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子与康德作为东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又都是教育家。二者在教育思想方面有着相同之处,即重视将教学实践、教育思想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但两者在教学根本目的和教学内容上又有着差异。孔子的教学根本目的和教学内容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康德则将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两者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意即天地是美的极至。这种对自然的推崇并非仅限于以“大美”言其深,而且流露出以“全美”言其广的隐意。庄子的这种自然美的观点不仅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更有着实践上的现实性,对发展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哲学变革的深处,正酝酿着一场从抽象本体论走向生存(本体)论的生存论转向。而来自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道家代表的庄子思想,已经非常关注人的生存论问题。本文正是分析了庄子思想中的生存论关注,并发掘其独特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对"至善"概念的理解,"至善"的实现途径和方式,以及"至善"的伦理视角等三方面内容的异同,来分析比较二者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学视野内,以生态伦理学观照人—自然—社会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为指导思想是走出生态危机的一条根本途径。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为“自然美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境域。自然美在多大程度上生成和如何生成,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一个尺度,也是生态伦理学落实到实践中的一个向度。它祈向的目标是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但其前提和基础则是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共存共荣、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启蒙运动以来,崇高如何沟通人的审美与德性成为一个历史课题。康德的崇高理论不是一种对于与崇高领域相关的审美问题或道德问题的孤立疏解,而是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自然领域的先天基础的先验阐明、在《实践理性批判》对人的真实道德状态的关注和对道德自律的论证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实现了从美学崇高向道德崇高的过渡,而且沟通了自然美与伦理美,确立了人的崇高生存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刑罚论和黑格尔的刑罚论分别表达了他们的刑法思想。康德和黑格尔的刑罚论以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报应为理论主线,其理论精髓仍然有益于当今的刑法理论和刑法实践。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康德思想具有重要地位.他设立了三个悬设,即灵魂不死、自由和神的存在,作为自己的伦理学与哲学的基础.他的三个设置,既是一个先天的命题,无须论证,又紧紧依靠于理性.他所设置的神,从其根本上说,就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因此,理性应该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而自由则是对理性的遵循.幸福源于人的世俗的需要,因此,康德并不看好幸福.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诗文蕴涵着独特的自然美意识。他的自然美意识的形成与其自身的经历和高韬的人生境界密不可分。这种独特性在他的诗文中具体表现为:以自然为载体表现自己的自然、自由之心,以自然为载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和合之境。其诗文字里行间流露出魏晋风度的余韵。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与后现代美丑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丑为美”的观点是随着后现代这个大的文化氛围的到来而逐渐在当代美学界声誉雀起的,是后现代美学的一个主张,但却并非为其所独有,早在庄子那里,丑就具有了一席之地,成为被赞美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静观”美学主张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的精英艺术观。而以杜威和舒斯特曼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美学则强调艺术与非艺术、通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连续性,重视艺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中的工具价值,给予3人的肉体感受在审美中的合法性,从而与康德美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全面突破了康德的关学框架。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静观”美学主张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的精英艺术观。而以杜威和舒斯特曼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美学则强调艺术与非艺术、通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连续性,重视艺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中的工具价值,给予3人的肉体感受在审美中的合法性,从而与康德美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全面突破了康德的美学框架。  相似文献   

13.
周爱冬 《工会论坛》2005,11(5):159-160
庄子思考天地万物,推崇自然之美,在其哲学中渗透着自然之道和自然之美的思想智慧.体现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中,就是主张道法自然,追求理想人格,反对人为物役,要求事事合规律运行;在人生观上主张随顺自然,与宇宙合而为一,最后归于自然.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的实质是要超然物外,追求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它提供给我们的途径是“无功”、“无名”、“无己”,即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以此达到“无待逍遥”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康德因以理性解释宗教而受到普鲁士当局警告,他在沉默数年之后公开真相,并集中讨论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康德认为,政府为控制国民的思想而关注神学的学说,同时神学的根源不是理性,而是《圣经》,因此政府要求可以对神学学说有审核的权利。而哲学的根源是理性,理性是自由的思维,因此哲学是自由的,只服从理性的立法而不服从政府的立法。同时,由于神学在形成自己的学说时利用了理性,并且有真理的诉求,而真理却必须建立在理性之上,因此,以理性为惟一权威的哲学还有权利、义务和自由对神学学说做出自己的评判。  相似文献   

16.
对庄子思想的评价,在现代一向存有分歧。客观地评价,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顺自然"、"无为论"的思想对于当今世界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7.
康德哲学不能作为认识论哲学来解读 ,其“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皮相地颠倒认识上的主客体关系 ,如斯 ,则启蒙哲学的精神匆匆擦肩而过。康德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扬弃 ,实体主义的思维范式作为独断论被解构。康德在追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基础上 ,通过对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提出来了胡塞尔现象学蕴涵的意识意向性结构 ,但这只是一种超越自然主义的实体属性模式的先声 ,马克思承继了康德的努力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性活动 (实践 )彻底地瓦解了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 ,从而真正地回到了人与世界的原处关联。  相似文献   

18.
《庄子·养生主》意在为人们揭示“顺其自然”、“入世而又超世”的“生存方式”的重要性。生命是短暂的、可贵的,人们有必要用高超的技艺去保护,用坦然的心境去面对,全身心地去呵护。生活于当今这个物质欲望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解读并践履庄子《养生主》的生命哲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西方现代审美启蒙观念的奠基人,康德和王国维关于人类情性教化的具体思路却未尝相同。在晚年康德笔下,“黏液质情性”的地位超过了“黑胆汁质”情性,其中体现出其以禁欲主义的无功利化审美方案疗治忧郁情性的动机。相比起康德的方案,王国维在相信“不可爱”的人性论现实的同时,更渴望保留“可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激情。出于这一动机,王国维借助叔本华的学说,提出关于“势力之欲”的生存本体论,从中发展出一套用良性嗜好取代恶性嗜好的务实的情性疗治方案。  相似文献   

20.
"人是什么"是康德全部哲学思想的最高问题,康德思想的各个方面始终贯穿着"人"的主体性.康德哲学实现了神学的人学化,使人为自身立法,并开了人本主义美学的先河.从宗教、道德和审美三个维度重新解读康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