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状元意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所谓"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名",得状元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再加之关乎国家人才选拔和个人功名利禄,上至庙堂下至江湖,对此极为重视。尽管古时的风俗,今天的人们遵从很少,却惟对状元的热情有增无减。每年的当下对节,是举国瞩孽的“高考季”,热闹的节日很多,“晒状元”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刊中报     
中国状元知多少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从汉朝到清朝都有以科举取士的制度。科举制在各朝代有不同,明清发展至比较完备,分为四级:最低一级为院试,在县里进行,录取后称生员,也叫秀才;第二级为乡试,在省城进行,录取后称举人;第三级为会试,在京城进行,录取后称贡生;最高一级为殿试,也叫廷试,在皇宫大殿进行,录取后称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称赐同进士出身。据史料记载,从隋至清,共录取状元 594人。   我国最早的状元是孙伏伽,贝州…  相似文献   

3.
南宋两府科举状元具有人数相同、南宋两府科举状元均出于府衙所在地、两府文科状元较多,武科状元绝少三个共同点,明清两代宁波与湖州府科举状元人数存在差异。从古代藏书文化分析,宁波与湖州两府均有藏书家。书籍增多,对促进两府文科状元产生,起到间接作用;宋代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系两府产生较多状元之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4.
状元意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所谓"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名",得状元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再加之关乎国家人才选拔和个人功名利禄,上至庙堂下至江湖,对此极为重视。尽管古时的风俗,今天的人们遵从很少,却惟对状元的热情有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举时代究竟有多少状元(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呢?据史籍记载,有唐一代,共有状元139人,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唐制,有状元11人。宋代有状元118人。元代的蒙、汉状元共32人。明朝有状元90人。清代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制时,其间有状元114人。总计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状元504人。辽金两代,实以名列榜首的进士为状元,则辽代的状元为18人,金代的状元为15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有状元1人。太平天国的状元有14人。若上述状元可与唐、五代、宋、元、明、清状元同列,则中国历代状元共计552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  相似文献   

6.
桂林状元文化体现了广西在科举制度时代“一带河山,少壮努力,出人头地,梦想成真”的“甲天下”精神..桂林状元文化的优势积累与科举文化的长期接力,是广西成为“大儒之乡”的文化渊源与推动力之一,也是广西人走向与走进中国的政治舞台与军事前台的推手之一。  相似文献   

7.
慈城状元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文鼎盛、科第绵延的慈城不仅有400余名的进士和上千名的举人,而且还出了5位状元.这就是宋代的姚颖、方山京和明代的姚涞、杨守勤,以及宋代的武状元胡应时.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12,(14):30-31
"人物所生,载光郡国。"黔东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州内出过的显官名将,志士仁人,学者俊彦,更是代不乏人。明代工部尚书、大学问家孙应鳌,清末状元夏同龢,云贵总督谭钧培,北伐名将王天培等,都是在全国十分有影响的黔东南籍历史名人。本刊特介绍12位代表性人物,以窥黔东南历史名人的风采。周瑛:黔东南进士第一人周瑛(1429—1503),贵州黄平县人。明景泰元年(1450)乡试中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1,(9):74-74
中国从隋代起开始有了科举制度,到唐朝便成了选拔官员的主要渠道。唐初的科举分为十科,以秀才为最,贞观年间改为以进士等级最高。刚开始制度尚不够完善,每榜仅录取30名上下,往往考试还没有进行,录取名单已基本确定。有人写诗讽刺说:“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相似文献   

10.
<正>黄山市徽州区洪坑村是有名的进士古村落。步入村头,一座明朝修建的粉红麻石四脚三楼洪氏"世科坊"巍然矗立,上面镌刻着历史上21位科举进士和荐贡进士的姓名,雕梁画栋,威风凛凛。村中尚存"状元厅""洪氏家庙""洪家园林"等古建筑。村庄位于黄山市东北,徽州区岩寺镇(新四军军部旧址)东5公里,是一个拥有1000多人口的大村。这里绵延起伏的小山环绕四周,松林茂密,山下大片农田绿油油的,如一块小平原,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百姓生活富足安详。抗战爆发时,日军打到宁国便停止了进攻,战争的硝烟渐渐远  相似文献   

11.
话说状元     
快乐大叔 《党课》2009,(5):102-103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大清帝国正处在风雨飘摇、日薄西山之时。为了庆贺自己的七十大寿,慈禧太后置社会要求改革科举制度的呼声于不顾,安排了会试,并亲点刘春霖为状元。不久之后,在袁世凯、张之洞等朝廷高官的强烈敦促下,清朝政府下谕,从次年也即公元1905年起,全国废止科举考试。至此,在中国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终于寿终正寝。刘春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相似文献   

12.
气度与高度     
北宋时期的吕蒙正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状元宰相。他有敢于顶撞皇上的胆量,也有唯才是举的气量。皇帝虽然生气,但还是舍不得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因为吕蒙正为官做人公正无私,更在于他心境豁达,气度非凡。吕蒙正有个同窗学友叫温仲舒,他俩幼年交情不错,又同一年考中了进士。温仲舒当官时出了案子,  相似文献   

13.
说起中国古代的女状元,现在无人不知的是太平天国的才女傅善祥。不少史料记载,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南京后,令女官举女子应试,傅善祥考中鼎甲第一名,名列榜首。旋即,  相似文献   

14.
张丽是六师新湖新原社区三十三连的一名普通女职工,肯吃苦,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说起她每年荣获的各种荣誉更是数不胜数,她已连续多年荣获六师"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农场"养猪状元"等各种光荣称号。在农场的20多年里,张丽打过工、开过裁缝店、种过地、养过羊,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洒在了这块土地上,从一个打工妹到今天的养猪状元,张丽用自己聪  相似文献   

15.
小山 《党建文汇》2010,(10):38-38
太平天国从兴起到衰亡,其速度之快和时间的短促史上罕见。太平军有妇女单独组成的女军,与男军一起上前线。甚至,天朝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时,也特为妇女参加考试设立女科,拔取了女状元、女进士等,把妇女地位推上顶峰。  相似文献   

16.
袁成武 《当代贵州》2013,(12):57-57
普安州(今盘县)在贵州单独开科设考之前无进士。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贵州单独开科设考,普安州蒋宗鲁即考中举人,次年他又考中进士,成为普安州有史以来中进士的第一人。"开科取士"是中国古代选拔  相似文献   

17.
全州、临桂县科举状况不同点:全州古代进士以蒋氏为主,临桂县古代进士无大姓氏;全州科举蒋氏文学作品推动了广西文学发展;两县科举文化渊源不同;全州与临桂县科举繁荣程度不同。全州、临桂县科举状况共同点:两县均有家族进士现象;两县明清乡试解元人数相同;两县清朝武进士人数位居广西前列。  相似文献   

18.
安徽休宁是有着1800年历史的徽州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十分博大精深。在她所孕育的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内涵里,不仅创造了驰骋明清400多年的赫赫“徽商”,更孕育出了声名卓著的19位状元,成为今之誉满中华大地的“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中国第一状元县”品牌的打造与文化的先导作用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中领导干部文化先导的抉择是引领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先决前提。  相似文献   

19.
佚名 《廉政瞭望》2014,(14):65-65
五代十国时期,状元所须战胜的对手甚少,是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数本来就少,最根本在于当时的多数读书人已经丧失了参加科举竞争的热情。一般说来,国家越是统一,政治越是清明,读书人就越是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越是跃跃欲试,积极参加各种竞争,希望能寻找机会一展才智,建功立业。此时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文化教育,而巨极大地挫伤了读书人参加科举竞争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为有夏同稣,百余年来叫响了狮山,叫响了状元第,叫响了麻哈古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