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党课》2014,(15):122-122
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书籍:是星云大师的“粉丝” 习近平谙晓中国传统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也是他关注的领域。 1998年第7期《当代人》杂志刊登了习近平吊唁贾大山的文章《忆大山》。文中,习近平谈到贾大山的小说《取经》,并说:“我曾读到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相似文献   

2.
忆大山     
1982年早春,我要求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被组织分配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那时,贾大山还在县文化馆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但其《取经》已摘取了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正是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相似文献   

3.
忆大山     
贾大山是河北省已故著名作家。他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了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和贾大山的交往和友谊,已成为不朽佳话。今年2月20日正值贾大山逝世20周年。本刊转载习近平总书记撰写的《忆大山》一文,该文深情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上世纪80年代在正定期间与贾大山的深厚友谊,以及此后十余年间历久弥新的交往,饱含真情,十分感人,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文情怀、人格魅力、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4.
熊坤静 《党史博采》2014,(12):55-58
李准是我国亿万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蒙古族优秀作家,也是当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同时在小说和电影两个领域都卓有成就的杰出作家。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共创作发表长、短篇小说50多篇(部)、散文集两部和电影文学剧本20余部。其中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湎世后,反响强烈,影响广泛,成为我国最早反映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文学作品。它描写的是农民张栓因为倒卖“牲口”而欠了账,想卖掉土改时分的土地,再用还债剩下的钱去继续做生意;  相似文献   

5.
从现当代文学的总体格局看刘以鬯“实验小说”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以鬯是香港文坛著名的资深作家、文学批评家,一位多年来一直从事报刊编辑及文学译著的学者、翻译家。他一以贯之的“实验小说”创作,不仅在高度商业化的香港坚守着严肃文学的精神领地,而且其创作实绩已为海内外学界所瞩目。香港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  相似文献   

6.
马知遥 《理论学刊》2007,(4):125-127
本文从余华小说观念的形成和先锋小说的创作实践入手,着力于他多方面的探索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对其中形成风格性的小说元素如小说的叙述方式、视角、叙述语言、叙述策略、小说结构等进行剖析,以解读他的独特之处。同时,余华对“先锋小说”的超越也使得“先锋文学”不是一种昙花一现,而给文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余华可成为当代经典性作家。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 文学大师之一。他与才女张兆和的一世姻缘,是 二十世纪文坛一段美丽的故事。 沉默之时走进来 1928年秋,江浙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在文坛 初出茅庐的沈从文通过郁达夫认识了徐志摩。这 时,他在郁达夫、徐志摩、林宰之等文学前辈的帮 助与提携之下,已发表了不少小说,是个小有名 气的文人了。 其时,胡适正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由徐  相似文献   

8.
一个深受老百姓欢迎的作家──论张平的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张平于80年代初步入文坛。1981年,他的处女作《祭妻》在山西《汾水》刊出,即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选登,引起关注与好评。1984年发表的《姐姐》为年青的张平赢得了声誉,这篇出手不凡之作荣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翻译成英文、俄文。此后,他陆续推出了《梦中的情思》等十几部中短篇小说。80年代的创作,多是写作者亲身经历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尤以刻画女性见长。如果顺着这条路子走下去,张平未尝不能成为知名度越来越高的作家。但张平努力开辟一条新路。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他花…  相似文献   

9.
《湘潮》2007,(4)
余华这一名字和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是连在一起的。余华早期创作的文学世界充斥着暴力、血腥、死亡,他以其"冷漠叙述"在文坛上独树一帜。读他的作品就如掉在冰窖里,甚至令人毛骨悚然,而这仅仅是读者对余华小说的感性触动.此外,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表象背后所蕴涵着丰富意义的文学世界,以期对社会、人性等作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其文     
孙郁 《前线》2013,(4):93-93
我做记者的时候,看到刘震云写的短篇小说《新闻》,颇为惊讶,好似写的就是记者圈子里的故事,只不过真名被隐去罢了。那时候我还没有见到过他,对其风采了解甚少。有一次召开王蒙小说的研讨会,他来了,出语惊人,对人、对文,了如指掌,话语也恰到好处。那时候就觉得,他是一个颇能解析人的心态的人。文学常常要涉及人性的隐秘,小说家在自己的世界里谈龙画虎,有一种尺度的,虽然每个人都不一样。刘震云写小说,以故事的平凡引人人胜。他在曲折与缠绕里写复杂的世间,用的是写实的笔法,气质里有古典的精神在。他的小说,让人思考人生的价值,常能看到智性之光对世俗的照耀,使其有了一种哲学的力量。小说家读人要深,他们能够在作品里天马行空,必有智慧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熊坤静 《世纪风采》2008,(12):39-40
短篇小说《班主任》不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的成名作,也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及其作者,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与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卷中,第613页,由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杜维·福克马执笔的《1976年和“伤痕文学”的出现》一节里,这样评价说:“在新作家里,  相似文献   

12.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青年作者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20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罪恶的‘伤痕文学’。”作为由此开端的、揭露“文化大革命”期间种种苦难的纪实文学——伤痕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贺敬之是现当代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驰骋文坛的“战士”。延安时期的生活滋养了他的革命精神和文学情怀,他善于以“大我”的激情书写波澜壮阔的时代,将革命性与文学性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1982年3月,习近平到正定县任职后。登门拜访的第一个人就是贾大山。 歌剧《白毛女》故事的第一位记录整理者李满天,时任中国作协河北分会主席,在正定县体验生活,是大山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陪同习近平去拜访贾大山。 习近平在《忆大山》一文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竞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  相似文献   

15.
舒炜 《廉政瞭望》2014,(16):56-58
衡阳市一名干部回忆,“我到现在都不明白,大家都知道杨敏之是市长,在食堂相遇时为什么都不与他打招呼,好像谁也不认识谁。当时给人的印象是,老百姓要见他这个市长,比见现在的一个科级干部还容易。”  相似文献   

16.
周立波是跨我国现代与当代两个历史时期的著名作家。从30年代到上海参加革命文学活动至1979年辞世,他在文坛上整整耕耘了50年,留下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和译著。尤其是他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坚持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指导,创作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及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等优秀作品,在中国现代与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立波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与文学道路。他于1908年8月9日诞生于益阳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小学教员。从幼时起,他就在父亲的  相似文献   

17.
小说是文学的几大种类之一。它通过具体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展开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虽然有些作家的作品也有例外,但一般说来,小说都具备这三个要素。小说按其篇幅的长短来分,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近几年迅速崛起的小小说。  相似文献   

18.
享有“铁笔”、“圣手”之美誉的一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赵树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小说流派之一“山药蛋派”的开创者和代表性人物。他1930年开始写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40年的文学生涯中.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许多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9.
熊坤静 《党史博采》2014,(10):59-61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峻青以短篇小说和散文而蜚声文坛。他在7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既写下了《秋色赋》、《雄关赋》、《沧海赋》等优美动人的散文佳作,也创作出《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交通站的故事》等享誉中外的短篇小说。其代表作之一《黎明的河边》,生动地描写了1947年国民党部队侵占昌潍平原时,为掩护我武工队队长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通讯员小陈一家英勇献身的故事。作品以炽热的感情和诗一样的语言,成功地刻画了小陈一家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胶东人民的斗争生活和英雄性格。 那么,《黎明的河边》这篇经典小说究竞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主义再掀“冲击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心时代命运,用自己的作品对现实改革中的艰难与困惑进行深入思索、大胆揭示的一个文学群体,目前受到关注。这些作家是:被称为河北“三驾马车”的何申、谈歌、关仁山,曾以小说《凤凰琴》享誉文坛的刘醒龙,以及陈源斌、邓一光等人。《上海文学》1996年第8期“编者的话”,以《现实主义再掀“冲击波”》为题,对当今小说写作中出现的这股新的文学潮头,给予肯定和回顾。此前,有论者对他们的写作已经注目,指出这些作品出现的时间相近,揭示的矛盾和思索的问题竟也像事先约好了一样的相似,它们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阵势,可以称为“一股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