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澜 《党政论坛》2013,(22):50-51
我前后三次采访台湾“云门舞集”现代舞团的创始人林怀民先生。第一次是在1993年,《正大综艺》是第一个把台湾从北到南“走透透”,系统介绍台湾风土人情的节目。我在台北郊区长满荒革的山上采访林怀民时,  相似文献   

2.
前夜     
田野 《瞭望》1993,(49)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我就由上海去了台湾。 说实在的,作为一个经历了8年抗战的年轻人,我是一到台湾,就爱上这个又回到祖国怀抱的宝岛了。 在台湾,我先是在一家光复后新组建的航业公司工作,并被派在一条万吨级的远洋货船“台北”号上服务。  相似文献   

3.
初访台湾     
卢志民 《侨园》2005,(4):29
去宝岛台湾看一下,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她是中国的领土,曾经有过“亚洲四小龙”的辉煌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一直未能成行。受民间交往的推动和国亲两党团大陆“破冰之旅”的影响,台湾当局限制两岸同胞往来的“绳结”似乎有些松动。我们拿到了出访台湾的签证。夏日炎炎,我们一行10人,踏上了初访台湾之旅。我们从长春乘机到香港,由香港转机到“第三国”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停留一天之后,又从马尼拉回到香港,再转乘香港到台湾的航班,最后抵达台北桃园机场。台湾至今未对大陆开放,大陆公民去台湾,必须经过所谓的“第三国”。初始航程的蜿蜒曲折,不过是台湾当局为推行“台独”路线玩弄的“政治把戏”而已。  相似文献   

4.
最近,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和反对,无视中日关系的大局,在日本、台湾某些人的秘密交易和策划下,以公职身份前往中国台湾进行访问。这是1972年中日建交后日本最高级别的政府官员访问台湾,其所作所为创下了恶劣先例。石原慎太郎在担任日本国会议员时曾多次访问过台北。他在今年4月当选为东京都知事后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将会访问台湾。11月13日,石原慎太郎打着关心地震灾情的旗号飞到台湾,并声称:“此次访问目的是对地震情况表示关切和慰问”,是“人道之旅”。但从石原访台的言行来看,他的所谓“人道…  相似文献   

5.
王军 《瞭望》2006,(40)
“别看这房子破了,我肯定能把它修好”三户人家南京明城墙在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场劫难。1956年,大规模拆除城墙的行动陡然掀起。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朱偰前往拆除现场,斥为要城砖而拆城是“败家子思想”。反右时他因此获罪,1968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朱偰获平反,现被誉为南京的恩人。周长约33公里的南京城墙至今仍有2/3留存,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都城城墙。城墙俯视着周围街区的变化。50岁的下岗工人李刻敏就住在城墙边上的小荷花巷内。  相似文献   

6.
10月26日,本刊编辑部特邀在京的四位台湾问题研究专家来本刊座谈,就1994年的两岸关系现状、趋势发表评述和展望。现经整理发表如下。 徐民和(本刊副总编辑):今年以来,两岸关系可谓一波三折,从千岛湖事件到唐焦台北会谈,到广岛亚运会的风波,真是曲曲折折。台湾当局在诸如千岛湖事件等问题上,刻意误导台湾民意,对阻碍两岸关系的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今年实现了海协与海基会负责人台北会谈(又称“唐焦台北会谈”)。海协负债人唐树备首次入台商谈,这在两岸关系上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是,台湾当局名日“争取国际生存空间”的种种分裂祖  相似文献   

7.
台湾旅美数学家陈文成博士,最近从美国回到台北探亲,不意竟横遭迫害,伤痕累累地陈尸于台湾大学校园。这起血腥的暴行,发生在自称是“民主”、“法治”的“天堂”台湾,时间是1981年7月3日凌晨。  相似文献   

8.
台湾纪行     
华嘉 《民主》2007,(2):26-29
应宝桑教育基金会邀请,叶圣陶研究会赴台教育出版考察团一行八人于2006年12月29日至2007年1月7日赴台湾考察交流。在宝桑教育基金会的精心安排下,考察团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考察访问与交流活动。考察团从台北出发,先后途经宜兰、花莲、台东、屏东、高雄、嘉义、南投、台中、彰化,最后返回台北,环岛行程1700公里。在台期间,参观了台北大学、高雄师范大学附中、大理高中、鹿港高中,并就双方关心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与台北出版商业同业  相似文献   

9.
陈颖 《团结》2005,(3):36-36
每当提及台湾,我都不由得心情激动、热血沸腾、浮想联翩,这是因为我家与台湾有着一段不解的情缘。事情还得从我曾祖父陈星聚说起。我是河南临颍县台陈村人,曾祖父陈星聚曾在台湾任职近十五年。据《台湾通史》记载,陈星聚于同治十年升任淡水同知,在任五年,颇多善政。光绪四年,台北建府,授曾祖父台北知府。据《临颍县志》记载:台北系新创建的府城,曾祖父是台北府首任知府,府衙的设置,街市的修建,都需要曾祖父躬任其难,尤其是筑城工程更为艰巨。修城工程刚刚完竣,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海军进攻东南沿海,逼近马尾港水师基地。港内中国舰队仓惶应战…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09,(12):47-47
在台湾,提起周功鑫这个名字,必然要与台北“故宫”联系在一起。周功鑫自台湾辅仁大学法语系毕业之后,于1972年开启她在“故宫”漫长工作经历。她从基层导览解说员做起,历经外宾接待、秘书室干事、蒋复璁、秦孝仪两任院长的秘书、16年的展览组组长等职务的历练。在担任展览组组长任内筹划展览无数,包括1993年与法国博物馆界合作“印象派大师莫奈与其同时期画家特展”,开创了台北“故宫”与国外博美馆举办交流展的首例。她还在1989年为台北“故宫”创立了志工制度。  相似文献   

11.
妻的三叔住在台北,是位矍铄、爽朗的老军人。他已经三次到北京了,游兴极高,登长城、爬西山,春来踏青,秋至赏菊,那精气神儿比我还足。每次同他告别,他都依依地说:“这里更象家!”然后热情地邀我们“到台湾去看看!”  相似文献   

12.
张天维 《侨园》2012,(4):18-19
刚闭幕不久的达沃斯会议的“亮点”就是对资本主义的大反思.这个反思并非才开始,去年夏天,种种怀疑就掀开了序幕.2011年8月下旬我随团来到台湾.在台北内湖科学园,对绿营的台独论点我进行了痛斥;在高雄朋友聚会上,看到台湾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保存,我给予了盛赞.与此同时,在台湾也有几个人发表了言论,他们的言论对台湾学界产生了巨大震撼.对此,很多人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13.
台北是移民的城市,从日本殖民统治到光复,成为台湾的政治经济中心。随着19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大批移民离开中南部的农村家乡,到台北打工求生,移民背景之下的台北,充满了章建筑,整座城市缺乏规划,房价也同时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4.
镜头回放到2004年5月20日的台北, 大雨滂沱。陈水扁在“总统府”的府前广场上举行连任就职典礼。他在大雨中发表的题为《为永续台湾奠基》的演说,以近半篇幅谈论台湾的“族群”问题。他说“当前的台湾社会确实存在认同与族群的严肃课题,我们不需要掩饰,更不能够漠视”。他认为“没有一个族群应该背负莫须有的历史包袱。在今日的台湾, 不管你出生在广东或者台东,不管我们的母亲来自越南或者台南,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的地位和尊严”。陈水扁认为,“不管  相似文献   

15.
陈其禄 《党政论坛》2014,(14):58-58
从台北出发,沿中山高速公路往南,大概2个小时到苗栗县。下交流道后,沿着后龙溪、汶山溪,1个小时后就能发现隐藏在峡谷问的龙安桥。那里溪水湍急、花草浓密,桥的另一头是依山而建的温泉会馆,门前的旗子写着:“春雨台湾新青年领袖营”。这座青年训练营,  相似文献   

16.
图片新闻     
《民主》2014,(1):F0002-F0002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2013年12月19日在台湾台北举行。本届研讨会的议题是“社区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研究会会长严隽琪出席会议并讲话,副主席刘新成、蔡达峰,秘书长高友东出席。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分别致辞。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93,(40)
9月12日,大陆、台湾各十二名长跑选手,在台北的晨曦中隆重拉开了台北至北京“为中国人健康而跑”的路跑首站活动,这是两岸民间体育双向交流值得纪念的一刻,三千余名自愿报名参加陪跑的台北市民与两岸选手共同跑完了从台北孙中山纪念馆至台北市立体育场的路程,沿途有许多民众临时加入长跑队伍,大家都想跑在几位大陆选手旁边,和他们说上话、  相似文献   

18.
悠悠海外情     
随着两岸坚冰的日渐融化,我思念的潮水不时泛起涟漪,我的眼前经常浮现出远在台湾和加拿大的二姨和二姨夫亲切而慈祥的面容。“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在侨务部门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我深切地体会到许多海外炎黄子孙浓浓的思乡之情,我更从二姨和二姨夫那里感受到了海外赤子思念亲人的殷殷之情和眷恋祖国的拳拳之心!  相似文献   

19.
《团结》1999,(1)
97年10月底至11月初,我以闽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名义赴台访问,先后考察台北、新竹、基隆、金门、高雄、台中、花莲、宜兰等地,行程纵横整个台湾岛,与台湾上层人士及经济、文化、社团、宗教、企业及党派人士广泛接触,共同探讨海峡两岸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事宜,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20.
四月三日下午,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一架班机在台北机场降落。这是飞向台北的第一架欧洲航空公司的客机。十一天后,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客机也到达阿姆斯特丹希普霍尔国际机场,从而建立了台湾通向欧洲的第一条定期航班。 这条经荷兰政府批准而建立的航线,是荷兰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进一步恶化荷中关系采取的一个严重步骤。 台湾报刊把荷台通航称为台湾与欧洲地区“实质性关系的一个重要突破”。而西方通讯杜则评论说:荷兰人朝着在“台湾岛上建立一个新的立足点方向迈出了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