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3月8日,作为陕西丹凤县高三学生徐梗荣在公安局审讯时猝死.家属发现死者体外有多处明显外伤,质疑当地公安机关涉嫌刑讯逼供. 尽管有关方面至今未公布尸检报告.但一个不满19岁身体健康的体育生,为何伤痕累累地死在公安局?这一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公安机关审讯是否存在刑讯逼供再次成为焦点.与此同时.联系到最近几次披露的看守所内犯罪嫌疑人死亡事件,有法律专家建议.为避免刑讯逼供,应实行"侦押分离"的制度.  相似文献   

2.
8月23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已批准成立一个精英审讯团队,专门审讯美军关押的"高价值恐怖嫌疑人".这个审讯团队由美国情报部门和执法部门的专家组成,办公地点设于联邦调查局总部,由白宫下属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管.这一审讯团队的成立表明审讯恐怖嫌疑人的权力由中央情报局转移到白宫.  相似文献   

3.
继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陕西丹风中学生在受审讯时"猝死"后,媒体报道,2月16日,被羁押在河北省顺平县看守所55天的男子翟军保突然因病重死亡.看守所非正常死亡频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许多网友和学者认为,监所检察官既然承担了监督监管场所的职责,出现了问题,就是不认真履行职责,涉嫌渎职犯罪.那么,监所检察官是否承担被监管人员非正常死亡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4.
核心提示:职务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时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反感抗拒、犹豫反复和如实供述,可将这三个阶段的变化看作心理学中的态度转变,那么审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用合适有效的影响技巧来促使嫌疑人的态度向下一个阶段转变.也就是将心理学中态度转变的技巧运用到职务侦查的审讯中。  相似文献   

5.
核心提示:审讯前制作好周密的审讯计划,在审讯过程中充分运用审讯策略,适时调整审讯计划,是突破职务犯罪案件的重要方式。审讯模式的选择是制定审讯计划的基础。在制定审讯计划前应详细参研初查信息、嫌疑人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及性格特征等才能制定出高效率的审讯计划。  相似文献   

6.
3月17日,天长市公安局首次对一名女性"瘾君子"执行异地拘留。3月17日上午,天长市公安局千秋派出所民警对辖区内的公共场所例行安全检查,在一家旅馆的217房间内,一名面容憔悴、哈欠连天的女青年发现警察后,神色慌张,说话语无伦次。民警随即对房间作了检查,果然发现了一套吸毒工具。随后,民警依法对女青年小丽的尿样作了检测,结果呈阳性。于是,民警将违法嫌疑人小丽传唤到派出所。经审讯,小丽承认了吸毒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审讯是案件侦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审讯过程中,是正义与邪恶的心理较量,也是嫌疑人陈述犯罪行为的过程和审讯人员获取犯罪事实真实记录的过程。但在早期实际工作中存在纸质文档保存单一、书写笔迹易勘误、复制性差、不易保存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以及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易出现嫌疑人口供不稳定、乃至在法庭上翻供等问题,甚至诬告审讯人员逼供、诱供等,当然也不排除审讯人员刑讯逼供、内部恶意窜供等其他个别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给法庭审理判决带来许多不便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敏 《中国审判》2013,(6):50-52
正2013年5月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毒生姜"事件,而在此前不久刚曝光的"掺假羊肉"事件也让国人"谈羊肉色变",此外还有3月初的农夫山泉"质量门"、"标准门"事件也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令人  相似文献   

9.
疲劳审讯是一种变相的刑讯逼供手段,主要表现为办案人员擅自延长讯问时间,剥夺犯罪嫌疑人必要的休息时间,使其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双重的痛苦,从而迫使其做出有罪供述.疲劳审讯在刑事诉讼中的频频出现,严重侵犯了嫌疑人的人权.本文指出为有效防范疲劳审讯,立法应明确疲劳审讯的法律界定,及时填补相关法律漏洞,从而避免因疲劳审讯导致的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南京"徐老太"事件中,让乐于助人者、见义勇为者很"受伤",2007年1月4日,徐老太将彭宇告上了法庭,9月3日,判决的结果是彭宇应该赔偿40%的损失费计45876.36元.  相似文献   

11.
对于"躲猫猫"事件、陕西丹凤中学生在受审讯时"猝死"事件,应当从看守所的管理体制着手,调整和完善我国看守所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公安机关都设有看守所,并由其进行管理.在现行法律制度下羁押场所与侦查部门是公安机关统一主管和领导下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看守所与侦查部门在体制上同隶属于公安机关,这也就意味着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仍然处于公安机关控制之下,公安机关有充分的时机收取各种证据,其中主要的是口供,这也是产生刑讯逼供等违法情况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2月1日,一个骗婚得逞的团伙来到榆社县火车站准备乘车回老家,因分赃不均,团伙中一女成员向"110"报了警。榆社县公安局民警随即赶到火车站,将4名骗婚嫌疑人抓获。经审讯,该骗婚团伙共2男3女,全系云南人。他们来山西已半  相似文献   

13.
核心提示:根据作用于犯罪嫌疑人心理方式的不同,审讯策略分为施压型策略和引导型策略.施压型策略,可以通俗地称之为"夸大"策略,是指审讯人员通过对模糊语言、肢体行为、虚拟情景的合理运用,放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错觉,给嫌疑人施加压力,促使其作出供述."夸大"策略可以通过夸大犯罪性质、证据、后果、办案手段等方式进行."夸大"策略包含一定的欺骗性因素,使用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和合理的限度,避免出现违法结果.  相似文献   

14.
2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在法律规范层面上确立全程录音录像制度,2006年3月1日起,全国检察机关分步实施、分级推进,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录音录像制度开始正式运行。这一制度在实施中首先有利于固定案件关键证据,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其次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同时保护办案干警免受不必要的诬告;再次通过再现审讯过程,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效率。从根本上说,这一制度符合现代司法文明的发展方向,但经过近几年的司法实践,这一制度目前在具体操作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15.
指供是极易导致冤假错案的一种取证方法,在实践中大多与刑讯逼供、威胁、引诱等方法合并使用.指供使虚假口供与其它证据形成印证,因而使虚假口供难以被识别和剔除,同时也导致非法口供更难被排除,所以指供有造成冤假错案的高度危险性.对于指供所获口供,应设置单独的口供排除规则,而不能依附于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所获口供的排除.是否可能使无辜嫌疑人承认自己有罪并按照审讯人员意图而作出犯罪事实细节的虚假口供,是指供所获口供的判断标准.具体而言,应当从审讯人员是否透露不应透露的证据或信息、嫌疑人是否会受审讯人员指供内容影响而虚假供述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但在一些例外情形下指供所获口供无须排除,如对嫌疑人口供进行了其它途径的验证,或指供内容不会导致错误认定事实.  相似文献   

16.
新闻资讯     
《现代世界警察》2023,(4):F0002-F0002
I.巴西一州多地发生枪击或纵火事件3月14日凌晨,巴西北里奥格兰德州至少13个城市报告了十余起枪击或纵火事件,市政厅、警察局、商场等成为袭击的主要目标。目前上述事件已造成1人死亡,警方已速捕2名嫌疑人,具体受伤人数暂未公布。警方称,此次暴力事件的参与人数和动机还在调查中,已在当地加强警力。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生活》2014,(8):55-55
正新闻影像2014年3月18日中午,《中国娱乐报道》节目的一剂猛料炸响了各大媒体的娱乐版:因选秀节目一夜成名的某光头歌手卷入吸毒事件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后经媒体证实,这名光头歌手是在第一季《中国好声音》节目中走红的李代沫。当天下午4点43分,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布微博称:2014年3月17日,北京市公安局禁毒总队会同北京朝阳分局一举打掉一个吸贩毒团伙,共抓获8名嫌疑人。当天晚上,警方在位于北京市  相似文献   

18.
米兰达忠告     
“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话有可能在审判中用作不利于你的证据。”看过西方警探片的中国观众恐怕对此话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在西方许多国家中都是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之前必须说的话。在美国,它就是人们熟知的“米兰达忠告”的主要内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的执法人员经常把刑讯作为从嫌疑人口中攫取供述的主要手段。在公开的刑讯被禁止之后,一些执法人员仍使用所谓的“第三级”身体折磨法,如两名以上的审讯人员对嫌疑人进行连续的轮番讯问;不许被审讯入睡觉;不给被审讯入水喝;或者在很长时间内不许被审讯入上厕所等。诚…  相似文献   

19.
李恒 《犯罪研究》2014,(4):13-20
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公开支持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分裂集团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境内分裂分子利用宗教和民族矛盾,积极煽动编造谎言、制造恐慌,让不明真相的少数民族群众与境外敌对势力勾结并蓄意制造动乱,扰乱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公安机关打击煽动分裂国家犯罪分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藏区社会生产生活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发生的煽动分裂国家案件回放,进而提出煽动分裂国家案件审讯谋略:1.精心做好审前准备.2.优选审讯突破口:从同案犯、嫌疑人心理、确实充分的证据和宗教信仰上取得突破.3.巧用正面进攻、以法攻心、以情攻心审讯策略.4.准确分析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心理.最后审讯中必须注意人权保护、深挖其他犯罪成员、人身安全防范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审讯中,导致犯罪嫌疑人形成拒供心理的因素有许多种,其中畏罪心理为常见的一种。畏罪心理占主导地位的嫌疑人常常有情绪消极、趋利避害等表现。对此,讯问人员可通过情感交流、证据展示、法律宣讲、案例分析、人文关怀等方式,对嫌疑人的心理进行干扰和控制,从而促使其形成供述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