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沈成宏 《唯实》2001,(10):54-57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道德沦丧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尚。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近年来,曾任前联邦德国总理的施密特推出的力作《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着重论述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和道德价值,社会各界的道德责任,以及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的必要性。他认为,道德基本价值对人类社会和平…  相似文献   

2.
品格的力量     
"一个国家的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的大小,而取决于他的人民的品格",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此言精辟地道出了品格的重要性。一个人,有个人的品格;一个民族,有民族的品格;一个政党,有政党的品格。品格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政党的精神内涵。高尚的品格是人性光辉的体现,是民族和国家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所在,是政党生死存亡的道义力量。一个人缺少良  相似文献   

3.
悲剧作为一种为古希腊人所热爱的艺术形式,它的效果自然是使观众快乐。但悲剧向"快乐"转化之逻辑理路是什么?这一亚里士多德本人未能详细论证的问题虽曾引起后世许多研究者的兴趣聚焦,然而总体上说尚缺乏清晰解释和深度揭示。根据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界定,悲剧自身拥有处理"恐惧和怜悯"的核心机制,即"卡塔西斯"作用。"卡塔西斯"作用的核心机制就在于观众可以在逻各斯的指导下直面"恐惧和怜悯",使负面情绪变为灵魂之德性的养料。悲剧的快乐不仅来自于"求知",来自于"卡塔西斯"作用,也与人们在逻各斯指导下进行的"选择"密不可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真正的快乐不在于获得感官经验的快乐,而是运用逻各斯选择"善"、获得"真",从而达成自身完善的快乐。  相似文献   

4.
学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实,注重实效,真正提高每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围绕这两个方面,我们认为,公民道德建设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三种基本关系。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民是国家依法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社会人。“公民”之公,在于它体现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从这样的关系来看公民道德建设,其核心问题在于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道德领域,所谓权利就是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享有的坚持道义的权利,或者说是做符合道德要求的事的权利。所谓道德义务,则是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  相似文献   

5.
凌河 《当代贵州》2014,(3):34-34
正在现代国家,财政并非仅仅是"财"的问题,而更多的是"政"的问题,正如亚当斯密所言,财政乃庶政之母,故有政必有财,财为政之资。基于财政的政治性和社会性,法治成为现代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确立财政运行基础及规则的财政法,其价值并不在于它是理财之法,而更多地体现为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  相似文献   

6.
正那念念不忘的味道,那记忆中的景物,那淳朴的民情,是否还如同少年时一般?今天如果你回到故乡,是否能找回曾经遗失过的乡愁?这五年,故乡的变化大吗?2018年的青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是中国的基础,是现代化、城市化的根基,是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之所在。乡村不振兴,国家就不可能真正复兴。提到乡村,"乡愁"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留住乡愁,应当从对乡村的"重新发现"开始。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和"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至为深远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和"的思想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同时,"和"的思想生成亦有其内在根据与构成原则:内在根据既源于"和"字本身的内涵,又在于它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还在于它具有超越具象存在形成抽象化内涵的潜质;其构成原则主要有差异性与统一性、平等性与互补性、原则性与权变性.在中国古代,"和"以无比丰富的思想内蕴极大地影响了各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社会政治乃至人们的言行举止.以至今天,不论是学术领域还是政治领域,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还依然深受"和"之思想的浸润.  相似文献   

8.
把握前进方向 建设先进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多样化的文化并存中,怎样的文化才能称得上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必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其生命力又取决于它是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所有阻碍生产力前进的东西终将被冲破,文化也不例外。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它代表着我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它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共同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  相似文献   

9.
陈晋 《党的文献》2006,(5):88-91
在历史大幕开启之后,人们常常关注舞台中央上演的有关国家兴衰演变的政治、经济或军事大戏。事实上,一些不大起眼的文化细节,有时候却牵引或预示着历史大戏的走向和结局,这大体便是古人说的一叶知秋。而“文化一叶”之所以能够知“历史之秋”,就在于它是一个国家立国、救国、兴国、强国不可或缺的“内力”所在。用今天的说法,叫国家“软实力”。笔者捡拾近代欧洲一些国家的几个思想文化的片断,看看文化这个“软实力”究竟是如何形成、展示,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历史大戏走向的。  相似文献   

10.
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不富裕,整个国家就不可能富强。因此,真正的政绩不在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有多高,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于这一切是否能够带动广大农民持续地增加收入、不断地提  相似文献   

11.
同罗尔斯齐名的20世纪著名哲学家诺齐克,将公正原则分为三大类型,即"结果状态"公正、"模式"公正和"历史"公正,而他的理论取向则属于"历史公正"范畴。"历史公正"表明,是人们的既往状态和行为,赋予人们"应得"某事某物的"资格"或权利;社会分配的公正与否,不取决于最终分配结果所赖以产生的模式,而取决于是否尊重人们的历史"资格"权利。历史"资格"公正论蕴含三条"最佳公正原则",即"原始获得原则""转移原则"和"矫正原则"。诺齐克继承了近代思想家洛克等人的"有限政府"论,认为政府的角色只能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依法仲裁者而非经济成果的分配者,政府职责仅在于确保公民的基本道德权利免遭暴力或欺诈等的侵害。因此,他断言公正社会的政府就是基于古典自由主义的"最小政府",极力倡导"小政府"主义的社会公正之道。  相似文献   

1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把握它的外部构架及其特征,更应研究和把握它的内在运行机制。只有在科学和完善的运行机制基础上构筑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体制大厦,才能抓住这些体制的本质并使之成为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改革的任务,从深层次来说,实际也就是要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机制进行改造,使之在新的层次上、按新的机理达到健康和良好的运行状态。一、动力与平衡:社会运行的两大机制社会主义能否高速和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它有没有一个通过一定的体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这种机制包含若干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正宋培伦用了20年打造贵阳市花溪夜郎谷景区。景区不仅有他的创新和热情,更有难能可贵的"匠心"。他的行为是贵州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贵州人民正在用"匠心"推动旅游业发展。什么是"匠心"?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匠者,做到真正的创新呢?匠心首先得有敬畏之心。生活在山区的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不只是索取,还有反馈,因为人们心存敬畏。匠心也是虚以待物、宽以待人的态度。只有保持谦虚的心,  相似文献   

14.
正乡村是中国的基础,是现代化、城市化的根基,是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之所在。乡村不振兴,国家就不可能真正复兴。王建军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好城乡区域统筹,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统筹东西南北,促进城乡联动,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三牧"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牧区,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牧区,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牧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专门聚焦"社会建设",这昭示着中国政府职能即将开始一次真正的转型,它标志着以个人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性社会建设的开始。文章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大势的基本勾画,特别是以浙江经验为生动个案,对我们究竟该怎样来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培育与国家公权力相对应并能与之进行有效互动、制衡的社会力量,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最基础性要件所在。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因此,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要以生活化为向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困境,探索化解之道,有针对性提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当代学校德育,从总体来看是不成功的。但对为什么不成功,其症结何在,人们有不同看法。相当多的同志把它归咎于十年动乱和左倾思潮的影响。我觉得这种看法是肤浅的,是缺乏历史眼光的。我认为,当代德育之所以费力很大,效果却不佳,受传统文化、传统教育非个性化倾向的影响,是主要原因,或者说是症结之所在。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角度讲,二者有先后之分,更有源流之辨。古代是“源”,当代则是“流”。古人云:“欲审其末,当溯其源”。因此,搞清古代学校德育非个性化倾向形成的原因,以及古代学校德育非个性化倾向对  相似文献   

18.
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利国利民。古往今来政权的更替、国家的兴衰皆与此有关。以隋唐为例,其盛衰成败的原因很多,但无一不反映在吏治的清浊廉奢上。封建社会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清廉勤政,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更是统治阶级不可根治的痼疾。但作为隋唐封建君臣,能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范围中、一定程度上倡导、实行清廉勤政也还是难能可贵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对当前开展的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说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瑞英 《探索》2001,(4):91-94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联系的当代相对最好的治国方式,其根本标志就在于"法律至上"权威地位的确立.法治有赖于道德的支撑与补充,这对任何法治社会来说都概莫能外,但这并不是我们党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出发点.我们党之所以在强调法治的同时,把"德"也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主要是基于我们预定实现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宏伟目标决定的;当然,也还同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有关.我们所说的"法治"与"德治"有其特定的含义.对之有了正确理解后就会明白强调德治,不可能"干扰"和"影响"法治,更不意味着要回复到人治的老路.  相似文献   

20.
阿尔巴尼亚这个巴尔干半岛上微不足道的小国,曾被我们誉为"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是我们心中的神圣之国.然而在东欧剧变中它同样未能避免垮台的命运,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阿尔巴尼亚劳动党自身全面推行极"左"路线,才是导致其亡党亡国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