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与社会:权力控制的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社会与国家的二重性,人类不得不面对既需要权力又怀疑权力的二难困境。法律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最高调整系统,运用法律维护市民社会的自律、自治与独立,明确国家权力行使的根据、范围、界限和程序,协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的整合,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切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是现代国家法治的核心.在以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权力体系中,立法权是体现人民主权的最高权力,立法是一个国家法治的基础,因此立法权及其行使理应受到国家及国民的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
法治国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台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监督国家权力正当行使,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为防止共产党员和公职人员蜕化变质,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具法治精神的,就是建立了以公权力监督公权力的一系列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行政法治与国家公务员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代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国家公务员的素质,使其“与时俱进”,是实现行政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提高国家公务员素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按照WTO规则的有关精神转变公务员思想观念;进一步发展完善公务员制度。  相似文献   

5.
社会自治与国家公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社会自治权是权利而不是权力,它是人民在将必要的权力交给国家后,由自己保留行使的权利。社会自治权之所以正当,其伦理基础在于自己具有决定自治事务的权利,是真正体现民主制度的要求和反映。现代法治国家,社会自治权的功能在于对抗国家公权对社会的挤压与侵蚀,与国家公权构成分离与制衡的良性互动关系。中国历史是一个国家公权强大、社会自治缺失的历史。重构中国社会自治与国家公权的法治系统,必须在政府自律的基础上,根据法治理念的指导,在宪法的框架内,改造社会自治与国家公权的关系,并以完善的司法运作保障社会自治权的行使,以抗衡国家公权力对社会自治的不当干预。  相似文献   

6.
公法产生与发展的初衷就是限制和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行使。现代法治国家是以“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为核心构筑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作为公法,从立法宗旨和原则、立法内容等方面对公安机关的公权力进行了有效的规制.以最终彰显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马岭 《法学》1997,(12)
违宪审查——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马岭宪法作为确立和保护国家民主制度的基本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它维护和捍卫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尊严和权利,它授予国家权力并严格界定各种权力行使的范围界限,为保护公民权利和防止滥用国家权力规定了基本原则。因此,尊重宪...  相似文献   

8.
国家通过立法形式规定或认可公民的私权利,使公民获得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法定权利。公民权利的行使以不妨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国家的公共利益为限度。相对于公民的私权利,国家的公权力显然更强大和更权威,而且更容易导致公权力的行使主体有滥用权力、超越权力、权力腐败等不良倾向。因此,法治社会需要设置有效机制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保护公民的私权利。  相似文献   

9.
如同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一样,没有制约的司法必然会导致专断乃至枉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切实厉行法治,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在加强对本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监督的同时,必须大力强化对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监督“两院”的司法活动,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责,也是其行使监督权的难点。我们认为,国家权力机关,尤其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要对司法活动实施有效的监  相似文献   

10.
黄同文 《江淮法治》2008,(19):50-51
人大代表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依法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大代表必须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职责和神圣使命,深入学习人民代表太会制度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党的观念、大局观、法治观和纪律观念,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法律知识水平和履行代表职务的能力,为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顾名思义,法治即法律的统治。历史上存在过多种类型的法律,只有法治之法才能保障自由,这种法治之法主要表现为一些一般且抽象的规则。法治国家就是这样一种国家,它不仅是宪法的、分权协作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的、权力行使得以全面规范的,而且也是从立法和司法程序之合理性所确保的公平性中取得其合法性的。  相似文献   

12.
政治体制的实质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如何行使政治权力的问题。行使政治权力的方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是用专制的方式行使政治权力;二是用民主方式行使政治权力。采用什么方式,是由政权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求采取民主方式行使政治权力。我国的政...  相似文献   

13.
征税权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公权力。如果该权力行使不当,必然会侵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必须对之加以有效的制约。从西方国家的征税权立宪理论与实践经验来看,我国的宪政转型及法治建设有赖于从宪法层面控制国家征税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14.
论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正当性与限制原则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胡肖华  徐靖 《法学评论》2005,23(6):3-10
现代法治社会,权力须以权利为目的与归宿。不论是权力对权利的积极保护,还是权力对权利的消极限制,皆以人权保障为首要价值。国家基于对人性善恶、权利性质、公私权益的合理考量,获得限制公民基本权利之正当性;然循宪政之一般原理,其亦需划定自身权力行使的合法维度;惟其如此,方能实现宪政法治、人权的终极统一。  相似文献   

15.
尹鹏  邱子桐 《政府法制》2010,(13):44-45
行政执法作为一种公权力的行使,是最常见的公权与私权碰撞的行为活动。依法行政原则虽然已将行政执法纳入正规化法治轨道,但现实中行政执法违法违规现象,却在败坏国家法律体系要求的正义和道德规范,更严重的是直接导致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权威性和法治的尊严、社会公德意识的受损、衰退,使国家公权力的公信陷于崩溃的危险边缘。因此,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范执法问题,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防止权力异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保留滥觞于英国的《自由大宪章,》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法律原则与制度。法律保留包括立法法律保留与行政法律保留。前者作用于立法领域,旨在划定议会立法权力与政府立法权力的界限;后者作用于行政领域,旨在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前者的理论基础是议会民主原则与分权原则,后者的理论依据是法治主义。  相似文献   

17.
法律监督何以必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为了防止国家及其工作人员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自身私利而损害人民权益,应当通过独立监督权的设置,促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忠实地行使国家和人民授予的职权。根据我国的历史传统以及我国当前法治建设尚未十分成熟的情况,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存在和行使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司法权力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亓宗宝 《山东审判》2003,19(2):52-55
权力观,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权力的看法。它包括权力的来源、性质、分配、使用、平衡、制约、管理、监督等。本文仅就人民法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人民法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作为代表国家、代表人民行使审判权的人民法官,执掌着法治天平,守卫着公平正义,其权力的行使不仅  相似文献   

19.
监狱工作法制化是中国社会法制建设的一部分,其落足点不在于完善立法与强化执行,而在于法治精神的培育。监狱工作法制化的实质在于构建权力行使监督控制机制。监狱工作法制化应当是以法治的精神培育带动监狱工作的立法与执法,以法治精神指导监狱的立法与执法,以法的不断完善与对法执行的忠诚体现法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权力是一种政治资源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民众的授权。由于资源所固有的稀缺性 ,导致了权力所有者和权力行使者的分离 ,从而使现今的民主演变为选举精英的民主 ;另外由于人的有限理性 ,使国家这一“大家长”有可能过多地干预权力。为了防止这一恶果 ,法治和道德因素成了限制精英权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