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第一条 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相似文献   

2.
漫步于繁华都市,总有一些蓬头垢面、衣衫槛褛的乞丐在游荡。只要有城市的繁华,就必然有乞丐的登场。为了头上那片共同的蓝天,国家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至今已有半年多时间,但据各城市救助站的不完全统计,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不足全部求助者的10%,而街头的乞讨群落却在日渐壮大,且真伪难辨——  相似文献   

3.
宁嘉璧 《检察风云》2005,(18):62-63
自2003年8月1日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以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否减少?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该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施行两周年之际到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新百广场至北国商城繁华商业区进行调查,发现仍有不少流浪乞讨人员在沿街乞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不仅检验着一个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而且也检验着当地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4.
乞讨现象在一些大中城市出现并逐年增多,这其中有的强行讨要、有的组织他人--主要是未成年人和残疾人进行乞讨,给社会带来了较严重的危害.乞讨行为属于一种道德权利,是法律放任的自由.但如果乞讨行为超越了界限,为了保护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国家法律应该干涉.中国现在关于规制乞讨的法律也存在一些缺陷,应该使其更加合理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正> 流浪乞讨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城市的一个社会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已任的收容遣送工作近年来可谓步履艰难,虽费力很大,但收效甚微。为此,不少同志撰文指出,解决城市流浪乞讨问题首先应明确流浪乞讨行为的性质,健全有关收容遣送法规。但具体到如何给流浪乞讨行为定性,有关法规怎样健全,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就流浪乞讨行为的性质及有关立法问题略陈管见,以供参考。一、流浪乞讨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陈聪 《行政与法》2008,(9):98-101
部分城市颁布的在"地铁、旅游区、繁华街区"禁止乞讨的地方性法规引发了学界和媒体关于"乞讨权"是否成立以及"禁乞令"是否合理的争论.本文对学界关于"乞讨权"争论之主要焦点进行了整理归纳,在区分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生存乞讨和职业乞讨的前提下,从社会分工、社会契约和无知之幕三个角度论证了"乞讨权"作为道德权利的正当性基础,并对"乞讨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禁讨区与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关注禁讨的讨论已有些时候了,最近看了大连市府制定规章“首设城市禁讨区”、禁止在许多公共场合乞讨的报道,①不免想谈点看法。乞讨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估计当今任何社会都难以消除。君不见,世界上富强如美国者,其最大的“窗口”城市纽约的各种公共场所,也无不点缀着乞讨方式各异的乞讨者。不过,在那里我见到的乞讨者都是文明礼貌的,对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决无妨碍。同样,在那里,人们通常只会听到如何更好地解决无家可归等社会问题的讨论,听不到有人指责乞讨影响城市市容谋划予以禁止之类说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少数人因这样那样…  相似文献   

8.
庄蕾 《法制与社会》2012,(27):167-168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但其立法本身及其在运行中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设立“禁讨区”问题的法学思考,现行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立法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何晴 《检察风云》2006,(24):74-75
近来秋风萧瑟,气温骤降,各大城市纷纷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出台了新的文件,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寒风中四处流散的乞讨者,这类意见的出台着实在日渐寒冷的季节来临时给予了社会关怀与温暖。但长沙市政府办公厅发出的《关于进一步明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职责的通知》似乎显得有些刺眼。本期聊天室就来聊聊“面对乞讨”。  相似文献   

10.
流浪儿童乞讨权规制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雄 《法学杂志》2012,33(4):17-22
当下中国城市有一个令人痛心的图景,那就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大量存在。要从根本上保障流浪乞讨儿童的权益,就要立法禁止儿童乞讨,建立起对相关人员和机构的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防范儿童流浪乞讨。同时,应化解在城市生活的农村户籍儿童所面临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诸种现实难题,践行保障儿童权益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永远的告别     
也许,再也不会有孙志刚式的收容悲剧了. 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办法>共18条,包括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原则、救助站设立和管理、为求助人员提供的救助内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行为,以及违反者责任追究等,标志着我国对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乾羽 《江淮法治》2011,(17):49-49
初看到新闻时,一些公众对珠海市的规定产生了质疑。毕竟,乞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施舍更是一种需要褒奖的美德。一座文明的城市,应该允许乞讨的存在.更应该鼓励对困难群体的施舍。这种多元的生活方式和融洽的群体交往,才是一个城市的美丽风景。否则,即使没有了乞丐,一个外观看上去很美的城市.也将因为其开放性不够而显得狭隘。  相似文献   

13.
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民政部制定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于2003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办法》共18条,包括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原则、救助站设立和管理、为求助人员提供的救助内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行为,以及违反者责任追究等,标志着我国对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细则》共24条,明确了《办法》规定的救助对象。同时还对救助方式、救助内容、救…  相似文献   

14.
乞讨的界限     
乞讨是个人的一种自由。为了实现生存而进行的乞讨是正当的,国家不应干预。但自由有其界限,当乞讨行为跨越了这一界限,国家的法律应予以干涉,以保障他人、社会的利益。结合我国实际及国外经验,对于乞讨的限制主要包括:乞讨者年龄的限制、地点的限制及乞讨方式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栾超 《法制与社会》2013,(25):76-77
城市的和谐发展要求对城市乞讨进行有效管理,在维护乞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该要求其承担其相应的义务遵守相应的法律规范。解决乞讨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全面发展,然而当下我们更需要面对的是救助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秩序的有效维护以及公民同情心理的不可欺骗。由此,加强对乞讨者的管理,杜绝欺诈乞讨、职业乞讨理应成为这一问题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有多种进路。法经济学仰仗其强大的解释力和不断自我升级的活力,为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颖实用的视角。我们可以运用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禁止儿童乞讨的问题。儿童乞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有人建议立法干预,甚至全面禁止儿童乞讨。通过法经济学的视角可以剖析儿童乞讨问题的社会根源,并就制度设计过程中需要界清的有关概念以及各种社会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进而按照法经济学的评价体系对各种主张进行考察,从技术层面与国际比较的层面上对禁止儿童乞讨作出制度设计或改进方面的具体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全国首例强迫儿童乞讨案深圳下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在现代都市中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3名年近六旬的老人先后带着3名残疾儿童在深圳街头乞讨。一个偶然的原因,在中央高层的关注下,深圳开始了对街头乞讨儿童的全面清查整治,宫继兰等3名老人最终被送上了法庭,成为深圳和全国首例以强迫乞讨罪定罪量刑的案件。该案自去年9月份以来便一直备受全国媒体关注,现在终于尘埃落定,其社会意义和法律意义甚大。然而,在熙熙攘攘的街头,还有多少像小宁一样的残疾儿童是在他人的强迫下伸出乞讨之手的呢?政府和社会还应为此多做一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伟民 《法治与社会》2009,(10):26-27
近年来,随着<物权法>、<劳动合同法>、<食品安全法>、<社会保险法>等重要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全民意见,"立法民主"已成为公共话题和学界显学.再往前追溯,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已经在中国立法进程中烙下日趋鲜明的民意痕迹、显出日益强大的民意力量:2003年春天至初夏,公众对孙志刚事件的口诛笔伐,直接促成国务院废止了有侵犯人权之嫌的行政法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2004年5月<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后,有关事故责任认定的条款引发了民众大规模的质疑和批评,推动北京等地通过征求市民意见、召开立法听证会等手段,出台了更具民意基础的地方交通法规;再晚些时候,一些城市试图制定限制乞讨的地方法规的立法计划,由于民间声音的强烈反弹而纷纷搁浅……  相似文献   

19.
这些年来,北京的一些繁华场所和旅游点,经常看到乞讨人员向过往行人索要钱物。特别是一些外地妇女,唆使四、五岁的小孩上前讨要,而她们在一边坐等收钱。更有甚者,一些乞讨人员跑到使馆区附近,拉扯外国人强行乞讨,影响极为恶劣。 这些好逸恶劳的乞讨人员白天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以各  相似文献   

20.
钱蘅  赵楠楠 《法制与社会》2011,(31):187-188
乞讨儿童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社会的“顽疾”有非常多的乞讨儿童是跟着父母乞讨或者被父母出租给了职业乞讨者。其中还有一部分乞丐儿童是被拐卖的失踪儿童。解救乞讨儿童不仅解救那些被拐卖的儿童,而是让所有的乞讨儿童,从乞讨的生活状态中解救出来。当被拐卖的儿童面临失去生存权、生命权的时候,问题的关键是应当确立国家社会福利机构的辅助监护制度和儿童的福利保障制度,以及儿童保护法的完善才是解决儿童乞讨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