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前,我国银行的正规金融和民间融资的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提供的资本支持明显不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文章基于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研究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金融约束成因,并从构建新型金融体系的视角提出,破解农村金融约束,必须创新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发挥微型金融的独特优势,大力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标  王黎  孙煜程 《理论探讨》2020,(5):115-119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强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探讨了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于提高农村金融活力、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意义。在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效率,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并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农户的融资需求与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对大量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户的金融认知、融资需求和金融供给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户时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需求意愿较高,但实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农户期望的贷款额度远远超过实际得到的贷款额度;农户问的互借行为以及私底下的民间借贷相当普遍;农村的农业保险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补偿制度严重缺失,影响了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本文认为政府应从农村金融需求角度出发,并依此设计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制度,才能满足农户金融需求,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多变量向量自回归法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农村经济货币化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边的正向相关性;农村正规金融贷款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边的负向相关性;农村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界定以社区管理为基础的农村非正规金融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探讨社区层次中这一金融形式所发挥的作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信息,对2006-2009四年间Z村的农户贷款笔数和额度变化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通过分析发现,Z村中农户对非正规金融的依赖高于正规金融,以社区管理为基础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在Z村发展迅速,并已取代私人借贷成为了非正规金融中的主导力量.这从微观层次验证了以社区管理为基础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潜力,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应注重发展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解决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无论是金融机构网点的覆盖率、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还是金融服务业务和品种的开展等都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对金融的需求。因此在农村建立良性的金融供给机制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金融供求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进行分析,探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建立农村资金的回流机制;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发展农村农业保险市场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乡之间非对称的财政供给体制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实际需求.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极不对称,这种不合理的农村金融制度导致了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无意向"三农"提供贷款或在这方面缺乏效率.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及政策、创新农村金融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多方面加大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政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在该体系中存在着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缺位、非正规金融服务机构受到抑制、农业保险越来越萎缩、相关政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为此,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0.
从金融供给和需求角度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有农村金融环境不优、农村信用社难以独立承担支农重任、农村经营实体发展不足等.应从改善农村信贷环境、发挥各自特点,形成优势互补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  相似文献   

11.
韩正清 《理论探讨》2007,37(1):79-81
根据金融资源理论,农村金融是内在于农村经济的特殊资源。农村金融资源通过相应的宏观机制和微观机制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增长提供农村经济金融资源产生和存在的初始条件,引致农村金融资源量的累积和功能累积,推动农村金融阶段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周月书 《团结》2013,(5):34-37
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十个"一号文件"聚集"三农"问题,强调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底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  相似文献   

13.
屠世超 《团结》2013,(5):38-41
自2003年6月国务院出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拉开农村金融改革的序幕至今,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尤其是2006年底,银监会启动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试点工作,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各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得以发展,农村金  相似文献   

14.
刘毅  郭策 《团结》2013,(5):42-44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如同"血液"一般,为农村经济的繁荣提供必不可少的资金与信用支持。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执行惠农金融政策的终端,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载体,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不仅牵涉到甚至决定我国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效能,也决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农村融资难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正规金融供小于求、体系不完善、效益偏低,财政支农效率低下、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民间金融风险突出、监管缺失等方面。农村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农村融资难的破解路径是:通过金融改革加大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将财政支农提升到法律高度,增强财政支农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通过金融创新促进民间金融合法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几经改革,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迫切需要改革重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中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农村经济作为中部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健康发展对中部整体经济有明显的支撑作用,同时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以中部地区为例,对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仍然不足,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够,存在一定的"金融弱化"和"金融抑制"现象,必须加以重视并解决.  相似文献   

18.
基于现有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并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认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缺失造成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业保险缺失,加之农业生产自然风险较大,均增加了农户贷款成本,致使农户对金融的需求不足;农村的"空巢化"现象加剧又进一步约束了金融需求。因此,金融供给不足和金融需求不足共同导致了农村金融抑制现象。解决农村金融抑制,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民间金融发展,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支持农村企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返乡就业和创业,刺激农村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现有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并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认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缺失造成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业保险缺失,加之农业生产自然风险较大,均增加了农户贷款成本,致使农户对金融的需求不足;农村的"空巢化"现象加剧又进一步约束了金融需求。因此,金融供给不足和金融需求不足共同导致了农村金融抑制现象。解决农村金融抑制,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民间金融发展,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支持农村企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返乡就业和创业,刺激农村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20.
法经济学的理论观点认为政府干预市场应法制化,并且法律制度的完善与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成正比.近年来,为缓解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我国出台了诸多关于农村金融的调控政策和措施,中央对于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主要以“政策+暂行规定”为运作模式,在缺乏法律的确认和保障下,极易偏离制度设计的初衷,在实践中易导致操作的随机性和不规范性.针对现行的中央银行、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间金融、农业保险在提供农村金融供给方面的诸多制度缺陷,完善相关金融制度,整体推进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建设,有利于缓解农村金融供需失衡,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