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培杰 《法制与社会》2012,(28):236-237
对于职务犯罪、经济犯罪案件适用缓刑、免刑较多的现象,不能简单以数字进行考评和评价,而应深人分析原因,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理性对待.在实际工作当中,要严格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对于犯罪嫌疑人认罪伏法,有自首情节或悔罪表现,积极主动配合检察机关办案的,应积极建议和主张对职务犯罪嫌疑人适用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以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创造社会和谐.对于社会影响较大,不退赃,不悔罪,不认罪伏法的要坚决依法严厉打击.  相似文献   

2.
金懿 《法制与经济》2009,(22):30-30,33
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适用缓刑,要严格按照《刑法》第七十二条缓刑条件办理,不具备缓刑条件的不能勉强适用,对缓刑条件不能简单理解。只有正确适用缓刑,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既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又对一些犯罪情节较轻,真诚认罪悔罪或自首的犯罪分子,恰当适用缓刑,体现惩办和宽大并举的宽严相济政策,从而使司法审判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一中心服务。  相似文献   

3.
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适用缓刑,要严格按照《刑法》第七十二条缓刑条件办理,不具备缓刑条件的不能勉强适用,对缓刑条件不能简单理解。只有正确适用缓刑,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既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又对一些犯罪情节较轻,真诚认罪悔罪或自首的犯罪分子,恰当适用缓刑,体现惩办和宽大并举的宽严相济政策,从而使司法审判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一中心服务。  相似文献   

4.
缓刑制度作为我国刑罚制度的特点之一,由于其良好的法律效果及社会效果被善评.在当前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适用缓刑产生诸多问题,被广泛关注并颇受争议,对此进行理论分析及实践完善颇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王驹  华继权 《法制与社会》2011,(25):286-287
缓刑是对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法定条件下,暂缓执行或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于职务犯罪缓刑适用的改观和完善进行了探讨:一是革新刑法理念,二是完善立法,三是健全体制,四是严格司法,以期彻底纠正对职务犯罪扩大适用缓刑的错误司法趋向,更好地发挥刑罚对职务犯罪的震慑和预防功能,推动我国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缓刑适用数量呈上升趋势,但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却十分被动,公众对社区矫正仍心存疑虑,缓刑犯对社区矫正的接受程度也颇显随意。其主要原因为法律认识存在偏差、矫正机构角色定位不明、矫正机构执行不力及监督主体力量薄弱等。对此本文建议,我国有必要建立缓刑考察官制度,创设被害方商业保险体系,搭建新型科技平台,推动社区矫正的效能转化,推行缓刑考验期折抵制度。  相似文献   

7.
据本院1999年以来统计,我院向法院提起公诉的39名职务犯罪被告人中,被判处缓刑的就达23人,占65%。分析表明,近年来职务犯罪的缓刑适用率都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比例,对职务犯罪案件判决的滥用缓刑现状,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换,经济快速增长的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腐败现象呈现了易发多发的态势,影响了社会稳定,阻碍了经济增长.社会各界对国家严肃查办和严厉打击职务犯罪寄予了厚望.而在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适用缓刑率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客观上削弱了反腐败的力度和效果,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最高法院近日发布的《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记者注意到,意见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做出了严格细致的规定,明确将严惩涉黑犯罪以及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制售伪劣食品药品所涉及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10.
沈小平 《法制与社会》2010,(32):137-137
缓刑、免予刑事处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刑罚制度,一方面他体现了刑罚以教育为主的宗旨,适应了国际轻刑化的趋势。但另外一个方面,如果对职务犯罪适用缓、免刑过多、过宽,就违背了宽缓刑事政策的本意,失去了适用缓刑制度的社会效果,还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1.
职务犯罪轻刑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国家均普遍存在,这不仅降低了司法权威,也影响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各国也把惩治腐败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也始终把打击贪污腐败分子,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随着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也进入了转型阶段,腐败问题也随之蔓延开来.基于此,职务犯罪的轻刑化为研究对象,以现行的制度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其中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更好地预防职务犯罪,维护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2.
周华 《法制与社会》2011,(6):55-56,71
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限,暂缓其刑罚的执行,若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不再犯新罪,或者未被发现漏罪,或者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我国缓刑制度在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促进罪犯的教育改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缓刑制度由于立法上的不足以及司法实践上的问题,其作用和价值的发挥受到了较大限制。本文通过对缓刑制度的介绍,探讨了现阶段我国缓刑制度适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完善我国缓刑制度应该注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滨海新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笔者对近5年的职务犯罪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职务犯罪发案原因。指出在滨海新区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滨海新区的特殊情况明确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难点,并且立足检察职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4.
职务犯罪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以职务犯罪为角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洪宪  李成 《犯罪研究》2005,12(6):7-18
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可以构成职务犯罪的共同实行犯;有身份者教唆、帮助无身份者实施职务犯罪时,有身份者构成无身份者实施职务犯罪的教唆犯、帮助犯,无身份者构成职务犯罪的实行犯;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职务犯罪时,应以职务犯罪确定共同犯罪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缓刑作为一种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刑罚执行方法,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罚运用中的具体化,刑法修正案(八)在适用对象上的修正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本文以缓刑为切入点,通过完善缓刑,而不断完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促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缓刑制度的共同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时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时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第74条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本文以三个实践中的案例适用缓刑为例,简要分析了缓刑的适用以及条件,是以案说法。  相似文献   

17.
涉农职务犯罪是直接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侵害对象,或者以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及投资为侵害对象的职务犯罪。结合张家口市检察机关近几年来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认真剖析其犯罪特点、成因及查办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对在全国深入查办涉农职务犯罪,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顺利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职务犯罪案件一审判决二级同步审查是检察机关通过内部工作方式改革来实现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职务犯罪案件办理予以监督的工作机制。目的在于减少下级职务犯罪案件办理中的干扰因素,提高判决实刑率。实施过程中,二级同步审查在报送程序、审查程序、审查质量以及责任划分方面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制约了该制度功能的发挥。为此,有必要指派专人负责报送,确立合法与合理、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审查原则,结合个案特点确定报送材料和上级介入程度,并合理划分参与责任,从而实现该制度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改善社区司法——以缓刑考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缓刑作为一种非监禁化的刑罚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缓刑考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缓刑的广泛适用。我们可以通过确立专门的缓刑考察机构,培训专业缓刑考察官等措施来完善缓刑考察体制,以促进缓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严格维护国家权力的有效性与畅通性,惩治国家权力行使者的各种违法、违制行为,无疑是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公罪的产生,渊源于春秋战国以来集权观念的强化与官僚政治体系的严密。公罪的主要功用,即在于对官吏的职务犯罪加以性质区分,以适用不同的处罚。在秦汉律中,虽未见公罪之名,但公罪之实已具形态,其构成要件、罪过形态的区分、责任连带等都与后世律有一定的关联。犯罪公私的区分,使公罪作为类概念而适用于官吏非出于私利的失职、违制等犯罪行为,因此包容性甚广。其入于《名例》,正在于为官吏职务犯罪的繁杂性提供一个定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