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马克思主义观视角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信 《实事求是》2010,(5):107-110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能更好地勾画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蓝图、培育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情势、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路向。应对全球化挑战,从学习和信仰马列到继承和发展马列,直至宣传和普及马列,是推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人民观的总体思路与根本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面临着一个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理论困境,而当前的形势更加紧迫。面对新挑战,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应沉着应对,作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渊源和逻辑诉求的马克思人民观,更应首先积极回应时代所提出的难题。本研究通过着重探析马克思人民观的总体思路和根本视界,揭示出马克思人民观强烈的现实性、紧密的逻辑性、洞察的深邃性与分析的透彻性这四大理论品质,从而进一步论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乃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抑或永不过时性,从而要求党和政府始终不渝地贯彻和落实、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相似文献   

3.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和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新变化,把人民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归宿,把共建共享发展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形成了习近平人民观。习近平人民观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另一方面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习近平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与发展不仅体现在新概念、新命题、新观点等新提法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彰显、对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以及对共同富裕的推进。  相似文献   

4.
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习近平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为前提,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要求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新时代"的新特点,拓宽"人民"的内涵;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人民书写历史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其中国化,增强了"四个自信"的底气和无穷的精神力量;遵循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理解"新长征"中的重大使命,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6,(9)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几大理论进行深刻阐述,揭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本质及内核。进一步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对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张燚 《探索》2022,(1):40-50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源于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人民历史观、人民国家观和人民政党观的认知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共产党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时期,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国家制度体系和党的中心工作等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正风反腐、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其启示主要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张晖  何建华 《世纪桥》2013,(1):51-52
人的需要观是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争取国家独立富强、人民自由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需要论,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人的需要观。毛泽东人的需要观的形成,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研究毛泽东人的需要观的理论渊源,探究毛泽东人的需要观的特点,对我们深入了解毛泽东人学思想,了解毛泽东的人民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服务型政府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发展到丰富的过程,其核心思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在中国当下改革实践中,我国政府正是在为民服务理念的指导下,力图构建一个顺应社会主义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界研究热点问题。在当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面临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影响,狭隘民族主义的消解以及外部敌对势力的歪曲、破坏。基于此,我们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和强化正确的公民政治意识,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正确认识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历史地位可以说,自从人类有思想以来,就在思索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是谁?谁在决定我们的命运?直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立,才从根本上找到了答案。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认为: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人民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1.
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是我国人民的一大创造。其要义在于: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必须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的基石,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我们可以得知建设一个经济发展,繁荣富强,政治稳定,祥和安泰的现  相似文献   

12.
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合法性理论,以其独具特色的政治观、阶级观和国家观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政治存在作出了政治本体论层次的探讨,超越了以往仅仅局限于精神层面的合法性论说,真正实现了政治合法性理论的科学化和革命化。统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合法性理论,其基本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充分体现出来,即政治合法性的三个评判标准:生产力标准、民主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  相似文献   

13.
《党建》2013,(11):40-41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我们应当倍加珍视党与人民的深厚感情,更加自觉地树立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中梦想成真。研读《人民观》,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我们对于人民与政治的含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深处的“人民观”。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曾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人民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人民观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是对我国历代领导人“以民为本”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显著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人民观的科学内涵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5.
谢红箴 《求实》2003,(Z1):126
所谓权力观,是指人们对待权力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权力来源的看法,对权力性质的认识,对如何使用权力的基本态度等。有的学者将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归纳为:马克思的“公仆观”、毛泽东的“宗旨观”、邓小平的“服务观”和江泽民的“代表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权学说中,曾高度肯定巴黎公社原则,鲜明地指出“要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毛泽东同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和“人民利益标准”的论断,并把它具体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八十年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到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大多数人谋利益。 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笔者以为可以从下面的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张宽 《理论建设》2020,36(3):50-55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健康观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重视人民健康问题的深刻认知,现实逻辑在于对当前人民健康面临的困境的深切忧虑与思索,发展逻辑在于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筹谋划,价值逻辑关乎国家治理理念、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全民健康新常态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国家观的形成发展,毛泽东关于国家本质、结构的认识,以及毛泽东国家观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贡献,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毛泽东国家观的主要内容。认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毛泽东国家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坚持爱国主义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有着内在的联系。坚持爱国主义,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 一、爱国主义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深厚而美好的感情,是动员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各族人民为祖国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核心就是指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敬民的形象深深镌印在老百姓心中,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赞颂。研究学习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不仅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而且对新时期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即能够清醒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能够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主旨;能够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学习与理解相结合——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旨和灵魂;坚持与发展相结合——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