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长廷、邱义仁放洋的孩子们 2000年11月中旬,身兼高雄市长的民进党主席谢长廷遭议员炮轰,质疑他将儿子送到国外念高中是对台湾教育没信心、准备逃避兵役.其实,虽然情况各异,不过政坛新贵子女在国外念中学、大学的比例不低,包括"行政院秘书长"邱义仁的独子、"法务部长"陈定南的长子等,都是中学生"放洋一族".  相似文献   

2.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开卷有益成了贬义词,因为它不时尚,不前卫,大老土,傻冒儿,超级笨蛋……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读书必须花功夫、费力气、增知识、长修养,是一件只有持之以恒,刻苦钻研才能做成的事情。正如高尔基所言: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那么,当前如何呢?  相似文献   

3.
张刃 《海内与海外》2013,(11):47-48
美国联邦政府被迫关门,是今年10月的一大新闻。恰巧,五日,在美国一个叫做丹尼森的小城市做CIO,当年一起插队的哥们儿,通过微信发了一张照片,说:“今天上午市议会讨论明年预算,老百姓和不同社区组织来争吵。”  相似文献   

4.
“华侨农场”,这个对年轻一代略显陌生的名词,其实蕴藏着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上世纪中后期,由于种种原因,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侨华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甚至于人身安全也遭到了严峻挑战,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信任,大批华侨选择回归祖国怀抱。为了妥善安置回归的同胞,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华侨农场应运而生。其中,广东省共设23个华侨农场,让来自24个国家的6.9万名归难侨从“漂泊无根”到“落地归根”。  相似文献   

5.
周中坚 《东南亚》2000,(2):50-54
华侨移居东南亚大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他们把祖国的教育一并带到海外。在华侨聚居地 ,在出现近代学校之前 ,同国内一样以私塾形式进行教育 ,讲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华侨大规模移居和西方文明东传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东南亚产生了近代华文学校。一个世纪以来 ,东南亚华文教育经历了华侨教育和华人教育两个阶段 ,从面向祖国、为华侨“落叶归根”服务 ,演变到面向居住国、为华人“落地生根”服务。一、 50年代以前 ,东南亚华侨“落叶归根”的工具在近代 ,很多华侨是为了寻求生路…  相似文献   

6.
辽宁近代的名人里。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大概是最有知名度的了。而张作霖的儿媳、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正是出生在辽吉两省之交的郑家屯(当时辽源州的治所)。她的父亲于文斗。则是辽源巨商、“丰聚长”粮号的老板。堂堂奉系巨头张作霖,当初为啥选了个出身商家的女子当儿媳妇?  相似文献   

7.
──“此生功名富贵非吾所欲,能有机会为自己的国家培养人才,才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8.
曾樾 《海内与海外》2012,(11):75-77
北京人说话是很有讲究的,讲究什么?概括说就是两个字:礼和理。前一个礼指的是礼数,即讲话时要懂得尊重对方,特别是在和长辈讲话时,更要讲究有礼貌,要有大有小,有长有尊,有内有外,有时有会儿,绝不能失了礼。第二个理,说的是要讲道理,说话办事都要讲个理,以理为据,以理服人,正像有句俗话说的: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个人为了一件事发生了争执,如果其中一方在话语交锋中突然情绪激动、提高了声调,另一方马上便会抓住这一点,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