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吕斌 《法人》2009,(6):78-80
轰动一时的北京森豪公寓骗贷案主角邹庆被绳之以法,显然已经没有悬念。但是,作为这起假按揭大案的直接参与者——200多名虚假购房人却并未被追责,这一点或将有损很多人对法律的敬畏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前期:三大背景德衡律师事务所向来密切关注中国律师业的整体发展动向,2006年已敏感地意识到律师行业发展的某些潜在问题,尤其是:1、业务创新迫切:律师所新业务、新机制的突破口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司法》2011,(11):6-6
辛亥革命是一座里程碑。首先,它使一个几千年来以君主为核心的国家跨入了近现代的大潮;其次,中国少数民族众多,不可能效仿西方建立单一的民族国家,而正是在武昌起义后,人们开始相信各民族应该有一个平等的关系,应该在中华民族这样的民族共同体下共同缔造国家;最后,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文明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发展为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文明,可以说辛亥革命也是中华文明转型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近代民法模式与现代民法模式是历史阶段发展的产物,但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民法模式却没有完全取代近代民法模式,两者虽传承,却相异,以共生的状态存在着。本文阐述了法律世界中共生现象的缘由,并以近代民法模式与现代民法模式为例,说明了两者的相异及共生状况,以此说明共生所体现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是财产处分所体现出的基于意思的给予这一要素,才将诈骗罪归属于交付罪。财产性利益中一部分是物权性质利益,另一部分是债权性质利益。在诈骗债权性质利益的场合,处分行为表现为将财产性利益输送给对方的行为,即放弃某种权利或者承担某种义务。只要受骗人的行为自愿造成了被害人财产的减损,就具有了处分行为。处分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输送利益行为,在涉及债权诈骗的场合,处分意识是对利益输送的认识。即使客观上存在处分事实,但主观上没有处分意识时,也不成立诈骗罪。处分意识的内容刻度,正存在于毫无认识与全面认识之间。只要受骗人认识到可能或事实上给予对方利益就可以认定为有处分意识。因为行为人的欺骗,受骗人放弃债权的当场实现可能性的,就遭受了法益侵害,故存在处分行为和处分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