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在发展绿色经济,提倡法律生态化的背景下,在基本专利法上引入环保因素,提出建立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绿色专利制度,从法律制度层面起到鼓励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以科技为支撑,以法律制度加以保障。生态化法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知识产权生态化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绿色技术创新顺应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潮流。绿化专利制度有利于优化创新的环境,实现绿色创新常态化,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专利制度为绿色技术保驾护航,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以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相似文献   

3.
信息披露制度是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需要刑法保护。为确保刑法调整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性,"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在原《刑法》条文的基础上,对主体、客观行为和行为结果都进行了修订完善。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使"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出现了漏洞,面临可能性失灵的现实问题,收益权凭证交易这一新型合成型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是例证。创新资产证券化产品,监管部门要依据其交易特征,出台相应监管规则,注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防止"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可能性失灵。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当今社会上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它适应时代的号召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国法律基本制度的生态化就是新要求之一。在各项法律制度的生态化过程中,民法制度的生态化显得尤为突出。这一生态化法律主要包括人权保障制度的生态化、物权保障制度的生态化、合同签订制度的生态化、侵权和违权责任制度的生态化等,其中环境人格权制度生态化最为法律生态化中的重要一环,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生态性用益物权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物权交易合同则是合同保障制度生态化的主要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农村法律生态化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农村法律生态化是中国法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农村法律生态化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市场经济是基础,民主政治是催化剂,良好的法律制度是保障,理性文化是灵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农村法律生态化的实现缺一不可,它们的良性互动,是解决当前农村法律生态化困境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积极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义务,推广绿色技术、推进绿色技术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毋庸置疑,知识产权制度,尤其是专利制度是绿色技术研发、推广及产业化的制度保障.然而从实践来看,我国现行专利制度并没能满足为绿色技术产业化保驾护航的需求,相反却可能成为绿色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障碍之一.绿色技术专利申请大量积压,绿色技术专利质量不佳,专利闲置率高、转化率低等现实因素都严重影响着绿色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在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推进绿色技术产业化发展已刻不容缓,现行专利制度要从以上问题出发加以完善才能真正发挥其制度保障作用,绿色技术产业化繁荣发展的景象才有望呈现.  相似文献   

7.
关于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贸易壁垒属于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形式,但它又与一般的非关税壁垒有着质的区别.绿色贸易壁垒以其某种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和保护方式的隐蔽性,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我国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避免其对我国的外贸的消极影响,就要首先要了解其存在的原因及依据,以及对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这样才能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8.
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法律制度安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创新生态化有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 ,是技术创新的方向。本文在论述技术创新生态化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并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保障和促进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四种法律制度安排即政府推动制度、市场拉动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和国际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9.
湿地保护主流化是指将湿地保护纳入国家核心的制度设计和决策的整体性考虑之中,是实现湿地保护法律制度生态化的社会基础。生态化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是湿地保护主流化实践的成果和体现。我国湿地保护法律制度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生态化的制度创新,将主流化、综合管理和湿地规划作为湿地保护法律制度的支柱。  相似文献   

10.
王月  杨荣元 《中国公证》2004,(12):49-50
所谓采证制度,是指在整个司法制度中采证主体对于证据如何加以采信并完成事实证明的法律制度.采证制度作为诉讼制度中重要的法律制度之一,对于公证制度与审判制度的结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证据"并不等于"事实",或者说,其二者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的.这是因为,"证据"顾名思义为"证明的依据",或者可以说是"证明事实的依据",因此,将证据转化为事实固然需要一个动态的过滤、筛选、采集、辨别、认定直至判断的过程.于是,在以"事实"为根本依据的诉讼以及各种非诉纠纷解决方式如仲裁、调解甚至当事人自我和解舞台上,这一过程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一种以法定证据为基本内容而应直接得到采证主体接纳与认定为职业的制度可以说自法律制度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司法制度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或者说这一职业就是目前正逐渐被人们所看好的公证制度或公证职业.  相似文献   

11.
论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健 《中国法学》2003,(6):96-101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建立在尊重自然、追求环境与发展相协调基础上的发展观。为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对传统的经济法进行变革。其中 ,由社会本位向生态本位的变革是经济法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由调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调整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是经济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将部门经济法进行绿色化变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张光君 《时代法学》2008,6(1):77-82
要实现环境刑法基本理念的突破,亟需回归环境刑法应然的生态本位。一方面要主张环境刑法应以环境大生态的可持续存在和发展为目的,这有利于实现环境大生态的安全、公正、和谐等价值;另一方面要批判环境刑法的行政从属性,这有利于发挥环境刑法的生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政治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政治运行的内外部环境的和谐状态。政治生态文明有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法治可以作用于每一个指标而体现其功能。总的来说,法治的政治生态文明功能具体表现在政治和平功能、政治发展功能、政治稳定功能、权利保障功能、权力制约功能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论环境权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朱谦 《中国法学》2001,(3):64-70
环境权的属性问题是环境法基础理论研究中一重要问题。从环境权产生的背景和行使目的上考察 ,它与民法中自益性民事权利存在本质的差异 ,公益性是它的重要特征。尽管环境权与环境行政权在价值取向上有一致性的地方 ,但是 ,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 ,环境权往往既表现出对环境行政权存在依附 ,又表现出对环境行政权构成制约的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是二十一世纪的热门话题,也是各国政府极为关注的立法热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企业的迅猛增长,环境保护的主体逐步由政府一家过渡到政府、组织、公民多管齐下,共同监督的模式。在中国,公民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热情也空前高涨。但是环境信息的不对称始终成为阻碍公民参与环保的一大因素。中国新近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德国作为大陆法系代表在环境法和环境信息法上均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之处。本文将通过介绍《德国环境信息法》并与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比较。提出完善环境知情权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标准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鲁篱 《中国法学》2003,(1):170-179
本文首先通过对标准化市场效应的分析 ,表明标准化同样也应当进行反垄断的法律分析 ,然后作者以美国为例 ,详细阐述了美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规制制度。在此基础上 ,作者对美国制度中的不足进行了评判 ,作为本文论旨之所在 ,本文最后提出了我国标准化反垄断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7.
肖剑鸣  吴晖 《政法学刊》2006,23(3):8-11
犯罪生态学是生态学理论和实践在犯罪学方面的运用,它着重从社会生态、群体生态和个体生态之间的社会关系来解释犯罪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并努力遵循其生态关联规律来对犯罪现象进行生态调控,以便提高社会、群体和个体自身犯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运用生态学来对传统犯罪学中的犯罪现象、原因和预防进行分析,能够建立起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使社会生态系统发挥最佳的整体性效能,优化社会生态循环质量,提高社会有机体的犯罪免疫力,达到抑制、减少和消除犯罪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8 9年《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也为我国法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它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因此 ,适时修订《环境保护法》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9.
王月芬  倪同良 《河北法学》2005,23(9):144-146
从森林资源的基本状况、依法治林的必要性、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生态法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对依法治林的指导意义四个方面来阐述依法治林的生态学理论基础,旨在说明生态法学基础理论对林业工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网络文化市场发展体量大、速度快,对其监管具有经济管理和意识形态管理双重属性。随着国家全面依法治国和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网络文化市场法治化监管的基本框架得以形塑,并释放着建构价值。然而,网络文化市场法治化监管在实践中还面临法律依据不完善、监管理念转型难、政府监管待优化、监管生态建设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缜密完善的法律体系,持续推进监管理念转型,着力强化政府监管,构建良好的监管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