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春市某鸡场于1988年10月份发生了临床症状、削检变化、流行特点均和文献已报道的鸡病毒性关节炎相似的鸡病,我们用鸡胚分离出1株病毒,通过血清学、电镜形态学观察以及鸡体发病复制试验,确定为呼肠孤病毒,确诊该鸡场流行的鸡病是鸡病毒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2.
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所引起鸡的一种比较重要的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胫跗关节腱鞘肿胀和腓肠肌腱破裂,生长发育迟缓,淘汰率高。我们于1988年10月~1989年10月应用琼脂扩散试验(AGP)对山东、河南两省17个鸡场进行了鸡病毒性关节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在某些发病鸡场的鸡群里,从病鸡的肿大关节中采取病料接种鸡胚,分离到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  相似文献   

3.
从临床患病鸡关节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无囊膜,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直径约75 nm,内核约50 nm;分离病毒株对酸、热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乙醚不敏感;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能产生以融合细胞为特征的CPE;爪垫接种1日龄雏鸡表现出明显的病毒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并伴有吸收障碍型和坏死型的病理变化;血清中和交叉试验表明,该病毒分离株与国内的2株番鸭源呼肠孤病毒(YH和YB)分离株和国外S1133呈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通过对分离病毒株进行电镜观察、理化特性试验、病毒感染力测定、致病性试验、血清学试验,可以确定该分离病毒为禽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猪呼肠孤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通过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胰酶的方法,从仔猪腹泻粪样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1株能在Vero细胞上稳定产生细胞病变,以细胞颗粒增多、肿胀、漂落等细胞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猪源1型呼肠孤病毒SHR-A株。根据呼肠孤病毒的理化特性,对病毒进行初步纯化,然后进行电镜观察、核酸提取、RNA电泳、RT-PCR、各病毒基因扩增和克隆测序等常规病毒学鉴定。SHR-A株S1基因的同源性分析和核苷酸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表明,该病毒与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血清1型的同源性较高,而与血清2型和3型的同源性较低,因此初步判断该SHR-A株为血清1型,为国内首次报道从猪体内分离到血清1型的呼肠孤病毒。进一步分析发现,SHR-A的S1基因全长为1 465bp,其3′-UTR为3型,其余部分则为1型,说明其S1基因是1型和3型的嵌合体,此结果表明,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作为RNA病毒,基因重组可能是其除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以外的第3种病毒变异进化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检测鸡喉气管炎病毒(ILTV)的二温式聚合酶链反应(二温式PCR),根据已报道的ILTV TK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引物,用二温式PCR对5株不同ILTV DNA进行扩增.该对引物对5株ILTV DNA均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一致的647 bp的扩增产物,而对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禽呼肠孤病毒(ARV)、禽沙门氏菌、鸡毒霉形体和禽巴氏杆菌等6种禽病病原体的扩增,结果全部为阴性.该二温式PCR可检测到1fg的ILTVDNA模板,其敏感性比常规三温式PCR高1万倍.  相似文献   

6.
以草鱼肾细胞系(CIK)和草鱼呼肠孤病毒为材料,采用噻唑蓝比色法分先给药后感染、先感染后给药、药物与病毒共孵育后感染3组进行抗草鱼呼肠孤病毒药物的筛选,建立了体外抗草鱼呼肠孤病毒药物筛选的细胞模型。先给药后感染试验组的结果表明,穿琥宁在阻断草鱼呼肠孤病毒吸附和侵入细胞时效果最强,其次是利巴韦林和板蓝根,黄芩的阻断效果最弱;而在先感染后给药试验组中,穿琥宁、利巴韦林和黄芩抑制草鱼呼肠孤病毒增殖的作用显著,板蓝根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不明显;在药物与病毒共孵育后感染试验组中,利巴韦林对草鱼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直接杀灭作用,黄芩、板蓝根和穿琥宁等的体外杀病毒效果不明显。该模型的建立确认了药物在CIK细胞上具有抑制草鱼呼肠孤病毒的作用,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作用效果不同,也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μA基因进行克隆分析和原核表达,本研究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对MDRV-YB株的μA基因进行RT-PCR扩增,扩增产物经过双酶切后克隆到p ET-32a(+)载体中,经测序验证成功后,将重组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及条件优化。随后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以及W 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包含MDRV-YB株A基因的原核重组质粒,并获取了A蛋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MDRV-YB株μA基因CDS大小为2 199 bp,负责编码732个氨基酸,该基因核苷酸序列与传统MDRV的同源性为83.8%~99.7%,与新型鸭源呼肠孤病毒(NDRV)的同源性约为82.5%,与鹅源呼肠孤病毒(GRV)同源性为80.9%,而与禽(鸡源)呼肠孤病毒(ARV)的同源性仅为73.1%;进化树分析μA基因的结果显示,MDRV-YB株属于传统型呼肠孤病毒,该蛋白氨基酸序列中无潜在的信号肽序列,6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以及45个磷酸化位点;SDS-PAGE分析表明,目的蛋白为分子质量约为99.7 ku的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其IPTG最佳诱导温度为33℃,浓度为0.8 mmol/L,时间为6 h;Western-blot结果显示,表达的目的蛋白能与抗MDR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其具备良好的反应原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MDRV μA蛋白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番鸭呼肠孤病毒YB株(MDRV-YB株)μB蛋白基因与其他多株参考毒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以及对该序列的结构功能预测和进行蛋白的原核表达,本试验通过RT-PCR方法从MDRV中特异性扩增μB基因,并构建重组质粒pET-YB-μB,经测序获得其完整的CDS区;通过DNAstar等软件对MDRVYB株μB基因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功能;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μB融合蛋白。结果显示,μB蛋白基因CDS区全长2031 bp,共编码676个氨基酸;μB蛋白分子式为C3217H5105N879O1014S27,不存在信号肽,可能含有4个N-糖基化位点、85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中α螺旋结构、β螺旋结构、β转角结构和无规卷曲的氨基酸残基分别占27.6%,53.3%,10%和9.1%;在核苷酸同源性方面MDRV-YB株μB基因与番鸭呼肠孤病毒ZJ2000M株同源性高达99.8%,与其他多株鸡源呼肠孤病毒、鸭源呼肠孤病毒和鹅源呼肠孤病毒同源性都很低,仅为67.3%~69.6%;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MDRV-YB株与MW9710株处于最近的分支;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经IPTG诱导,重组质粒pET-YB-μB成功表达了大小约为99.1 ku的μB融合蛋白,并且该蛋白反应原性良好。本试验结果为MDRV的遗传进化和μB蛋白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研究MDR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Toll样受体(TLRs)在禽呼肠孤病毒(ARV)感染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考察ARV感染鸡的不同器官中TLRs在不同感染时间点的动态表达变化。本研究将ARV S1133毒株经足垫注射,接种7日龄SPF鸡,感染后第1、3、5、7和14天采集鸡脾、腔上囊、胸腺、肝和心脏等器官组织,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LR3、TLR5、TLR7、TLR15和TLR21在这些器官中的m RNA表达水平变化,分析ARV感染对鸡不同器官中上述TLRs m 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RV可诱导TLR3、TLR5、TLR7、TLR15和TLR21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并且表达变化也不同。在免疫器官中以TLR3和TLR7的表达升高为主,在心脏和肝中以TLR7和TLR15的表达为主。这些结果提示,TLR3、TLR5、TLR7、TLR15和TLR21在ARV感染致病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禽呼肠孤病毒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番鸭呼肠孤病毒S基因组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鸭呼肠孤病毒S12和S14毒株S基因组(S1-4)中σA、σB、σNS和σC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鸭呼肠孤病毒(DRV)与禽呼肠孤病毒(ARV)的σA和σNS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6.0%~77.1%和78.4%~79.6%,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9.5%~91.2%和91.6%~92.7%;而具有诱导群特异性和型特异性中和抗体的σB和σC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60.3%~64.4%和2.7%~9.9%,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1.4%~62.0%和22.6%~26.7%;DRV和ARV抗原性存在差异。而DRV S12/S14与法国89026株σA、σB、σNS和σC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0.0%、93.6%、87.9%~88.0%和93.1%,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1%、94.3%、95.7%~95.9%和93.7%。进化树分析表明,DRV与ARV形成不同的分支,DRV是正呼肠孤病毒属中不同于ARV的一种新的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1.
乌骨鸡爆发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腔上囊炎,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是一种免疫机制抑制性疾病,笔者临床上遇到一起爆发,介绍如下。发病情况黄集乡北郭村某农户于1995年8月11日由上海浦东某鸡场购回乌骨良种雏3...  相似文献   

12.
接种IBD疫苗后鸡群抗体应答的研究孙彩琴,杨杰荣,林祖云(兰州华陇家禽育种公司730060)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鸡感染本病时,由于法氏囊的正常免疫功能遭受破坏,会导致对其他一些疾病的免疫抑制。因此,在大...  相似文献   

13.
一株脑源性鸡呼肠孤病毒的鉴定唐雨德,翟春生,周宗安(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210002)我们曾从后肢麻痹的患鸡脑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根据其理化特性和某些生物学特性,当时疑为环状病毒。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分类地位,我们又对其核酸电泳型、病原性和免疫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鸡病毒性关节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建立及应用单松华,胡永强,谢爱织,刘学忠,徐文军,肖文清(上海动植物检疫局200032)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鸡的传染病,主要侵害关节滑膜、腱、腱鞘和心肌等。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检测病毒性关节炎抗体的方法是琼脂...  相似文献   

15.
从临床表现呼吸道症状的病犬血液中分离获得了1株病毒,采用细胞培养、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免疫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该病毒能使MDCK和Vero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能凝集人O型红细胞和猪红细胞;能被呼肠孤病毒1型血清所中和,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实心和空心两种粒子,将感染细胞用抗呼肠孤病毒1型血清及荧光抗体染色后见明显的绿色荧光.表明,所分离的病毒为呼肠孤病毒1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RT-PCR方法扩增禽呼肠孤病毒(ARV)99G株σB编码基因,序列分析表明,99G株σB编码基因与其他禽呼肠孤病毒的同源性为90%~99 9%,而与我国番鸭呼肠孤病毒S12株的同源性仅有60%;用BarnH Ⅰ和Xho Ⅰ酶将σB编码基因切下并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6p-1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GEX-σB;鉴定后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σB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占总蛋白的41.46%,融合蛋白的分子质量为66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blot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能与抗AR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可用于禽呼肠孤病毒病诊断试剂盒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幼龄雏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全身性、急性传染病。本病自1962年由美国Casgrove首次报道以来,相继流行于美洲、欧洲、亚洲等地,目前已呈世界性分布,成为严重威胁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的禽呼肠孤病毒(ARV)检测方法,针对ARV S3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ARV纳米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好,仅从ARV核酸样品可检测到约332 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而对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囊病病毒、鸡毒支原体、马立克病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鸭瘟病毒、禽腺病毒Ⅳ型、减蛋综合征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和鸡大肠杆菌等其他病原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纳米PCR方法能检测到的最低核酸质量浓度为56 pg/L,其灵敏度是普通PCR的10倍。ARV核酸被重复检测3次,结果均一致。应用建立的纳米PCR和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对临床送检的30份样品进行检测,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ARV的纳米PCR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ARV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用SPA协同凝集试验诊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标准操作程序。本方法灵敏度是AGP的16~64倍,特异性强,不与健康鸡法氏囊组织及6种其他的鸡病病毒发生交叉反应,可在2分钟内获得结果。故本方法适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鸡新城疫病毒(NDV)和鸽Ⅰ型副粘病毒F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XZ9、XZ10,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3株鸽Ⅰ型副粘病毒和6种其它禽病原体进行检测.结果,该引物对3株鸽Ⅰ型副粘病毒均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RT-PCR产物,而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呼肠孤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大肠埃希氏菌、禽腺病毒、禽巴氏杆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RT-PCR最低能检出1pg的鸽Ⅰ型副粘病毒的核酸模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