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期待可能性是根植于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的一种责任理论。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关于应否将其引入我国刑法体系的争议始终存在。本文主要探讨期待可能性理论本土化的必要性、障碍及具体路径问题,主张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到我国刑事责任论中,并与我国现有得刑事法律相融合。  相似文献   

2.
李日沛 《政法学刊》2002,19(3):23-25
期待可能性原理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其理论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刑法理论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并影响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我国刑法理论对期待可能性原理的研究并不很多,期待可能性仍是我国刑法理论的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德、日等国演绎百年,近些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刑法学科借鉴外国优秀成果,刑法的理论与实践飞速发展的今天,期待可能性理论日渐受到重视,并有方兴未艾之势。但是期待可能性理论也是刑法学界备受争议的理论问题。特别是能否将期待可能性理论运用于司法实践,更是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考察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渊源及其判断标准,结合宋福祥案,认为期待可能性理论应该在中国刑法中得到合理的借鉴,并在立法和司法活动中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地位而言,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并不影响法秩序对行为违法性的评价,将其纳入有责性这一层次中进行探讨比较恰当。将期待可能性作为消极的责任阻却事由更为合理。期待可能性理论关注人性,体现人道主义,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但是,我国刑法理论不能照搬期待可能性理论,而应当从目的和功能性角度予以借鉴。应当借鉴期待可能性超法规的阻却责任功能,抑制犯罪和刑罚扩大化,在中国刑法解释论中为个案提供出罪理由,彰显刑法人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中研究的问题,我国学术界也一度对中国是否引入该制度有过热烈的讨论,但是由于我国的罪刑法定原则的内涵和混合武的犯罪构成理论使得引入这一制度有了很大的困难。本文由许霆案提出了期待可能性这一问题,再次发现实践对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需要,通过对德日的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了我国在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并对这些困境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最后认为,我国现行的刑法规定、理论和实践并非是绝对排斥期待可能性的,它在我国的现行制度中具有可以被运用的潜能,只是由于理论上和实践上准备的不足才无人敢尝试。期待可能性作为刑法人道性和谦抑性的典型代表制度,其本身具有不容否定的优越性,而我国只需对现行的制度和理论作有限的改变就能在引进期待性理论中取得很大突破。  相似文献   

6.
基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重要作用,在刑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刑法中的诸多问题的深入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大陆法系国家颇受重视,并与立法、司法关系甚密。然而我国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及立法中的应用相比较而言较为滞后,本文拟就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刑法立法中的关联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法不强人所难”。不仅在我国传统的刑法文化中已有期待可能性的思想印迹,而且中国当代的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中也相当程度地折射出期待可能性的理念。所以,无论从历史刑法文化还是从现实的刑法理论来看,在我国刑法的有机体中植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基因”的条件已成熟。期待可能性的本土化路径应是“转基因”模式,利用我国刑法中既存的理论接口植入期待可能性的合理内核和精神的基因。  相似文献   

8.
李璐 《政法论丛》2007,4(1):44-48
自20世纪以来,期待可能性理论一直在大陆法系国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时至今日,这一理论的影响逐渐跨越了国界,我国的刑法学者也已有人开始涉足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主张。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蕴含着期待可能性的思想,但是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现有的犯罪构成理论是无法完全契合的。必须合理地对待、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才能使之对我国刑法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谭浩宇 《法制与社会》2013,(22):282-283
我国的现行刑法中虽然没有出现"期待可能性"的字眼,但是期待可能性的思想却充满着我国的现行刑法。刑法中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规定体现了期待可能性的思想,许霆案体现了期待可能性理论与中国刑法原则的冲突。不能否认期待可能性理论是极有价值的,虽然我暂时们不能把它列入犯罪构成要件内,但是,可以借助其思想来完善我国的刑法解释或刑法立法等等,以引入理论精髓为要义,恰当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0.
张慧 《法制与社会》2011,(35):285-286
期待可能性理论,源自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论,现在在世界各国有广泛的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对于我国的刑法理论体系的完备和刑事司法实践都存在着积极的意义。我国有借鉴这一理论的必要。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四构成要件的前提下,如何引进这一理论,将其放在刑法理论的哪一部分,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认为,将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情节因素,在定罪量刑中加以考量,是比较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
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理论有其人性基础,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期待可能性在犯罪论中的地位应置于责任论中,责任能力、违法性的意识的可能性和期待可能性都是责任要素。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进,可以使我国刑法理论中的许多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对刑事司法的指导意义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刑法的可能性:预测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荣春 《法律科学》2013,31(1):86-99
当把预测可能性与刑法相联系,便形成刑法的预测可能性这一论题,而刑法的预测可能性意味着刑法从制定到运行,即整个刑法实践都要立基于公民包括罪犯和被害人对刑法立法及其运作的可预知性、可等待性乃至可期盼性,即刑法对于公民而言的期待可能性或可被期待性.从刑法的基本原则到刑法立法、刑法司法、刑罚执行,预测可能性都在为刑法的可能性提供着认知层面的说明,而刑法的保障人权和维持秩序两项机能都可在预测可能性那里得到诠释.刑法的预测可能性的形成及其判断离不开常识、常理、常情.  相似文献   

13.
尽管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法律归属、地位和标准等方面还有纷争,但它已成为德、日等大陆法系刑法学界的通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大陆法系国家,期待可能性不仅是衡量犯罪成立与否的规格因素,而且具有减免责任之功效。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倘若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对现实许多疑难、争议案件可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有助于凸显我国刑法的谦抑性与制约国家刑罚权,并丰富我国的刑法理论和研究方法,当然,这会导致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杜宇 《现代法学》2004,26(6):51-56
罪刑法定原则仿佛是套在习惯法头上的一个法箍,对刑法领域中习惯法的机能释放,施加着巨大的压制性作用。然而,正是在对主流理论———“罪刑法定排斥习惯法”这一论断的正本清源之中,隐含着挖掘和开辟习惯法机能的深刻契机。本文即是在这一进路指引下,对习惯法在刑法领域的功能予以拓展的初步努力。本文将着重分析习惯法在刑事立法领域的机能。文章在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分析框架内,对习惯法作为刑事立法的间接法源的功能予以了初步考察。进一步地,文章以刑事和解制度为切入点,例证和说明了习惯法之于刑事立法的重要渊源式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刑法学发展至今貌似精巧,但理论构造似乎离生活常识越来越远,使得理论与公众的规范感觉、认同感觉之间的分歧很大。刑法研究无论走何种道路,可能都面临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哪些是常识性的东西,亦或哪些是生活经验上特别值得重视的东西。刑法学回归常识主义,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方面,刑法本身对社会有什么益处?或者刑法的社会功能究竟是什么?另一方面,刑法学回归常识主义,是否有可能性?亦即使刑法学和生活常识接近,或者尽量回归生活常识、尽量让公众能够去认同是否有可能?如果有可能,则其出发点或者基点是什么?常识主义刑法观对于欧陆刑法学会给予特别关注,强调跨文化的刑法趋同性,肯定了通过刑法保护社会中通行的规范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司法刑法学的视域与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刑法学是一个表征刑法理论体系分化与分工的概念。司法刑法学试图将刑事司法过程纳入刑法学的视域,使刑法思维对经验事实给予应有重视,为此就要将控诉者的刑法学转变为辩护者的刑法学,并使之从寻求科学客观性转向寻求交谈客观性。只有促成这种视域与范式的变化,才有真正的司法刑法学。作为一个例证,对犯罪概念的司法刑法学解读与重述可以显示上述视域与范式转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国章 《政法学刊》2008,25(2):9-13
在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大力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刑法理念的更新以寻求情、理、法的统一。期待可能性理论因其立足人性,符合刑法谦抑原则等而具有相应的合理性,借鉴其"合理内核"对于我国当前的刑事司法具有特别意义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艳红 《法学研究》2010,(4):133-148
交通过失犯的本质应是结果回避义务,判断该义务之有无应以预见因果关系为内容的结果预见可能性为前提;注意规范保护目的是判断此种因果关系成立与否的理论,只有当行为人违反了注意规范保护目的而致损害法益结果发生时才能成立交通过失犯。注意规范保护目的是以作为刑法规范下位规则的交通法规为基础的可普遍适用于交通过失犯的判断标准,它属于交通过失犯中的违法要素,使用它无须通过客观归责理论。注意规范保护目的理论能合理限定交通过失犯的成立范围,有效克服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以交通事故责任书直接作为刑法上交通过失犯成立依据的不妥做法。  相似文献   

19.
行政刑法属性的论争及其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长期以来国内外有关行政刑法属性上的争论,尤其是行政法说与刑事法说,系统分析了争论的主要原因及牵涉的相关因素,并对行政刑法进行了符合现实条件的基本定位。行政刑法既有刑法的性格,又有行政法的某些特征,属于行政法与刑法的交叉领域。它是规定什么是行政犯罪、犯的何种行政犯罪以及应承担何种行政刑法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许霆案与期待可能性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国章 《时代法学》2008,6(4):80-84
许霆案件折射了法律与情理的严重冲突,而案件的最终处理反映了刑法的人性关怀,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外期待可能性理论具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能成为我国认真审视、深入研究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标志性案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