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容闳作为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驱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爱国者,在美国耶鲁大学留学时期就确立了以教育救国和促进中国文明富强的社会理想。容闳回国后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先后与太平天国、洋务官僚、维新领袖、革命党人等政治势力接触,观察和了解他们的基本政治主张,宣扬和介绍自己的社会理想和计划,并尽力去实现它。在每个阶段,容闳都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复杂的社会政治发展形势和现实面前,容闳始终以他确立的人生价值观去追求他的社会理想,密切关注和积极推动各种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政治活动,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说到近代中国留学的渊源,推重曾国藩和李鸿章者居多,但真正的"中国留学生之父",却是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容闳。1850年的耶鲁大学,可能不似今天这样显赫、知名,但在这一年,却发生了一件令中国人至今难以忘怀的事情:它吸收了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进校读书。20多年后,正是这位青年以中国官方代表的身份带领120名中国幼童横渡太平洋,赴美留学,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江泽民主席1997年访美、胡锦涛主席2006年访美,都特别提到耶鲁大学和容闳的名字,以此作为中美人民200多年友好交往的光辉例证。  相似文献   

3.
试析湖北经济近代化后来居上的原因朱福枝这里说的“经济近代化”,主要是指中国近代企业,包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的产生及初步发展的过程,兼及与之相关联的经济改革活动。要对湖北经济近代化的进程作出估计,可与沿海城市上海作一比较。上海和武汉作为中国近代两座...  相似文献   

4.
一个半世纪以前,容闳,中国留学第一人,从珠海去了美国,1854年成为美国耶鲁大学唯一一名中国毕业生。毕业后,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政府第一次官派留学,120名中国幼童被他“破天荒”地带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掀开了中国留学史的第一页。容闳,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在他的故乡建立中国留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主体。留学生对“西学” 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三个阶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他们对西学的认识和传播,还存在种种局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近代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一 《今日广西》2010,(20):41-41
女子留学早于男子 中国人走出国门留学异邦是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1847年,广东人容闳、黄宽、黄胜由外国传教士资助赴美留学当属首开其端,而女性留学的历史其实要早于被历史公认的容闳等人。据容闳在其自传《西学东渐记》中记录说,郭实腊夫人主办的女塾因鸦片战争前的局势紧张而停办后,“携盲女三人赴美”。是年1839,比容闳等人留学海外早8年,正是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之际。  相似文献   

7.
龙向阳 《求索》2007,(8):199-202
从世界体系思想来看,所有非内生型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个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融入”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就叫“近代化”。受近代史与近代化研究的影响,中国学界对“外交近代化”进程的存在及其概念与内涵等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争议状态。本文认为,“中国外交近代化”就是特指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化时期,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以国际法观念为主导的近代西欧“条约体系”转型的过程。它介于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外交学和政治学之间。“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完成于1943年的开罗会议。受近代国际体系的制约,制度性的不平等是其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以前,中国没有近代化的报刊。明朝、清朝有京报房发行的《京报》,是抄录皇帝谕旨、官吏任免、群臣奏折的,供官员和士大夫阅读,虽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还没有发展成近代化的报刊。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与近代化赵颂尧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受侵略遭奴役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学习西方探求救国真理的求索史,还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近代化而斗争的奋斗史。透过一百余年的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程之坎坷、寻求救国...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斗争与中国近代化事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斗争与中国近代化事业李灿珍关于近代化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一般认为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其核心是工业化。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西方国家率先开始了近代化这一历史进程,并迅速地把其他民族、国家卷入进来。...  相似文献   

11.
10年前,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四种类型,笔者提出了"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的概念.10年之后,中国近代化的研究仍然呈现出区域性的不平衡,对该问题进行再讨论的学术条件依然存在.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也不成熟,存在诸多缺失和困惑.应将地域的"边疆"型和族群的"少数民族"型近代化进行区分.地域的"边疆型"是指中国近代化的区域研究,可以将其界定为"沿边型"近代化模式,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四种类型;族群的"少数民族"型是指"近代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属于"沿边型"近代化模式的重要内容.主要讨论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沿边地区各少数民族朝向资本主义工业化、民主化方向的种种努力,及与此相关的观念转换、习俗变迁、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国家认同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统一战线》2012,(12):54-55
国人出国留学的历史,若以1872年清政府正式选派公费生留美为开端,迄今已逾130年,若从1847年容闳赴美算起,则已有150多年历史。由中国留学生各国归国同学组成的社会团体——欧美同学会,也将迎来百年华诞。  相似文献   

13.
李峻  梁耕溥 《求索》2007,(8):226-229
口岸作为一个国家向外国人开放的通商城市,其开放与发展的程度反映了国家对外来事物认识、接纳、利用和改造的变化过程。作为西方列强首先侵入中国的方式之一,商埠开放的演变历程构成了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社会变迁与近代化发生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研究近代中国商埠开放史,对于探讨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线索与规律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学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现状、成果及空白进行初步梳理,以为学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漫漫留学路1826年11月17日,容闳生于距澳门不远的广东香山县南屏村。父亲容丙炎是个道地的农民。容闳7岁时,其父通过熟人将他送到澳门洋学堂——马礼逊预备学堂读书。父亲只希望儿子进洋学堂便于学好外文将来从事翻译工作。容闳虽聪慧伶俐,却不太用心,起初对这一学校的严格管教也不适应,后因家贫辍学。1841年容闳正式进入马礼逊学堂。在这里他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律近代化有一个历史过程。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是思想酝酿、理论准备阶段。南京临时政府一方面创立革命新法,一方面适当沿用旧法,把清末开始的不完全法律近代化,推向一个崭新阶段,开始了民主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法律近代化是"一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元(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近代法系)"的格局。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演变,呈"异体多元化"的趋势与板块格局。  相似文献   

16.
<正> 十五世纪在西欧各国开始的世界近代化的历史运动,携带着它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武器,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向着古老的东方世界猛袭。西方文化的外在冲击和本民族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象两只强有力的巨手,将中国和俄国推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的近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约占42%,中国的近代工业至解放前夕也已达到占国民经济的10%的水平。与两国的经济近代化运动相伴而行的近代化观念变革,也都经历了本民族传  相似文献   

17.
董辉 《长白学刊》2010,(3):130-132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在商业贸易危机的冲击下,催生了以“商战”思潮为核心的重商主义的复兴。影响所及。引发了近代中国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诸如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晚清政府所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以及制度重构等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2006年4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美国耶鲁大学发表讲演时说:耶鲁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相似文献   

19.
张明胜 《传承》2009,(16):96-97
从传统的会馆到近代的商会,商业组织也经历了一个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近代化过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政府和两者的互动关系也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反映中国近代时期的真实历史,并探讨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降,在一种特定的国际一国内环境里,中国开始卷入世界性近代化过程,前后大体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三个发展阶段。有一种解释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理论叫做“冲击—反应”论,认为中国社会本是一个封闭自足体系,只是受到西方冲击以后,方被动反应,勉强走上近代化历程,西方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唯一动力。这种理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