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黎语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宝玉 《前沿》2010,(5):113-115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一支,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黎语已经出现衰落的趋势。保护与传承黎语在文化、民族、政治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均具有重大意义,其手段和途径又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历经波折的湖北汉绣,在众望所归中被列入了中国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汉绣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工作仍旧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传统工艺"以艺养艺"的优化发展,是保护与传承汉绣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3.
张炜 《前沿》2011,(10):187-190
"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人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爱国、民主、进步、科学"成为不朽的精神。90年后再谈五四精神,不仅要认识五四精神的历史意义,更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传承五四精神,赋予五四精神新的内涵和精髓。"忠诚,勤勉,奉献,创新""建设、理性、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做到进一步发扬"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加强思想引领,夯实基础建设,创新工作载体,坚持服务全体,进一步促进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距今万年的“上山文化”透出第一缕文明曙光,照亮了浙江大地。随后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无不昭示着浙江历l史悠久、义化灿烂,是中吲古代义明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5.
朱馨 《今日浙江》2012,(17):10-12
距今万年的“上山文化”透出第一缕文明曙光,照亮了浙江大地。随后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无不昭示着浙江历l史悠久、义化灿烂,是中吲古代义明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学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始终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科学理性、以人为本、爱国主义、进取开创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共性要素。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的辩证统一,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的内在超越性和引领性,明确立德树人、兴学强国的价值取向,是处理好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继承与创新这一连续性过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祭禹,世世代代绵延不息春日融融,和风惠畅。4月1日,位于绍兴市东南郊会稽山山麓的大禹陵显得格外庄严。4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祖大禹就葬身此地。大禹以其治平天下洪患的盖世奇功而赢得万民景仰。这一天,3000多位海内外佳宾和绍兴各界代表汇聚在禹陵景区的祭禹广场,公祭大禹。禹,姓姒,名文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故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禹初为夏族领袖,又称夏禹。禹在位时,洪水滔天。史料记载,大禹婚后第四天就上了治水一线,在外奔波十三年,曾有三次路过…  相似文献   

8.
聂森 《前沿》2014,(23):217-219
傩文化被学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在与湘、鄂、渝、黔接壤的土家族地区,是目前我国保存傩文化最为丰富、完整的地区。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利用传统技术的保护手段已不能满足当前对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需求,需要对傩文化采取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相结合的数字化保护方式,因此,探索建立一个数字化信息为基础,综合型数字化虚拟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框架,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路壮剧孕育于北部壮族生产生活的土壤中,是在壮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壮族民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曾在北部壮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北路壮剧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已出现青黄不接的态势.为此,怎样保护和传承北路壮剧,是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潘莉 《前沿》2014,(9):11-13
城镇化进程中,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是“根”的延续,“美”的传承,“情”的延伸,“源”的开拓。要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应该首先在“人”字上做文章,即从娃娃抓起,吸纳外来人员参与,激发全体民众对民俗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意识,还要发挥民俗学学者的作用;其次在“态”上做文章,即做好民俗的“静态”保护工作、“动态”传承工作、“活态”发展工作;另外还要在“涵”字上做文章,摈弃太多的功利化目的,敬畏民俗,尊重民俗,在此基础上,对民俗加以传承发展,如发展民宿、村落经济等。  相似文献   

11.
学习传承韦拔群精神,坚持革命先辈不畏艰难,英勇斗争的传统,对于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红色旅游将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相结合,是韦拔群精神常年纪念传承的有效可持续途径.通过生产设计相应的红色旅游产品、积极进行宣传营销,加强各部门与旅游行业的分工配合,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保证韦拔群精神常年纪念传承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何忠志 《传承》2008,(2):102-104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发展,我国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竣的挑战和严重的冲击,世居我国南方的瑶族受到影响不小。本文从我国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着手,探讨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发展,我国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竣的挑战和严重的冲击,世居我国南方的瑶族受到影响不小.本文从我国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着手,探讨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奇葩瑰宝.文章阐述了侗族村寨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与文化蕴含,说明了侗族村寨建筑风格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指出了侗族村寨建筑风格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棣 《岭南学刊》2006,4(6):66-69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以恢复中华民族精神为己任,自觉传承民族精神,增强了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潘鲁生 《传承》2012,(15):70-71
手工艺是我国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民间手工艺自身的文化特点和生存现状使其保护传承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涉及国家文化安全、地域、团体权益和个体权益等方面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影响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7.
林刚  方堃 《传承》2009,(14)
学习传承韦拔群精神,坚持革命先辈不畏艰难,英勇斗争的传统,对于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红色旅游将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相结合,是韦拔群精神常年纪念传承的有效可持续途径。通过生产设计相应的红色旅游产品、积极进行宣传营销,加强各部门与旅游行业的分工配合,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保证韦拔群精神常年纪念传承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旅游开发,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是什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旅游价值、面临的现状以及开发的意义三个方面来回答。  相似文献   

19.
雷杰  邓云 《青年探索》2016,(3):41-49
近年来,频繁曝光的儿童虐待事件已经让社会大众认识到儿童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然而,我国儿童保护的工作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相关法律法规缺位、服务体系及内容空白、专职和专业人才缺失。为了破解这些困局,笔者对佛山市里水镇"事实孤儿"保护项目进行了个案研究,以探寻该项目如何通过本土化的探索与创新而形成了一个以"社区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儿童保护的有效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在于: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基于行政社会工作(妇女主任)的转介平台,运用专业的个案处理程序和预估系统,将社区非正式资源"正式化",从而保障高危"事实孤儿"的福利。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为传承和保护先人的智慧与文明所付出的努力和行动。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