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阀”,这个在20世纪初从日本传来的词语,在中共早期理论中,从最初的政治概念演变为思想意识等文化含义,均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形成的.这个过程表明了中共独特的阶级观,也反映了中共早期对革命对象的认知过程和程度.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共“小资产阶级”观念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小资产阶级问题始终是关系到革命和建设成败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中共有关小资特征与表现的相关论述,历史地形成了一整套小资观念。中共小资观念从早期经济学、政治学含义,演变为思想意识等文化含义,都是在相应的历史语境之下构成的。从观念史角度研究分析中共小资观念的起源,一方面可以从特殊面相观察中共历史,另一方面也可以显示观念史研究在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理论从产生到丰富的实践过程,印刻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早期革命实践中,中共以马克思主义阶级革命理论进行政治宣传和动员,却受到国民党方面的批判和攻击,阶级革命在中国一时走入困境。为应对挑战,中共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以民族抗战和统一战线为旗帜,通过对阶级属性的重新定位,革命实现由阶级动员向社会动员的转变,实现从单一的阶级革命到革命的阶级联盟转化。由此,中共跳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预设,实现了对阶级革命理论的继承与超越,展现了一个超越单纯阶级革命范畴、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革命政党形象,推动了自身理论的创新与成长。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20年代,“阶级”概念已被中国共产党大量用于分析中国社会。后来扩大到以“阶级意识”来分析问题,如反对“非无产阶级意识”。到了三四十年代,特别是由于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复杂交织的局势,为适应中国革命发展和党的革命理论发展的需要,“阶级”概念被扩大到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具体阶层,及其在中国革命运动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和判断,因时局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多次改变。由此中共逐渐建构起一套针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意识形态分析理论。同时,“阶级”概念扩展到党内,成为思想斗争的理论武器。这样,“阶级”概念不但包含了实体性“阶级”本身,而且包含了“意识”意义上的“阶级”。以“阶级”概念为分析起点的阶级理论,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抗战爆发后边区民主政治的发展前后经历两个阶段。从苏维埃式的"阶级民主"变为参议会式"议会民主",再由"议会民主"过渡到人民代表会议式的"人民民主"。在此过程中,中共通过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建构,既实现了理论创新,也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赢得社会民众的广泛支持。特别是中共对边区的治理和民生的改善,以及党领导下"一元化"实体民主与"党派协商"观念民主的运用,使中共的革命行为与现代民主有机融合。这不仅意味着国民党在内战开始前的"先天下之亡而亡",更为中共破解民国以来的民主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并为未来中国现代国家的民主建政打开了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6.
《求实》2015,(11)
"市民社会"概念始于西方,其含义不断演变,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和国家并没有彼此之分,直到黑格尔将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虽然他在《法哲学原理》中赋予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义,但是他站在了"伦理观念"的角度来诠释市民社会,并没有离开他的"客观精神哲学",这也就导致市民社会理论停留在唯心主义范畴之列,并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后来,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扬弃,赋予了新的含义,并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构建市民社会起着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革命"概念在中共成立以前就已经传入中国并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使用,中共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自觉地用社会革命来规划奋斗目标,毛泽东把社会革命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社会主义改造是对社会革命理念的践行。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也是一场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概念在中国的传播、理解和运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的微观面相。  相似文献   

8.
"群众路线"是中国政治理论中的一个独特且重要的概念,被视为中共的重要法宝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共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群众路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以及中共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坚持群众路线尤其重要。在此背景下,对"群众路线"一词的内涵和演变进行梳理,有益于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求实》2014,(2)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使用"中间阶级"概念的次数非常多,并对"中产阶级"的划分依据、构成、主要特征、政治属性、社会地位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马克思在晚年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发展予以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进而对自己原有的"中间阶级"观点进行了修正,阐明了"中间阶级"不断增长和扩大的趋势。研究马克思"中间阶级"理论对当前中国中产阶层问题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能够为党的"扩中"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并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靠力量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法西斯"的起源问题上,以中共党人为首的法西斯主义批判方扮演了重要角色。法西斯主义传入中国之初,恰值国共两党主导国民革命兴起,以中共党人为首的批判者对法西斯主义与中国现实政治的结合非常警惕。中共党人将反对"阶级革命"作为识别法西斯的主要依据,先后将国民革命的反对者军阀、"商团事件"中国民党右派和"清党"反共的蒋介石等批判为中国的"法西斯"。可以说,其时的中共党人从批判者角度,为我们理解中国"法西斯"的起源问题,提供了一条完整的叙事脉络。  相似文献   

11.
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开始了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转型,出现了一批政治概念。对这些政治概念的使用与意义变迁的分析有助于理解20世纪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变迁。本文借助概念史的方法,探讨了具有代表性的"人民"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变迁。20世纪初期"人民"被赋予现代性的政治内涵,被认为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人民"还与阶级联系起来,并被道德化和赋予了神圣的含义。在建国后,"人民"嵌入到政治秩序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12.
胡晓会 《世纪桥》2010,(21):17-18
1921至1935年是中共成立并逐渐发展的阶段,对早期中共对外政策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本文试图分析早期中共对外政策的三个特点:首先,在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中,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并服从于世界革命;其次,在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中,以阶级利益标准处理中外关系,并且将阶级利益凌驾于民族利益之上;最后,在处理中苏矛盾时,中共对苏联政策具有苏联利益中心倾向。  相似文献   

13.
《党的文献》2018,(第3)
正改革开放40年中共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与践行(田恒国)农村改革是"边缘革命"还是"核心突破"?——对科斯、王宁的补正兼谈改革之源起(李嘉树董国强)从阶级革命到革命阶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路径(李向阳王建华)  相似文献   

14.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国情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泽东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与特点、革命性质、革命动力、对各阶级政治态度作出正确论断之前,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中国社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历史上,从"大同"到社会主义社会理想的确立,看似一个不证自明的自然转化过程,其实隐藏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从近世到清末民初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大同"概念经历着守成、嬗变与革新,这一过程不仅交织着追求现代性与固守传统性的矛盾,也混杂着民族主义立场与世界主义的价值冲突。清理从清末民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有关"大同"思想的相关论述及其概念转化,既可以从特殊面相观察中共早期的文化选择立场,也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共早期确立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建国 《党的文献》2018,(4):107-116
为了反击国民党右派的进攻,毛泽东写作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以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的身份,选择国民党一大宣言作为文献基础,借用孙中山的话语系统,强化了《分析》的针对性与战斗力,同时也使得《分析》早期文本中的"阶级"与列宁的阶级定义有所区别。为适应中共党内同志阅读,毛泽东对《分析》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了《中国青年》文本。由于毛泽东当时正大力倡导"工农小资产阶级联盟",《分析》才没有重点论述工农联盟问题。收入《毛泽东选集》时,作者又在《中国青年》文本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正因为如此,《毛泽东选集》第一版对《分析》写作时间的标注和题解的写作都是以《中国青年》文本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17,(12)
正政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中共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随着中共二大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的制定,根据民主革命任务的要求,中共致力于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国共合作后,中共的策略着重是通过"国民会议"运动来实现其政权建设的目标。毛泽东是在领导开展农民运动的过程中才比较深入地接触政权问题。随后,他在领导发动秋收起  相似文献   

18.
陈文联 《理论学刊》2007,2(3):11-13
从20世纪初年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最初传入中国,到五四运动后形成传播热潮,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虽然在传入和传播过程中,经济的观念、公有与私有观念、阶级观念等成为人们在研究妇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概念,但两个阶段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发生了具有实质意义的变化,是对早期译介阶段的超越,鲜明反映了五四先进分子对时代主题的新思考、新选择,以及在对历史反思中和在新思潮影响下,价值取向的新确立。  相似文献   

19.
士是一个含义非常复杂的概念,有时指官职,有时是就性别而言,有时则是就社会地位而言。本文仅就作为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直至封建社会初期阶级结构中的等级之一、具有一定身份地位、担当一定职务、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士阶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及其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分子观是指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包括对知识分子的阶级本质、阶级属性以及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它是制定知识分子政策、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基础。综观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 ,可以说 ,是瑕瑜互见 ,有得有失 ,既有理论上的正确认识和可贵探索 ,又有具体问题上的严重偏差与失误。一、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 ,是知识分子问题的一个核心内容 ,它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早在 192 5年 12月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从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