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落后、收入较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收入较高的地区转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的推动力量。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对贵州加快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推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贵州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年增多。据省农调队调查测算,1994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达715.2万人,比上年增加29.1万人,增长4.24%,剩余率达46.0%。据对29个  相似文献   

2.
崔岩  徐洪军 《世纪桥》2010,(23):137-138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也必须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绥化市是黑龙江省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人口的多数,积极稳定地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实现绥化市农村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我国农业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有人估计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3亿,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所以,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是我国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认为,现代化的生产需要较少的人,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一般原因;而人多、地少,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这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特殊原因,为此,要建设大批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小型新型乡镇,就地消化劳动力。依据邓小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就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消除对农民的就业“歧视”,制定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的政策,从而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杨竹节 《学习月刊》2013,(2):113-114
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供求量平衡和就业结构协调的过程。我国农村拥有8亿人口,4亿多劳动力,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达30%以上,即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新阶段提高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使我国从根本上摆脱了农产品短缺的困扰,农民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迟缓,致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购买力低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艰难的“爬坡”阶段。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农业发展新思路,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一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农产品的数量不足转变为质量与效益低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  相似文献   

7.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但转移过程中,也出现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大,转移压力大。我国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基数大,增长快。据测算,我国目前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今后5-10年,每年还要新增农村劳动力约600万人。如果考虑到农业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会进一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8.
"外推力"和"内拉力"及其互相作用是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尽管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已成功地实现了一亿多人的大转移,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目前,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加速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这应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向非农行业和城镇以及大城市转移,为实现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剩余人口转移政策,大体上经历了限制转移、引导转移、支持融入的三个阶段。依据多源流理论框架范式,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政策变迁是该子系统外部相对稳定变量、动态系统事件以及内部持不同信念"联盟"互动三种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依据跨联盟间的政策学习与政治活动家的折中协调,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政策未来演进方向必定是渐进式市民化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立足农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不.发展_。三产业,建设小城镇。开拓广阔的就业门路,同时适应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客观需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是相当长时期内、。。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我国_目前农村劳动力大约有激海中人一。农业生产实际益要2亿人,其余2.5亿剩余劳精方启龙金进烟亿人J法村进城打工消化2(X:)万一3000万人,大约有r》瞻多紧夜劳动力需要转移安置,就业压力相当丸。-”——…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横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前的难题。拥有42万人口的贵州省安龙县,对此求解有方。安龙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台大戏,乡镇企业唱了主角。在1600多家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6%。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第三产业、高效农业应运而兴,引发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二次高潮。全县已初步建起城乡一体、各有侧重的服务网络,市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达2万多人,农村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业人员3万多人。以市场为导向,安龙县农业近年大步走向高产优质高效,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显…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与限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银星 《新长征》2006,(8):52-53,64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古今中外,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甚至已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规律,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叶跃 《唯实》1998,(12)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转移,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转移。面对这一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必须要冷静地思考、科学地认识、有力地指导,使之符合中国国情,健康、有序地演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所以步履维艰,除了受到被转移数量多和国民经济的整个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外,缺乏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有效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键在于从战略高度出发,建立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机制,从而使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到输出有计划,流动有秩序,输入有管理,择业有服务,失业有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势及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文  王健 《发展论坛》2002,(9):42-43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而且关系到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新世纪,我们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加入WTO以后,我国将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16.
“六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约有700万人转移到多镇企业。然而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左右。即使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其它行业的劳动力,绝大部分也属兼业性质。因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是农业经济理论界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以下几个特点:在转移速度上,转移势头受到客观因素限制,转移的速度放慢;在转移的产业上,主要呈现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趋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除有少部分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部分是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非农行业;在转移的地域上,以省内和东部地区为主,呈现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特点;在转移的人口特征上,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年劳动适龄人口是主体;在转移的稳定性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不稳定性、周期性态势开始向逐步稳定的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转移和如何转移是一个重大课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是: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力素质偏低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地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放和现代化建设刍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必然是在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的。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市在发展首都经济的过程中,理应率先实现京郊农业的产业化,同时也应率先实现京郊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变动情况看,京郊…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如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特点:高度倾斜性;兼业型;粗放型;布局分散、结构低、层次重复;剩余劳动力由隐性变为显性再到转移;多层次、多样性;不平衡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减弱;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欠发达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社会体制约束;制度法规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