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摘     
《红旗文稿》2012,(13):40-41
吴建民:偏见妨碍认识真实中国日前,我在回国途中飞机上,遇到一位法国朋友。她对我说:"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大家有些害怕。"后来,见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凯硕,我问他:大家是有些怕中国吗?他说:是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冷战结束后,一批新兴大国崛起,中国是最突出的例子。历史上大国兴起,总是要侵略扩张,难道中国就是例外?西方对中国的忧虑,还与其处境有关。美国仍是全球唯一超级大国,但金融危机对其打击较大,经济虽在复苏,却步履维艰。在欧洲,金融危机引发主权债务危机。日前去欧洲,当地人的悲观情绪超出了我的想象。形成反差的是,中国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这无疑增加了西方对中国的忧虑、担心乃至恐惧。中国崛起是13亿人在崛起。块头这么大,中国崛起必定会打破现存利益格局,当然会使人产生各种复杂感情。还需指出的是,全球主流  相似文献   

2.
<正>记者:石主任,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并且把它纳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那么,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现实背景呢?石仲泉:这可从两方面看,首先从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来看。21世纪是中华民族要崛起和腾飞的世纪。中华民族的主体在中国大陆要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愿景;中华文化将在全世界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3.
今日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中国.中国崛起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所采取的途径是通过非暴力的方式主动融入经济的全球化;崛起是为中国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奠定基础,而不会形成对周边邻国和世界安全的威胁.目前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挑战因素众多:超级大国美国视中国为潜在的对手,是中国"和平崛起"外部环境中的最大"变数";中国周边环境复杂性因素的增多,挑战性增大,亚太一些地区热点暗藏危机;中国内部诸多不安定因素都会影响崛起的进程.为减轻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不利于安全的压力,必须构筑"和平崛起"所需的安全保障.中国"和平崛起"的安全保障,是由政治安全保障、经济安全保障、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和军事安全保障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在这一安全保障系统中军事安全保障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记者:张教授,您好!从《中国震撼》到《中国触动》再到《中国超越》,每一本作品问世,都深受读者欢迎。您最初创作"中国模式三部曲"的初衷是什么?张维为: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这三本书,是我走访百国,思考中国崛起、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心路历程。我想把各种相关的问题思考得尽量全面一点、透彻一点,使自己呈现给读者的东西能真正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这个国家,对得起这个民族,对得起这个时代。中国崛起到今天这样,绝不能再被  相似文献   

5.
本文涉及了以下问题:怎样认识美国学者恩道尔的新著<霸权背后>?怎样认识"美国全方位主导战略与中国的应对方略"?当今存在着威胁世界的隐蔽战争吗?到底是"经济规律",还是"阴谋"在支配当今世界?不改变世界规则,不改变世界的价值观,新的大国能崛起吗?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也给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其他国家将从与中国的互利合作中得到更多发展机遇。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历着历史性的转型,国富民强的蓝图日渐清晰。近百余年,从积贫积弱到接近全面小康,大多数中国人希望世界看到这种巨大的改变,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中国在崛起,从根本上说,它是无数中国人个人生活及命运"崛起"  相似文献   

7.
观点搜索     
中国崛起要迈过三个坡吴建民在2月7日的《北京青年报》上撰文指出:中国正走上崛起之路,要走好崛起之路,我们要考虑迈过三个坡:第一,我们要冷静、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要比"智"更高一个层次。在今天世界大  相似文献   

8.
民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体验式教学现状情况如何?未来应该如何构建其理论并在实施中进一步完善?在对某民族高校文化与传播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大一学生抽样调查发现,他们对正在进行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体验式教学实践表示满意,认为教学效果明显。同时,也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影响民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体验式教学的其他因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此,改变其体验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消除负面因素就显得尤为紧迫,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摘录:"中国崛起",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崛起、怎样崛起的现实问题。"中国崛起"是一个"正在进行"时,其核心是中国在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适应性、相关性、影响力和创造力……其崛起模式及崛起方式,不仅影响中国自身发展,而且也会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主客体双重意义,当今中国"大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工作,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分众化";认清意识形态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定位;逐步实现从命令型、权威型向感召型、濡化型的转换;要从"大众"的视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从单向型、灌输型向循环型、参与型的转变;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逐步渗透到大众的生活方式中去,并保持其主旋律不变。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     
《创新与修复:政治发展的中国逻辑》/作者:刘建军周建勇严海兵/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本书提出三个问题:革命为什么会成功?中国为什么没解体?中国为什么会崛起?该书试图把共产党90年的成长作一个整体的研究,从而发现一个新的历史观,或者是通向一个新的政治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揭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验,需要把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放在世界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从世界历史视野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紧密结合"上:一是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把走自己的路与走人类文明共同发展之路紧密结合起来;三是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领导13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并提出需要增强"八种本领"。这是站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高度,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的新要求。那么,广大党员干部如何切实把自己摆进去真正做到"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呢?这需要党员干部从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多管齐下全方位提升加强。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报告作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明确回答了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即科学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双赢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这一论断发展了唯物史观,把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极大地推进了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4,(5)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理解中国道路?如何认识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的关系?从历史维度、实践维度、世界维度、未来维度解读中国道路的必然性、正确性、优越性、引领性,以加深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增强道路自觉和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要求,是摆在所有基层组织和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深化认识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先决条件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在基层的具体实践,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这一事关根本、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战略部署贯彻好、落实好,关键是要深化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一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基层是依法治国的根基,法治中国建设的薄弱环节在  相似文献   

18.
邓纯东 《党员干部之友》2014,(7):F0002-F0002,1
正自美国人乔舒亚·雷默2009年提出"北京共识"以来,国内外就掀起了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问题的热烈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即中国道路成功的奥秘何在?与巨大的中国成就相伴随的中国问题如何解决,即中国道路下一步向何处去?构成了中国道路讨论的关键性议题。人们普遍注意到,在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各种对立性观点频繁交锋。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不同观点所依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根本对立。毫无疑问,关于中国道路的问题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焦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当  相似文献   

19.
李海文 《党史文汇》2002,(10):19-21
问:您是什么时候参加革命的?怎样认识彭真的? 答:我认识彭真比我二姐张洁清早.姑姑张秀岩是李大钊的学生,在大革命时就参加共产党,投身革命.我们兄妹都受姑姑的影响参加革命,所以毛主席说,她改造了一个家庭.我是1 934年开始接触革命的人和书,1 935年参加"社联",那时我上高一,16周岁.1936年暑假后,学校把我和另外参加革命活动最积极的同学,以旷课等"罪名"开除了.我就到天津找我的姑姑张秀岩、姑父李铁夫.他们是天津党组织的领导人.我那时候最佩服的是我的姑父李铁夫.李铁夫是朝鲜人,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被通缉,站不住脚了,才到中国来,并参加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那真是完全彻底,他把中国革命事业看成自己国家的革命事业.他对我的教育和他的为人,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揭示了"中国模式"的本质——"所谓‘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认清这一本质,必须分析四个共识——"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莫斯科共识"、"中共92共识"(中共十四大达成的关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内容的共识),尤其要从"中共92共识"中,把握"中国模式"的七大要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精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其基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分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其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是其"绝招",四项基本原则是其根本,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是其关键,"一国两制"是中国模式解决历史纷争的创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