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庄子是中国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庄子》一书便成为了道家经典,被尊称为《南华经》,并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性经典作品之一,《庄子》不仅是哲学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凝结了古代圣哲在诸多领域的智慧精华。读《庄子》,读到的是瑰丽无边的想象。《庄子》的世界,会让人不由得讶异于一种辽阔感。人的肉体行至有限,纵使步履不停却也尺寸可度;但人的精神如鲲似鹏,可以挣脱时间的绳索,去流浪、  相似文献   

2.
庄子“齐物论”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思想差异性的原因及其超越途径的探讨。各种思想之所以具有差异和冲突,在于存在“成心”这种主观偏见。超越“成心”的途径是站在道的立场认识各种观念和学说。从“齐物论”的思想角度观照“普世文明”与“文化多元性”的对立,彰显出庄子哲学的现代价值。庄子的思想对当今多元文化相互冲突的情况下如何和谐共处,提供了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提出“物物者非物”,道生万物的天道观。在认识论上,他提出“齐物论”的思想,指出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庄子追求精神自由,主张顺应自然的养生和处世态度,但同时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发扬道家"不争"、"崇俭"、"以民为本"的哲学智慧和道德修养方法有利于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5.
道家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丽 《求实》2003,(Z1):91-92
人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哲学以“重生轻物”为出发点,其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其基本精神却在“自然”两字。所以,它的人生哲学既具有重生和轻物的特点,又体现“道法自然”的精神,处处呈现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道家人生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同时反思人和传统、文化及人和精神世界的关系,从而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表现出顺应自然、返朴归真、“重生轻物”、淡化名利、超越现实、追求人生自由而平等观点。 道家人生哲学的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顺应自然、反朴归真。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道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里,道家和儒家一样主张“天人合一”,但不同的是,它并不认为人有什么特别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正在先秦诸子中,对毛泽东诗词创作影响最大的人物,可以说是庄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是与老子并称的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用两段文字记载了庄子的生平和思想:"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  相似文献   

7.
《逍遥游》一文是庄子智慧与思想的典型体现,庄子作为我国道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其对于"逍遥"二字有着十分独到的解读,鲲鹏展翅,扶摇九万里,对庄子而言却并非真正的逍遥;列子御风,免去徒步之劳,对庄子而言也非真正的逍遥;无论楚之南的神龟冥灵,还是神树大椿,虽然拥有超长的寿命,但对于庄子而言亦不是真正的逍遥。那么在庄子的逍遥观中,真正的逍遥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对庄子的逍遥观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庄子是道家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他开创了特有的游世思想,极具个人特色和时代特征,在千百年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体系中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庄子的思想背景入手,分析了庄子游世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的方法.庄子深受道家生命优先的影响,暗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行为方式,并将道及一贯的全生避害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在对待外物的观点上形成了齐生死,一物我的认识方式,取消了长期困扰道家的问题.在为人处事方面庄子不同于西方的思想家纯粹的冥想,他是身体力行着自己的思想,充分发扬了他的游世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哲学智慧。"无为"作为道家思想的精华所在,不仅穿越时空积淀在中华古老哲学的深层结构中,而且以其顽强的思想扩张力渗透在当今的教育生活中。"无为"思想具有丰富教育内涵,无论是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还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虹 《学习月刊》2012,(18):24-26
“道”毋庸置疑是道家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最早提出道论的是老子,老子哲学是围绕“道”来展开,庄子以老子哲学思想为基础,对“道”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作为道家哲学的代表性人物,学术界多数将老庄并称,将老庄思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两者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对“道”的阐述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对老子与庄子的“道”进行比较,以求埘老庄的道论有更加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论儒道互补     
安继民 《学习论坛》2007,23(3):78-80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所以,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是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西方哲学在总体上是理想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和儒道互补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具有六大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文化的建构中,如果说儒家是以伦理哲学见长的话,那么,道家的贡献则在于为我们的民族缔造了一种智慧哲学。它们在数千年的沧桑流变中两相辉映,互动互补,犹如双开的绚丽花朵,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点缀得异彩纷呈。道家的智慧哲学是围绕着对“道”的阐释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3.
继儒家文化受到学求界的普遍关注后,近年来国内外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又形成一个研究道家、道家文化的热点。在世纪之交,由于西方工业社会出现种种社会弊端,许多西方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中国道家哲学“回归自然”的生态智慧和思想价值。在此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对近年来国内对道家、道教思想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他与老子李耳并称道家始祖,世人合称“老庄”。他的哲学思想在古今中外有着极其深广的影响,有“哲学大师”之称。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生于约公元前369年,即战国时期楚宣王元年,卒于约公元前286年,即鲁闵公29年,享年83岁。 庄子一生贫苦,衣饰破敝,有时甚至饭食都要向别人告借。尽管如此,他却甘居贫贱而鄙视富贵利禄。他虽曾任宋国的漆园吏,因家贫而借粟于监河侯  相似文献   

15.
陈静 《世纪桥》2012,(3):41-42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流派,它不仅在本体论、境界论、审美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而且在政治哲学、科学技术、语言哲学、军事谋略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建树,这些建树往往是道家思想的一个功用或引申。而今,要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我们就应该开发这些隐性的智慧,将道家的功用发挥出来,在语言的本质及其局限性、科学的范式及环境问题的解决之路、军事谋略的哲学与艺术等方面展现道家的风采。  相似文献   

16.
庄子对人之生命的看法是从道的高度立论的,既揭示了人之生命的短暂和无奈,又流露出"齐生死"的泰然和豁达。庄子的尊生、养生和尽天年之说,不但足以使庄子厌生乐死的观点不攻自破,而且成为道教乐生养生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7.
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在历史上与儒家互动互补,两家学说都为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之道.道家人生哲学所蕴含的自然主义精神,其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脱俗超迈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可为人们恰当地认识和处理精神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参考与启示,为当代人修养心性、调整态度、健全生命提供丰富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中,“无为而治”虽是道家首先提出的管理思想,在道家管理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并不专属于道家。中国古代道家讲“无为而治”,儒家、法家和黄老学派也都讲“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虽是道、儒、法和黄老学派四家共同追求的管理模式,但是各自对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表达则是不同的。因此需从管理哲学角度,对“无为而治”的哲学智慧进行现代解读。  相似文献   

19.
纪敏 《世纪桥》2015,(12):84-86
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管理必须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企业文化理论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道家关注人本身,反对人的物化,对现代管理具有启发意义。现代管理应该从道家思想中汲取智慧。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梳理和审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思想老子提出押“人法地熏地法天,天法道熏道法自然。”穴《老子》第25章雪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穴《庄子·齐物论》雪。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说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