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涉外刑事案件审理程序陈建国刑事诉讼法没有涉外刑事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此作了专门规定,有利于规范这类案件的审理程序。现就下列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一、哪些是涉外刑事案件?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2.
确立刑事案件中止审理制度的法律意义我国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可以中止审理案件的各种情形,但1979年和1997年刑事诉讼法均未加以规定。从司法实践看,在刑事诉讼中确立案件中止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人民法院在审判刑事案件过程中,常常遇到被告人患有精神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不能接受审判.或者在取保候审期间下落不明等情况,致使案件既不能最后终结,又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只能暂时不定期停止诉讼活动,待引起诉讼停止的客观障碍消失后,再恢复审理。关于刑事案件中止审理的制度,外国刑事诉讼法也有立法例。如德国刑事…  相似文献   

3.
刑事审判中的退查制度应予摒弃魏德华刑事审判中的退查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其主要内容规定在我国刑诉法第一百零八条和一百二十三条中。1994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又对退查的情形作了具体列举...  相似文献   

4.
“逃逸”一词的近义词是逃跑,其本义是躲避、离开。在我国刑法典中是后来才出现的,1979年《刑法》未对逃逸作明确规定,1997年《刑法》才对其作了明确的规定,将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作为交通肇事一种情节特别恶劣的情形予以严厉处罚。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2000年11月21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相似文献   

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以及人民检察院对国家、集体财产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损失,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出要求赔偿的诉讼活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附带民事诉讼”仍是二条原则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1994年3月21日公布的《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作了一些具体规定,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明确下来,还有些规定存在法律冲突的情况。笔者结合办案实践,拟在以下的几个方面浅谈拙见,尽抛砖之力,以求法律在附带民事诉讼方面的健全完善。一、刑…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这一规定既是对违法审理的专项规定,也是一种非严格监督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检察机关对庭审违法审理的法律监督实践,庭审监督方式可视违法审理的性质和情形分别采用庭中监督和庭后监督两种方式,且均已收到应  相似文献   

7.
《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几个问题陈建国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比较原则,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各地法院提出了不少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根据实践经验,对原告人、负有...  相似文献   

8.
一、检察机关提出延期审理中的问题与法律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某法院决定今年3月26日开庭审理一起刑事案件,3月23日,将开庭日期公告并通知相关当事人、辩护人等。3月25日,同级检察院突然以变更起诉为由向法院提出延期审理建议,法院于是作出了延期审理的决定。因此案在法院的审判期限已近届满,无法作出推迟审理的决定,只好办理延期审理手续,以防止超期羁押的发生。对此,律师认为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院在开庭审理前无权提出延期审理建议,法院作出延期审理的决定也于法无据,该案的延期审理是检察院、法院滥用职权,对被告人超期羁押的违…  相似文献   

9.
刑事简易程序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新增了简易程序,这是刑事诉讼法在审判程序上的重大变化,本文试就该程序的设置根据、适用范围、特点等作如下探讨。一、刑事简易程序的概念及立法根据所谓刑事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在第一审程序中审理某些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简单轻微的刑事案件时所适用的,较普通程序相对简化的诉讼程序。由于刑事诉讼法在1979年制定颁布时.我国的犯罪率正处于低谷.普通程序便足以应付刑事案件的审理;又由于按照修改前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一方面,检察机关对可能判处一年以下徒刑的案件,有权免予起诉,所以进入审判阶段…  相似文献   

10.
1996年3月1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对律师参与刑事案件的时间作了重大修改,其中第36条、第96条分别规定了律师在刑事诉讼的不同阶段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这无疑是诉讼吏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令人为之欣喜。但是,由于条款过于简单,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就存在着许多问题。1997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试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则…  相似文献   

11.
为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法惩处非法行医犯罪,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对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 (一)未取得或者以非法手段取得医师资格从事医疗活动的; (二)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的;  相似文献   

12.
刘军 《律师世界》2002,(11):9-11
辩诉交易本是美国刑事诉讼中非常独特的现象,在美国刑事案件的处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快速解决刑事案件。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基于“繁简分离”、“提高效率”的思想,增设了简易程序,通过简化和省略某些审理环节,使某些罪行轻微、情节简单的刑事案件能够迅速审结,从而提高诉讼效率。但从实践来看,简易程序的规定并未能发挥所预想的巨大作用,法院的审判压力并未减轻。面对这种情形,理论界有人提出引入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运用于我国,而实践中更有适用辩诉交易方式审理刑事案件的先行者(2002年4月11日黑龙…  相似文献   

13.
集资诈骗罪的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12月13日公布的《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一条规定了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4个条件,第二条规定了应当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论处的11种情形(以符合第一条规定的4个条件为前提)。第四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实施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所列行为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4.
单位诉讼代表人(以下简称诉讼代表人)是我国刑事诉讼中一个特有的法律概念。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代表单位参加诉讼的人;从现行有关规定看,是特指代表被指控犯罪的被告单位出庭应诉的人;从理论上看,则是指公诉案件中代表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或自诉案件中代表被告单位参加诉讼的人。〔1〕对于单位诉讼代表人,在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予以规定,在诉讼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存在一系列观点分歧、做法不一的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  相似文献   

15.
一、第一审刑事有罪判决书的概念第一审刑事有罪判决书,是第一审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程序,对审理终结的刑事案件,依照法律,确认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并科以刑罚或者免除刑罚作出的书面决定。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第(一)项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规定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刑事诉讼法第164条规定:“判决书应当由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和…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法律意义上的少年刑事案件,是指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刑事犯罪案件。近年来,少年刑事案件大幅度上升,少年刑事案件的审理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少年刑事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已不能与此相适应。同时,由于少年被告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有与成年被告人不同的特点,客观上也要求在审理程序中采取一系列适合少年被告  相似文献   

17.
孙厚鹏  刘勇  宋玮 《中国司法》2012,(10):107-109
一个独立的诉讼过程,是由多个、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程序环节组成的诉讼链条。在这个链条中,两个不同环节的交汇点(或连接点)就是诉讼节点。在刑事诉讼中,由《刑事诉讼法》和相关法规规定的不同诉讼环节的交汇点,就是刑事案件诉讼节点。研究刑事案件诉讼节点的基础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逃逸行为"是定罪情节。还是量刑情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六)为逃避法律追  相似文献   

19.
适用普通程序的第一审公诉案件刑事判决书(一)概述适用普通程序的第一审公诉案件刑事判决书,是指第一审人民法院对于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审程序审理终结后,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法律规定,确认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的...  相似文献   

20.
《犯罪研究》2012,(5):75-77
司法实践中,信用卡诈骗犯罪以“恶意透支型”居多。“两高”于2009年12月16日联合发布《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以下简称《两高解释》),较此前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12月18日《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而言,对《刑法》第196条的“恶意透支”作了更为详尽的规定,明确了构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六种情形,并对催收、数额认定作了新的规定,较为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司法实践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