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大吉 《求索》2011,(9):136-138
老子运用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虚拟“自然无为”之道并将之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运行活动之则,以此规约人的安身立命,构建他的社会蓝图。因此,《老子》这部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虽没有出现“人性”一词,但老子的道家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的终极关怀,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便成为老子对人性的最高追求,自然人性思想也必然成为该部著作的支撑点和主导思想。本文就人性浊化的原因、后果及自然人性的回归三个方面浅析老子的人性思想,体味老子“道”“德”之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小华 《重庆行政》2010,12(4):80-82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了解的唯一有生命的星体。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则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扬起了文明的风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劳动、生息、繁衍,经历了以采集、狩猎为主的原始文明、以农业为主的农业文明和以工业为主的工业文明。当代,人类文明正发生着重大的转折,一个新的文明伴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姗姗走来,生态文明已达成世界性共识。  相似文献   

3.
秦光荣 《创造》2009,(12):8-13
自人类在地球蛮荒的原野诞生,自然的演化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原始文明,先民对大自然顶礼膜拜,人类屈服于宇宙的神奇威力。农业文明,随着智力的发育和对宇宙认知的增加,人类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入工业文明,人定胜天的骄傲心态侵蚀了人们的神经,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论断。大力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实施生态文明新策略,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抓手,首次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新方式,提出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这些新思想、新策略是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5.
栗英 《青年论坛》2010,(3):75-79
人有自然人性和社会人性两种属性。自然人性先天形成,社会人性后天习得,是人特殊本质的反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偏重社会人性,忽略自然人性。遵循人性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双管齐下,既要重视社会人性,也要挖掘自然人性孕育的巨大能量。  相似文献   

6.
莫小红 《求索》2014,(11):96-100
从人性出发考察审美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席勒美育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席勒看来,审美游戏是人的心灵所进行的完全自由的创造活动,具有超真实性、自为性、本体论的特征。审美游戏能把人从原始的自然状态引向文明,使人超越一切强制与束缚,感性与理性恢复和谐,促进人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的友好交往,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使人性臻于完美。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个人化自然、为人性"立法"并彰显和生成人性的过程。发挥人的悟性,构建生态思想,生态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增强人的知性,建立生态制度,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引领人的感性,培育生态情感,生态情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只有在思想、制度、情感三位一体的人性维度上协同共建,生态文明建设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宝石之光     
宝石,亿万岁自然孕育的璀璨结晶,千百年人类追求的世间瑰宝。无论是中华民族对玉的推崇,还是西方文明对宝石的关注,都成为人类对大自然母亲这一最慷慨馈赠的礼赞。  相似文献   

9.
冀文秀 《前沿》2011,(20):191-193
蒙古族民间童话折射出强烈的、带有理想情结、自觉自律又生生不息的生态意识,这是其生态道德观的基础。其质朴、明智的生态道德观主要包括:敬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要顺应和保护大自然,不损害自然万物。这对教育儿童及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用一个章节进行阐述,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牛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改、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与道家生态美学的契合与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柏胜 《求索》2010,(1):180-182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相似文献   

13.
妙手点金凭慧眼木石有情谢知音──记民间收藏家彭天皿周天柱大自然,流光溢彩,千姿百态。文明社会的现代人谁都赞叹大自然美,可大自然究竟美在何处?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却不知难倒了多少人。以收藏天然造型珍品闻名海内外而被评为毕夏优秀民间收藏家的彭天皿自有独到见...  相似文献   

14.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3,(17):10-14
“如果蜜蜂从世界上消失了,人类也将仅仅剩下四年光阴。”说这话的人。是爱因斯坦。蜜蜂虽小,却是地球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人类关系密切的1000多种植物靠它授粉,山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中的显花植物也靠它传粉,来完成大自然的生存和繁衍。一旦蜜蜂消失,将造成地球生物链的断裂。人类经历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以人的需求和欲望为中心,不断向自然索取,导致生态惨遭污染破坏,物种加速灭绝。资源过度开采浪费,不仅使人类生存面临严重挑战,也使许多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只有改变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危机,人类才能进入生态文明。而进入生态文明,首先必须“生态觉醒”。  相似文献   

15.
品读士旺的扇面山水画,有一股清新感扑面而来,他借助笔墨把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对大自然的亲切情感定格在这咫尺之上,画面轻松自然,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间泉边,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6.
李永红  胡大平 《求索》2008,(12):92-94
以比较的视点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可以发现,它的根本思想变革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追问人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并反过来理解自然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面对自然与精神的技术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危机来自社会生态危机,正是有了“文明”,自然生态危机才有实现的可能。我们在寻求救治生态危机时恰恰用“文明”作为救治“手段”,表明人们的思维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中。人文精神靠技术理性辨证地发展;技术理性在人文精神中物化、异化,目的、手段及其功利主其要素。自然技术化、社会技术化、人性技术化正是地球人类全面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一对宗教的信仰,是人类本性中的一个基本元素,是人类完整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说在数千年前的人类发展早期,宗教代表着人类对神秘大自然的敬畏,是古人以其简单的思维对现实世界的虚幻反映,那么,今天的宗教必然同样是有局限的,似是早该抛弃的。然而,今天的宗教仍然健康地生存着,宗教已成为现代人对精神世界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追求,作为摆脱焦虑获得平静的智慧。从文明的现代人精神状态看,宗教是源于人性的这种特点而产生:对科学有限性的迷茫以及对自然的伟大神秘的困惑、对生活的复杂性以及对个人前途命运的担忧、对物质利益的无限欲…  相似文献   

19.
张建军 《前进》2013,(6):31-32
芮城县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生态环境优美,这既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长期保护和建设的结果。早在2006年,芮城县委就提出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县的战略构想,经过不懈努力,目前,芮城县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省级生态县”等称号。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纪检监察机关不仅能体现作为,而且会大有可为。关键是要切实把纪检监察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把握工作着力点,坚持改革创新、统筹推进、惩防并举,为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证。一、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维护和执行政治纪律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教育引导的职能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论断。大力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实施生态文明新策略,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抓手,首次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新方式,提出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这些新思想、新策略是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