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宪法修改草案公布后,中国法学家筹委会和北京市法学会联合集会,邀请首都法学界的同志进行了座谈讨论。出席座谈会的有著名法学家钱端升、张友渔、雷洁琼、叶笃义、王斐然、韩幽桐、贾潜,以及中国法学会筹委会的负责同志王一夫、梁文英、甘重斗。中国法学会筹委会主任杨秀峰同志主持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2.
宪法学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磊 《中外法学》1991,(5):55-60
<正> 1989年6月底以来,宪法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喜人的.此间,公开发表的宪法学方面的文章共290篇,出版的宪法学书籍有18本(普法性小册子未计算在内).主要的宪法学术会议有3次:即1989年8月31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在北京举行的"宪法学领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座谈会;1990年10月6日,北京市法学会宪法学会举行的"庆祝新宪法颁布8周年座谈会";1990年12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由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法制工作委员会以及山东省社科院等几个单位联合召开的纪念宪法颁布  相似文献   

3.
2005年1月14日,由中国法学会、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青年法学家论坛在京举行,10名当选的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为论坛献上了精彩的发言,现将论坛发言内容摘要如下,以飨读者。周叶中教授:宪法与公民生活宪法是公民生活的规范。有人把宪法理解为政治法,把宪法规定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法律。中西方对宪法规定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宪法理解是狭义,西方对宪法规定理解是广义,亚里斯多德认为宪法是规定公民生活的行为规范。目前我们对宪法规定的理解限于政治层面,国家方面。从政治层面理解宪法有一定道理,但这种方法,对…  相似文献   

4.
<正> 1989年8月31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在北京举行了《宪法学领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座谈会。会议由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总干事王叔文同志主持。中国法学会名誉会长张友渔、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朱剑明、副会长陈为典等同志和在京的宪法学会的20多名专家、教授参加了座谈会,许多同志作了发言。与会同志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和邓小平同志几次重要讲话的精神,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各抒己见,对宪法学领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与会同志认为,总的说来,建国四十年来,特别  相似文献   

5.
1998年12月4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和北京市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联合召开座谈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廿周年和现行宪法颁布施行十六周年。来自在京的法律院校、科研院所及实际部门的40余位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围绕着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3月18日,中国法学会举行学习宪法修正案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次修宪意义重大,它为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宪法依据,必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要抓住这个契机,加大对宪法宣传的力度,兴起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学习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广泛深入地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活动,日前,司法部、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了首都法学界学习宪法座谈会,邀请首都法学界部分专家学者畅谈学习宪法的体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民经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家福,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会长巫昌祯,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徐显明,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吴志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刘海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中国法  相似文献   

8.
2004年12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和中国监狱学会联合在京召开“纪念《监狱法》施行十周年座谈会”。会议信息:全国监狱系统罪犯现已有170多万人获得文化毕业证书,400万人获结业证书,2000多人获高级职称,6万多人获初级职称。罪犯改好率大幅度提高,绝大多数罪犯改造成了遵纪守法的公民。  相似文献   

9.
<正> 由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发起并组织的地方政权建设理论讨论会,于1984年12月上旬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学、政治学界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16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80多篇。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会长、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张友渔同志,向会议发了贺信。与会者以宪法和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作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就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加强地方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七月二日至七日,全国行政科学讨论会在天津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政治学会、中国法学会和天津市行政学会联合召开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行政科学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以及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天津市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共一百多人。会上收到论文五十多篇。大家就如何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学和行政法学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举行的第一次行政科学学术讨论会。中国政治学会会长、中国法学会会长张  相似文献   

11.
立法初衷 <国家赔偿法>从1995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那时候,它被誉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小军向记者评价,因为它"肯定了国家与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各自独立意志和独立权益的存在,否定了公民利益应当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凌驾于公民利益之上的观点".这是中国的立法第一次传达出如此明确的信息,肯定国家责任,将国家和公民同等对待.因此<国家赔偿法>也称得上是一部"宪法承诺公民基本权利的兑现法".  相似文献   

12.
7月28日,由中国法学会网组织召开的“法学法律网站建设与发展”座谈会在国务院二招宾馆成功举办。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周成奎出席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初步达成了建立“法学法律网合作机制”的合作意向。中国人大网、全国政协网、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中国普法网、司法部网、正义网、最高人民检察院网、中国法院网、最高人民法院网、中国政法大学网、中国法学网、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学院网、清华大学法学院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网、中国民商法律网、内蒙古法学会网、首都法学网、上海法学会网、中国宪政网、经济法网等30余家国内知…  相似文献   

13.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自由,而政治言论自由则是言论自由最核心部分,各国宪法都对其加以确定和保障,我国宪法也不例外。通过与美国对政治言论自由保障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宪法对言论自由的规定过于简单、缺乏明确性,这使得我国公民的政治言论自由得不到有力保障。要切实保障公民的政治言论自由,首要的是完善宪法对政治言论自由的规定,在法律中明确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范围、种类和限度并尝试在立法中对言论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4.
<正>一、盛会与中国改革开放和法治发展一路同行,《中国法学》走过了30年历程,迎来而立之年。2014年5月16日上午,"《中国法学》创刊30周年纪念座谈会暨新一届编委会成员聘任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同志出席并讲话,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同志主持会议并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的祝词,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鲍绍坤同志宣读《中国法学》新一届编委会成员名单,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编委会主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宪法学现有的公民研究都集中在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一主题之上,本文运用政治宪法学的视角和方法,突破已有的研究范式,来讨论公民身份和公民本身的含义和历史渊源。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之下,针对中国宪制道路所面对的"非常政治"与"日常政治"之间的转换困难,本文提出运用富有建构意义和平衡意义的"宪法政治",来推进中国的公民身份和公民社会建设进程,寻求克服反法治的激进主义所可能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公民文化是政治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在阿尔蒙德和维巴的研究中,公民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息息相关,可以说,它们是支撑民主制度的核心要素。我国在建设宪法政治的过程中,也必须认真对待公民文化对于宪法政治的支撑作用,并从宪法社会化的角度出发,探索公民文化对宪法政治建设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来说,正确处理公民文化和宪法制度的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分类按行政区划排序)一、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中共湖北省委政法委员会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湖北省司法厅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中国劳动法…  相似文献   

18.
所谓“宪政”(constimtionalism),是指一种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它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与作为宪法基本权利之一的公民表达权关系密切.公民表达权,即公民表达自由权,具有政治自由和精神自由权利的双重属性。本文分析了表达权的内涵,包括其概念、性质两方面,提出了表达权的宪政意义,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中国公民表达权的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宪政保障举措.  相似文献   

19.
《现代法学》2015,(4):77-88
在国家荣誉制度的立法过程中,应对其政治理念、宪法依据与宪制功能有深入的认知。荣誉制度作为连接国家与公民的政治纽带,一方面强化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归属,促成政治认同与进行社会动员;另一方面则代表国家对公民进行教化与规训,经由英模塑造达成特定国家目标。中国宪法规定了国家荣誉与个人荣誉的"双重主体结构"与实现路径,国家荣誉构成个人荣誉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于国家任务的实现。此外,国家荣誉制度兼具重要的宪制功能,包括了对于政权合法性的建构、对于政治诉求的吸纳,以及引导主流价值观。国家荣誉立法应符合宪法所设定的原则,提高与增强国家荣誉的权威性和稀缺性,强调评审机制的独立性和参与性,并通过荣誉制度来培育公民的政治人格。  相似文献   

20.
政治权利是一个内涵很不确定的概念。宪法文本中的公民政治权利应当仅限于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认识这一问题需要注意区分“宪法文本中的公民政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以及“公民与政治有关的政治权利”三个不同的范畴。刑法将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作为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不符合《宪法》第35条的规定,应予修改。此外,刑法有关剥夺政治权利的范围应作适当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