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默读父亲     
唐宝民 《新湘评论》2013,(18):52-53
想为父亲写一点文字,却一直不曾去着笔。我知道,这是因为对父亲的感情太深,以至于怕写不好而不敢下笔。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父亲就是全家最辛苦的人。我们家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的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家里有七个孩子,我是最小的。在那个年代,这样一大家人的衣食开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父亲,就像顶梁柱一样支撑着这个家,为一家人的生活辛苦劳碌着。那时,我早上醒来的时候,父亲已经出工下地了,一直到天黑了才能回来。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船     
谢德明 《学习导报》2010,(12):23-24
父亲的船,其实并不是父亲的。我父亲开始在生产队当队长,生产队购买了船后是第一个掌舵的人,也就是开船的大副。本地习惯是谁掌舵就把那艘船说成是谁的船。“父亲的船”,这是我常挂在口边的话,也是我在小伙伴中最值得炫耀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船     
谢德明 《新湘评论》2010,(12):23-24
父亲的船,其实并不是父亲的。我父亲开始在生产队当队长,生产队购买了船后是第一个掌舵的人,也就是开船的大副。本地习惯是谁掌舵就把那艘船说成是谁的船。“父亲的船”,这是我常挂在口边的话,也是我在小伙伴中最值得炫耀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静远 《学习导报》2010,(12):54-55
假如没有这一帧黑白老照片,我是无法想象父亲和母亲原来曾经有这样亲爱的关系。那时候,我还没来到这世上。父亲是家中幼子,沉默怯懦,家里穷,考上银行当见习生,晚上读英专,近三十岁了,还没成家。  相似文献   

5.
静远 《新湘评论》2010,(12):54-55
假如没有这一帧黑白老照片,我是无法想象父亲和母亲原来曾经有这样亲爱的关系。那时候,我还没来到这世上。父亲是家中幼子,沉默怯懦,家里穷,考上银行当见习生,晚上读英专,近三十岁了,还没成家。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背影     
今日重读朱自清的《背影》,一种感动溢满心头。文章中的每一个字词,都在拨动着我的心弦,打开我记忆的阀门。逝去的过往就像一组组蒙太奇镜头,一一从我的眼前闪过。那年离开老家回城,是我最后一次站在坎坷的乡路上凝望父亲与我挥手后回村的背影,此后不久,父亲便因病去世了。现在想起来,那最后一次凝望父亲蹒跚回村的情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与父亲告别时,他那双昏花的老眼,有混浊的泪水在眼眶中涌动。父亲扭转身回去时,他脚步迟缓地迈动时留下的脚印里,肯定也留下了他恋恋不舍儿远行的泪滴。  相似文献   

7.
刘守林 《党课》2012,(11):107-107
我腕上戴的这块东风牌手表,算起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16岁那年,我考入县城读高中,被选为班干部。由于经常需要值日,没有表极不方便。假期回家,我向父亲提出想买一块表。听我说完理由,父亲停下批阅作业的笔,默默地看着我想了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那时乡下戴表的人还不多,买一块表得挣上半年工分。为送我读书,父亲已借了近500元外债,加上母亲隔三岔五的药费和弟弟妹妹们的学杂费,操劳的父亲刚四十出头便现出了深深的抬头纹。想到这儿,我又懊悔不该向父亲提出这奢侈的要求,让他为难。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信条     
我曾经问过父亲,你离休这么多年,回首往事有啥体会。老父亲给我说,无论干啥工作,特别是要当好一名领导者,他总结了四个信条。年轻时,我对这四个信条体会不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觉老人的话确有道理。我父亲的四个信条.既是老人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也体现了一名老干部对后人的一种叮咛。  相似文献   

9.
薄老曾是我父亲王观潮的领导,因了这层关系,父亲乃至于母亲和我便有了一些和薄老的交往。交往中增进了解,更添了对薄老的敬佩之情。2008年是薄老逝世一周年、诞辰100年纪念,而父亲业已去世,为表示对薄老的深切怀念,我谨将自己从父亲那儿知道的关于薄老的记忆作一回顾,以奉献给薄老的在天之灵。  相似文献   

10.
苁蓉 《廉政瞭望》2004,(2):55-55
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谈,身为农民的父亲却好像从来没有对我显出过特别的喜欢。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就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  相似文献   

11.
北平和平解放已经50年了。当年,作为和谈主要参加者邓宝珊的女儿,我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这件事。我父亲在北平和平解放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所以能促使和谈成功是有历史渊源的。父亲和共产党的关系我父亲幼年家境贫苦,他曾当过学徒。1908年(14岁,多报...  相似文献   

12.
陈知建 《湘潮》2012,(1):25-27
1961年3月,刚过完58岁生日的父亲,突然离开了我们。那时我正在北京四中读初中。3月16日上午,父亲的秘书陈克勤突然把我从课堂上叫了出来,告诉我父亲病危,要我们兄妹立即随他飞往上海。我先是一惊,随后想到父亲一生打败了无数凶恶的敌人,经历了无数艰险,已经两次挺过了心肌梗塞,这次也绝不会被打倒的。但一下飞机,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块黑纱……父亲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时,我还不满16岁。从此;我要想了解父亲,只能从资料和别人的回’忆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电话     
何燕 《党课》2009,(6):106-107
一直以来,我虽然对父亲很是惧怕,但自认为对父亲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直到昨天,一个朋友让我写篇关于父亲的稿子,说在父亲节前交,我愣了好一会儿,问:“哪天是父亲节?”朋友惊叫:“你不知道?”  相似文献   

14.
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晚上,竟然成为我和父亲今生今世的诀别——父亲往往是男孩成长中最重要的导师。直到我做主持人,退伍,转业,进入中央电视台,父亲几乎从不干涉我对事业的选择,父亲信任我。尽管我没有自始至终继承父亲的军旅生涯,但是我却继承了父亲做事做人的原则。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看到电视屏幕上的我,只有淡淡的两个字:"还行。"在我记忆中,1999年父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监督我主持了一台节目,而让我最刻骨铭心的是,那次竟成了我和父亲的诀别……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捐献     
父亲的捐献□任忠山在人的一生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令人难忘的人和事。我在22年前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父亲,他使我真正认识到“慈父”这两个字的内涵。初秋的一天,我正在急诊室值班,一辆鸣笛的救护车送来一位烧伤的解放军战士。经过检查:他烧伤总面积达78%,三度烧...  相似文献   

16.
聆听父亲     
臧小平 《学习导报》2013,(12):51-53
我怀着那样虔诚热爱的心,聆听父亲心灵的歌唱。它是那样醇厚、浓烈、悠长:"设若我死了,/设若我死前还有一点时间,/我一定写下一句最后的请求,/仅仅是一句,留给我的亲人去看。/什么也不说,把双眼一关,/死去了,曾经生活过,/没有感谢,也没有抱怨。/生活了一辈子,/希望抖战着手乞求的,/没有一件被痛痛快快地给,/这最后的请求,仅仅是一句,/你们,我的亲人,可不能再叫它缩回只空手。  相似文献   

17.
父亲还债     
玉凯 《党课》2006,(8):78-80
我和父亲是在晚上八点到达县城的,刚走出站台,父亲就说:“你哥来接咱们了。”我张望了半天,也没有看见哥哥,我说:“哥哥在哪儿啊?”“那不是吗?”父亲用手指了指前面。我又仔细地瞄了半天,才发现原来不远处冲我们挥手的那个人就是哥哥。  相似文献   

18.
那一年,我成了下岗职工。春节前夕,我带着妻儿赶回老家,向父亲拜年打辞行,因为随后我就要南下去找工作了。次日,把我们送上火车后,父亲从胄包蛙里取出一个包裹,脸色沉峻,目光自些混浊,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给你们全家的祝福”,就头也不回地走出了站台。火车向广州方向飞驰,我打开了包裹,这是一叠新书,有儿子还看不懂的卡通画,有妻子用得上的电脑教程,还有一套罗曼·罗兰的传世之作《约翰·克里斯朵夫》。我的心怦然一动,泪水便模糊了视线。我十六那年,父亲曾亲手烧毁了这样一套我借来的读物。那时,我还在读高一,在刚刚…  相似文献   

19.
冬天,一家人围着炉膛烤火的时候,父亲习惯坐在靠近柴尾的地方,我习惯坐在父亲的对面。我从火光中取暖,也从父亲的眼神中取暖。在那火光的映照下,土墙、猎犬、猎枪、父亲以及他身后那几件狩猎的工具,在黑夜的深处,变得那么清晰而明亮。那两支挂在土墙上的猎枪。让这土屋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20.
父亲作为一名老党员,终生勤奋,且为人正直,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处世,既要对得起别人,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经常会想起故乡的那座小木桥,尽管岁月已蹉跎了些许年头,可它却带不走刻在我心灵深处曾经最爱的那座小木桥。当然,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作为一名普通农村党员的父亲架的,我也曾经为它流过汗流过血的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