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邛陶烧造技艺”是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是邛窑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调查了“邛陶烧造技艺”的保护现状,对面临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试图通过对“邛陶烧造技艺”的价值重估与意义开掘、“道”“器”并重的保护路径的探讨,对邛陶烧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方式进行有益的思考,并以此为例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云南古代三大民族系统包括氐羌、百越和百濮.但对有关史籍和考古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云南孟高棉语族民族的先民世居于云南西南部地区,在历史上被称为"苞满"和"闽濮",此"濮"非江汉之南的"百濮",后以"苞满"和"闽濮"为主发展成为了今天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等三个民族.而云南古代被称为"百濮"系统的民族实则是西周末年江汉之濮为楚所逼不断南迁的濮人,其后大部分与百越系统民族融合发展成为今天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民族.  相似文献   

3.
云南青花瓷,风格独树一帜,繁盛于明代。但至明末清初,由于景德镇青花大规模销往云南,致使玉溪窑、建水窑、大理窑、曲靖窑等代表性窑口全部停烧青花瓷器,传承断绝,云南青花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中。近年来,以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吴白雨副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长期深入研究云南青花的历史和文化,恢复了元明时代云南青花瓷器的烧造工艺。云南青花的复兴,从设想变为现实,从工艺美术逐渐演变成青花瓷产业。作为"非遗"传承人,吴白雨先生的特别之处:一方面,他所传承的"玉溪窑青花瓷器烧制技艺",本已失传近300年,没有了师承,那所要传承的文化源头何在?此种情景意味着他的传承路径十分特别。另一方面,他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试图从民间文化中寻求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群体中,少见的成功者。吴白雨先生所做的探索,其意义不只是在古代云南青花窑厂的废墟上拯救了一门工艺,也是为我们今天如何活化和发展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极有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我国铜鼓之海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民族的文化特征。它不仅在国内多有发现,而且曾经传播海外。研究此项问题,不仅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史,而且与我国古代航海史有关。所惜资料极少,目前研究者不多。本文试就铜鼓外传地区、航路、族属与航船及其影响,提出一点极为粗浅的看法,以作引玉之砖。地区与航路铜鼓海外传播的国内出发路线。考古发现证明,源于云南西部地区的铜鼓,当发展  相似文献   

5.
云南民族菜肴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一是制法古朴。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之后,最早烹制食物的方法,如烤、焐、煨、煮等,如今在云南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如傣族的香茅草烤鸡,竹筒饭等,品尝起来,别有一番古代风味。二是用料奇谲。在云南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6.
《创造》2020,(5)
集市研究一直是我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关云南集市的研究逐渐增多,进入新世纪之后更呈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对云南集市研究成果的梳理,将有利于发现新的视角,探索云南集市研究的新领域。同时通过对云南集市研究的论述,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也有助于后续云南集市研究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它主要有东  相似文献   

8.
云南青铜文化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青铜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和特有的民族风格而著称。它是古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我国物质文化中的一枝绚丽夺目的花朵。通过对云南各地出土青铜器的器形、纹饰的研究,特别是对那些雕铸在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发式、衣著的进一步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云南古代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以及和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还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东南亚远古文化的认识。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工作,解放  相似文献   

9.
云南民族菜肴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一是制法古朴。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之后,最早烹制食物的方法,如烤、焐、煨、煮等,如今在云南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如傣族的香茅草烤鸡,竹筒饭等,品尝起来,别有一番古代风味.二是用料奇谲.在云南民族地区,不但许多昆虫可以入菜.而且连树皮、菌子、山蕨、鲜花、水果、青苔、臭笋等也可以入菜。  相似文献   

10.
云南古代建筑顶部的鸡鸟造型苏建灵,周昆云云南古代建筑是云南古代各民族创造的。它们有的至今仍存,有的则已经消失,仅在某些文物、文献中可一窥其往昔风采。部分云南古代建筑的顶部有鸡、鸟造型,引人瞩目,本文拟就此作一些讨论。一、开化铜鼓面部纹饰中屋顶之鸟开化...  相似文献   

11.
云南古代货币文化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古代货币文化发展的特点林文勋云南古代货币文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一,这一文化既受东南亚的影响,又受中原内地的影响;第二,其文化的发展一直是多种货币形态的共存发展;第三,西南丝绸之路成为影响云南古代货币文化格局形成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
试论彝族的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彝族起源问题,是彝族研究中迄今尚无定论的重大问题之一。有同志认为;“云南之为彝族的起源地是丝毫没有问题的。”但更多的同志则认为彝族是外地迁到云南来的:有东来说,认为彝族与古代楚国有关,是楚将庄蹻进军西南时迁来的;有西来说,认为彝族来自西藏,甚或认为来源于欧洲的雅利安人;有北来说,认为“彝族渊源出自古代羌人”,是河湟或赐支河首羌人的南迁;  相似文献   

13.
李世凤  许儒慧  张凌云 《创造》2003,(11):60-61
为了写<云南文庙>一书,2001年起,笔者花了近两年多的时间,自费对现在的云南文庙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共考察了56座文庙,其中有31座文庙,现为我省各地有名的重点中、小学所在地.考察的依据是民国<新纂云南通志>、1992年出版的<云南文物古迹大全>,这两份文献资料记载的云南文庙,是我省目前有关文庙较全面的历史记载.经过考察和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得出结论为: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在的这些权威性文献,都没有全面地反映云南文庙的历史和现状.因此,可以说,笔者所做的实地考察这一基础工作是有意义的.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问题,在此提出,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浅谈紫砂     
庄晓蓉 《两岸关系》2014,(11):50-51
<正>宜兴是中国的陶都,紫砂陶的故乡。她位于太湖之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名胜地的腹地,山明水秀、景色迷人、物产丰富,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州,竹的海洋"之称。宜兴又处于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特别有利于陶瓷生产。因上帝对宜兴的厚爱,赐予丰富的制陶条件,地下蕴藏着得天独厚的紫砂土。宜兴陶瓷传说云云,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烧造陶瓷了。商周时期已  相似文献   

15.
为了写《云南文庙》一书,2001年起,笔者花了近两年多的时间,自费对现在的云南文庙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共考察了56座文庙,其中有31座文庙,现为我省各地有名的重点中、小学所在地。考察的依据是民国《新纂云南通志》、1992年出版的《云南文物古迹大全》,这两份文献资料记载的云南文庙,是我省目前有关文庙较全面的历史记载。经过考察和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得出结论为: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在的这些权威性文献,都没有全面地反映云南文庙的历史和现状。因此,可以说,笔者所做的实地考察这一基础工作是有意义的。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问题,在…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是一个欠发达的边疆山区省份.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云南省目前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仍然十分突出。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国家级贫困县中,云南省就占了近1/8。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与云南开展对口支援以来,云南对口地区的贫圈状况有了一定改观。上海市政府驻昆明办事处负责联系云南和贵州省。  相似文献   

17.
对推行村务公开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改善干群关系,推动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河北、河南、福建、天津、江苏、辽宁、湖南、云南、上海等9个省市中,有90%以上的村实行了村务公开,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热...  相似文献   

18.
县域经济长期以来一直是云南经济发展中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头.县域经济发展的不足和滞后,已成为影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结合有关资料,就县域经济发展困境问题,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云南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云南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看,近年来,虽然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和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全国后列,发展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就是整体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经济实力弱,多数县还依然是"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难以为更大发展提供支撑.与此同时,县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低,县域产业同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多数县没有形成特色支柱产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9.
明代云南土官朝贡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朝贡,乃中国古代社会中诸侯向天子、臣属向君主、附属国向宗主国等定期朝拜并贡献方物的一种形式,几千年中它沿而不变,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之地,自古民族众多,洪武中明军平定云南,各地少数民族首领纷纷纳土归附,不少被委以官职,准以世袭。大批土官被起用,成为云南境内维护明政权统治的重要支柱。土官对朝廷承担有若干义务,朝贡即为其中之一。明代云南土官的朝贡,在云南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拟据有关史料,对云南土官朝贡的类型、朝贡者的身份和人数、朝贡的时间、朝贡的物品、朝廷赏赐,以及朝贡的作用和意义等等,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汪宁生同志的《云南考古》一书,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初读之后,颇觉是一本具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本书汇集解放前后,特别是解放后近三十年来云南及其毗邻地区出土和传世的大量文物,结合古代文献记载进行综合的分析,形象化地为我们再现了远古至宋代大理国时期云南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轮廓。全书共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春秋至两汉时期、东汉至初唐时期、南诏至大理时期五章。载插图八十张,图版一百零四幅,并附有《云南考古重要参考书目》、《南诏大理纪年表》、《铜鼓分类表》等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