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叙事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尤其体现在现代中国民族关于政治、伦理、理性、审美等话语形态中。然而由于它们本身只是在西方文化叙事影响下的产物,所以在本质上不过是一种残酷的现代性幻像。中国民族也不可能通过这种非法的文化叙事与现代世界发生真正的交流和对话。在当代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以审美话语为基本代码的后现代叙事,它对于在一个世纪的阵痛中刚刚有点现代性萌芽的中国文化,可以说是更加危险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史记》流动视角的几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视角是富于民族特色的一种视角构成方式,它的成熟形态出现在《史记》中,表现出中国叙事文学所独有的审美魅力。司马迁的哲学视野、审美趣味,史传体例的变化是流动视角成熟的深层原因。《史记》中流动视角的类型和功能也是丰富多样的。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小说创作实践在结构、文体、叙事、情节以及追求审美性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丰富和拓展了创作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4.
审美叙事主要表现为作家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切入知青生活.历史中个人经验的复苏以及对日常生活审美重要性的发现,使女性作家采取了女性特有的叙述方式,向我们呈现了那段特殊岁月中知青个体的独特命运.其中无论是对个人体验的书写,还是对乡村生活的审美观照以及对知青爱情的独特展示,都体现了个人化叙述对群体言说的反拨,也标志着知青政治神话的彻底终结.  相似文献   

5.
叙事伦理是由人类叙事本能产生的复杂而又无处不在的问题.叙事伦理既涉及到审美感受,又涉及到审美评价.由于其复杂且不纯粹的文本现象,以叙事伦理张力来比喻便于使审美感受具象化,同时为审美评价提供一个标准.张爱玲的小说复杂而又特殊,可以将其作为方法,根据叙事性作品的伦理交流结构理论,分析和解读张爱玲的小说,从而探究叙事伦理与审美感知及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6.
突破了传记写作与女性写作的窠臼,大陆出身的欧美华人女作家以跨文化人的身份在其自传体文本中开拓了一种超越性别角色、民族立场的创作视角。摒弃了尖锐的性别立场与女性私人叙事,作品把个人心灵史的展示与社会历史叙事相互渗透,其西方价值体系为本的现代意识、“女性个体生存观”与文化比较的视野等等使欧美华人女性自传体创作完成了对于现代中国女性文学、自传体文学、华裔少数民族文学在价值评判、文化反思、性别观念、审美范式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基于经久不衰的“赌赛”风气,《西游记》善于将各种争强好胜的预测打赌与武力打斗以及心智斗法等游戏性较量纳入“赌赛”命题加以叙述。在这些“赌赛”叙事中,孙悟空与各路神仙、妖魔不是为了赢钱争物,而是以“赌输赢”“决胜负”为意。小说既借预测结果的“赌赛”叙述增强小说文本的悬疑性;又借武斗竞技“赌赛”叙述满足读者寻求惊险刺激的审美心理。各种“赌赛”叙事还将争强好胜的“心魔”蕴含其中,既使得神魔小说饱含世俗性,又有效地服务于“游戏中暗传密谛”创作主旨。从“赌赛”叙事维度看,《西游记》是一部“游戏”小说,蕴含着悬疑、惊险以及庄谐交织等多元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被西方评论界视为加世纪女性主义和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运用主体间性理论从读者接受视角分析该小说文本,不难看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多重叙事视角以及隐喻性语言的叙事手段,不仅使小说独具一格,同时也给读者的解读活动留下了诸多悬念和空间,这些特色使小说《宠儿》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根据读者理论,文学作品是敞开的文本,存在召唤结构,因而读者在作品意义的构成中起重要作用.优秀文学作品常常立意不大,关注人类情感和人性,同时隐含着作者同读者对话的愿望,因而审美价值较高.经典作品留下的意义空白给我们的阅读实践开辟了道路,重读经典时我们要重点关注这些意义空白,参与作品的意义生成.通过改变审美经验重振人文精神是一种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类型电影由于其模式化与定型化的叙事而受到人们的批评,但在电影百年的历史中却长盛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类型电影对观众审美心理的体察与契合,具体体现在对观众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对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对观众视觉欲望的满足三方面.这些足以使类型电影成为工业机制中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和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人们都注意到了它们在题材上的继承关系。这种关系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唐传奇以虚构型的叙事、奇特的矛盾冲突、反映现实的精神和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影响了戏曲的发展。一种艺术的成长需要地负海涵的容量,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总是汲取融汇母体中特有的血肉精髓,从而铸成一个个独特的新生命  相似文献   

12.
电影产生于十九世纪,繁荣和发展于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为深具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艺术类型,对青少年观众的审美教育影响深远.传统的影院观影,因为存在“审美距离”,所以均是“观赏型观影”,青少年观众的“审美体验”受制于编剧和导演的“审美叙述”,形成青少年观众与编剧和导演之间的“审美主体间性对话”,青少年观众可以获得较为完整和稳定的审美体验.“VR电影”的发展打破了“审美距离”,在“现实世界”、“想象世界”之外新创了“虚拟现实”,青少年观众“深度浸入”,甚至参与“VR电影的审美叙述”,形成更为复杂的“审美主体间性互动”.同时,因青少年观众自身主体构建的“未完成性”和“波动性”等,也容易带来部分青少年观众审美体验过程中的“情感亏空”以及“价值偏离”和“伦理混乱”等问题.因此,未来的VR电影创作者如何在保证VR电影的美学和伦理学的底线和边界的前提下,重新创立一整套适应VR电影的电影叙事语法和生产法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邢晨 《工会论坛》2014,(1):128-130
为了抵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霸权,更好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国电影艺术应该研究和探索意境理论与中国电影的最佳结合,建立起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影视叙事语言。要从电影空间、情节、人物等方面探讨中国电影意境的创造和审美,创造独特优秀的中国电影艺术,从而促使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詹姆斯的内向化创作对英美现代文学影响深远,它转变了传统的审美取向和题材取向;他的"意识中心"理论是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创新;他为二十世纪的英美文学开辟了新的视野,使我们获得了一种传统文学所无法给予我们的全新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毕飞宇自步入文坛以来,其小说叙事上的深刻性和创作技巧上日益成熟,在评论界备受关注,他创作的小说不仅显示了他对女性生存现状和价值取向的特殊关注和深入理解,也展示了其独特的创作特色。通过对其小说文本特色、叙述内容和审美追求进行分析,以期对毕飞宇小说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6.
男性作家创作中有两种颇为极端的女性形象:“女巫”与“天使”。围绕男性叙事中的天使型女性形象,从男性审美理想的再现、虚假的女性镜像、规范与压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男性文学中不自觉的男性立场,继而有利于女性认清自己的生存境遇,同时也有助于男性作家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历史流变表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既要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要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丰富了现代化理论,为世界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构建提供了实践支持。应从时空叙事、比较叙事、方法叙事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的基本结构,在叙事主体、内容、中介上精耕,进一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力度,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广度,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精度。  相似文献   

18.
作为左翼都市叙事的范本,《子夜》的叙述焦点已不在个体的命运和精神历程,而是转向了有关中国社会的宏大叙事,它对都市生活中欲望的书写方式也相应地产生了一系列变异,非个人的集体成了都市叙述中的欲望主体。茅盾试图将以个人欲望为枢轴的都市叙事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叙事扭合在一起,达到一种综合。然而,在很多情形中,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叙事无法重合,即便作者勉强将它们叠合成一体,不谐和的裂缝依旧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9.
小说叙事话语中,借助他人话语进行叙事,既保持着先前语境中的对话关系,同时也与故事中人物、听故事的人、文本接受者乃至读者进行着对话。文章通过法布拉和苏热特两种形式主义叙事模式的复仇小说对比,分析了两种叙事模式的特点及他人话语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20.
电影《无人区》,作为中国西部类型片中的又一新作,在看似荒诞的故事中,用影像的真实展示了野性与文明的有力搏击,昭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对于野性的绝对胜利。在叙事上,导演宁浩大胆放弃了所擅长的多线索叙事,转而运用单线叙事,但在故事构建中,依然显示出自然与精巧两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