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4年10月,邓小平随中央主力红军参加长征,他仍担任《红星报》的主编,黎平会议后调任中央秘书长,参加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之后又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长征途中的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强意志和非凡能力,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红军总部从瑞金出发,邓小平率《红星报》人员随中央军委第一纵队踏上了突围转移的征途。他是“在阴影的笼罩下开始长征的”①。他虽然遭受到错误的打击和不公正的处分,但仍然对党襟怀坦荡,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这时,邓小平的担子更重了。因为自长征开始后,《红色中华》和《斗争》均已停刊,《红星报》成为党中央和中革军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唯一报纸。为了在行军中出版报纸,邓小平有时在马背上编稿、写社论,停下来就埋头划版、书写美术标题、刻蜡纸、搞油印。  相似文献   

2.
《上海党史资料通讯》今年第九期登载了连若雪的《近几年来有关长征问题研究综述》,有关内容如下: 一、长征出发前有无准备和党中央在长征初期的错误性质问题。同传统的认为长征出发前无任何准备的观点相反,一部分同志认为党中央是做了准备的。早在三四年春(广昌战役之后),中共中央和军委就对中央红军主力突围转移问题进行了酝酿和讨论。在中央军委八月初制定的有关战略计划中提到为保存红军势力退出苏区问题。许多当事人回忆也证明了这  相似文献   

3.
散木 《党史博览》2008,(8):49-49
曾读《世纪》2003年第5期王鹏的文章《〈大公报〉一则报道决定红军长征终点》,文章的观点与收入王芝琛《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一书中的文章《到底是哪一张报纸“定乾坤”》相同,即都认为红军长征途中因党中央领导人偶阅天津《大公报》有关国民党在陕北“剿匪”的报道,这才决定把长征的“终点”确定在陕北。其实,关于决定了红军长征的终点的报纸,  相似文献   

4.
报纸是促成长征落脚陕北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进驻哈达铺前后读到了《大公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多种报纸以及一些布告、传单之类的材料,初步促成了把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的决定。随后,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榜罗镇见到了更多的相关报纸,获得了更多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消息,进一步坚定了中央红军到陕北落脚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长征后,除留下项英、陈毅成立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留下独立24师等1.6万多名红军将士坚持游击战争外,苏区的江西、粤赣、赣南、闽赣、福建等省及其所辖的数十个县,动员和组织了数万名党政机关干部和游击队员,开展了波澜壮阔的群众性游击战争,前后历时8个多月,尽管后来都失败了,但其历史功绩不能抹煞,不该淡忘。 红军主力长征前后中央和中央分局对群众游击战争的布置和要求 1934年9月13日,红军主力长征出发前的1个月,中革军委发布“司字第44号” 《命令》,对苏区群众游击战争的组织领导作出布置。《命令》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开国将军大多参加过红军长征,我们近年担负开国将军传记编撰任务,接触到他们长征中的非凡经历,对长征这部壮丽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有了更真切具体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卓绝与气吞山河,更加深了对革命前辈的无比怀念和崇敬。向仲华两次负伤向仲华,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色中华》报社社长、新华社社长、军政委、装甲兵政委、军事科学院副政委、副总参谋长、广州军区政委等职。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长征开始后,向仲华在红3军团办《红军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15年9月3日,是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这一重大纪念日来临前,本刊与省委党史研究室合作系列报道《四川抗战史诗》,为读者梳理四川在那段血雨腥风中的非凡历程。四川不是长征的始发地,也不是长征的终结地,但在长征史上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八一宣言》发表的时候,中共中央和红军三大主力中的两大主力正在四川境内长征。长征过四川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党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黑云压境山河破碎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有关论述中央苏区红军长征的史书论著中,都称长征初期的主力红军为“红一方面军”或“中央红军”。严格说来,这是不很确切的。因为,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在开始长征时,已经改变了部队的名称。根据历史文件记载,1934年10月10日,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时,以朱德为主  相似文献   

9.
正长征途中,在随时承受战斗、疾病、饥饿、严寒等人类生存极限的同时,红军将士也主动记录自己亲历的这一伟大事件。《红星》报对长征的原始反映《红星》报作为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长征途中的惟一报纸,从1934年10月20日至1935年8月,共出版长征专号28期,记载了许多关于长征的重大历史事实,是研究红军长征的重要史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形成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大力地推动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从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一种革命精神,焕发出巨大的文化力量,激励着中国人民永远踏着时代步伐而进行人类社会进步事业永恒的长征。“长征精神”是一种精神鼓舞。1936年,当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著名作家鲁迅和茅盾即对红军的英勇斗争致以热烈的祝贺与敬意。他们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英勇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  相似文献   

11.
红军长征中的八次会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红军主力长征共有五支部队: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中央苏区的中央红军、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和湘鄂川黔苏区的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60年前的10月9日和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实际上,在三大主力会师前,红军长征的各部队还有七次中小规模的会师。  相似文献   

1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标志长征开始:踏上长征征程的三大主力红军,是非常年轻的队伍,据师永刚、刘琼雄编著的《红军》一书记载:大约54%的战士是在24岁以下;将领的平均年龄也没有超过30岁。  相似文献   

13.
姚群民 《党史文汇》2023,(10):51-54
<正>《二万五千里》(又名《红军长征记》)是红一方面军长征亲历者回忆并记述长征的集体创作作品。从1936年开始书稿征集与创作、编辑到1942年编定成书,有关工作始终在陕北苏区(保安、延安)进行。书稿编印后一直作为内部资料使用,在新中国成立前未完整公开出版过。尽管如此,此书的创作活动在20世纪30年代经由国内众多报纸、杂志、著述等媒介的宣传而形成较大范围的传播局面。其间,著名作家丁玲参与书稿的编辑活动,撰文介绍创作情况和红军长征事迹,引发媒体和记者的广泛关注与报道。  相似文献   

14.
准备·密电·落脚点──《红军长征文献》编纂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备·密电·落脚点──《红军长征文献》编纂札记徐占权,周继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历史壮举,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为了推进对长征史的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合编的《红军长征文献》,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  相似文献   

15.
“一张报纸定去向”,有失偏颇 长征落脚陕北,到底是在哈达铺,还是在榜罗镇确定?历来有所争议。目前学术界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中央领导人在哈达铺通过缴获的敌人报纸,得知陕北有许多红军的消息后,很快就作出改变俄界会议决策,将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这种说法的代表是杨材美同志的《红军长征去陕北是在哈达铺决定的》一文,该文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有“一张报纸定去向”的小  相似文献   

16.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史料丛书“闽西游击区册”审稿会最近在榕通过。据编者介绍,这本“区册”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了我省闽西游击战争史实。二战末期,当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不畏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围堵,克服了千难万险,巧妙周旋,坚持斗争,掩护了主力红军的长征,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保  相似文献   

17.
四、关于红军长征的研究对长征的宣传和研究 ,从长征结束不久就开始了。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关于长征的回忆录发表较多 ,学术研究成果较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 2 0多年间 ,红军长征史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长征 50周年、 60周年纪念活动的展开 ,掀起两次研究长征的高潮 ,出版了一大批史料。有代表性的有 :《毛泽东军事文集》 ,《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 ,《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 (长征时期 )》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史料》 ,以及红军长征所过各地编的长征史料 ;当事人 (如肖…  相似文献   

18.
新四军时期的陈毅陈毅,四川乐至县人。在井冈山根据地的主力红军即将长征之际,他奉命掩护长征红军,为保存井冈山红军的星星之火,率部在南方展开了最为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请党放心”主力红军即将开始长征之际,中央在瑞金成立中央分局,  相似文献   

19.
正行前与妻别依依1934年9月,红军主力进行战略大转移时,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最高法庭主席董必武已48岁,是否随军转移,他正在选择。就像他后来在《长征纪事》一文中所言:"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的时候,我就想: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这样他毅然参加了长征,即使在长征途中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也没有后悔过。"我们向陕、甘前  相似文献   

20.
《湘潮》1986,(10)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主力红军退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起,到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前,通常称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初期。关于初期的战略转移方向问题,党史界的传统观点是:长征出发时,就已明确要到湘西去跟红二、六军团会合。对此,笔者未敢苟同。我们认为,长征初期的战略转移方向是随着中央对战略转移问题的酝酿、决策、准备过程而逐步明确,并且,在转移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