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朱汉民 《求索》2022,(3):73-82
胡宏通过碧泉书院实现他的师道理想,完成他的道学建构,开创了湖湘学统。胡宏往往以“体用”表述“道”的内涵,其中包含的双重思想结构值得进一步分梳。一方面胡宏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论道之体用,作为道之体的性是形而上的终极存在,作为道之用的心是“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者”;另一方面他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论道之体用,提出“仁其体,义其用”的论断,仁是儒家文化价值之体,义是儒家革新政令之用。把握好胡宏道学体用的双重意义,能够更加完整地理解道学的丰富思想内涵与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理学与心学是宋明理学中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作为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心即理”、“发明本心”等心性思想使宋明理学更进一步接近“中正仁义”的“人极”指向.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与禅宗的有关心性思想皆为陆九渊心性论的重要来源,而后者往往为学界所忽视.通过将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心性论与禅宗北宗神秀、南宗慧能的心性思想作相关比较,分析与诠释其对早期禅宗代表人物神秀、慧能心性思想的借鉴、融合,有利于了解宋明理学与禅宗之间的相互融摄关系;发现儒佛两家在为学理路、思想旨趣等方面的具体差别;并对宋明时期儒家心性思想为何由传统之人生、伦理视角转向心性本体层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湖湘学的奠基者是胡安国的儿子胡寅、胡宏。胡寅儒佛邪正之辨,是从道学家道统论立论而辟佛的,他守儒家三纲五常而辟佛不忠不孝,违背伦理道德;不穷理尽性而至于命,而以万物皆空;反对佛教三世轮回说等。胡宏思想路线,是其对父兄胡安国、胡寅“心与理一”思想路线的继承和阐扬。正由于胡宏的道性形上学的本体学的哲学个性和特色,而为湖湘学奠基,并为湖湘学与程朱道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三奠定基础,与其学生张拭哲学思想发展开出新的精神路向。  相似文献   

4.
张琴 《求索》2010,(9):126-128
关于《中庸》之"未发"与"已发"问题的理解是理学家思想体系建构的关键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决定其学说的理论走向及学派归属。道南一派与湖湘学派的思想分野也以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为基础。朱熹对此问题的观点原与胡宏相契,后则产生疑问而发"中和新说",终以"心统性情"为此问题之结论。朱熹作《知言疑义》,胡宏"心为已发"之说正为其疑义之一。在理学的视野中,"未发"、"已发"问题又与《易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句、《乐记》"人生而静"句相牵涉,以至于引起诸多争端。朱熹哲学体系的建构实以对该问题的认识发展为枢纽,而胡宏的学说则对朱熹心性思想的建构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叶耀华 《湖湘论坛》2020,33(2):107-115
张栻在湖湘学派的传承中毁誉皆具、颇有争议,这源于张栻思想的前后转变。张栻坚持在师门传承和儒家道统之间调和的基本立场,并结合自身的践行修养独立思考,使其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特别在心性论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对性的认识上,提出了太极即性,坚持了性之至善;在对心的认识上,坚持了心为主宰,以仁为心;在心性关系上,发展了未发为性,已发为情,心主性情;相应地在工夫上贯穿了主敬的抬升和察识的隐没。张栻心性论的变化实质上源于对心体地位的坚持和抬升,并以此对胡宏师学未圆融处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6.
孟子心性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健康 《求索》2008,(12):114-116
孟子建构了以心性论为基础的道德哲学体系,是中国哲学的理论起点,更是宋明理学解决伦理学上达致道德理想境界的可能切入点。孟子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把心规定为一种纯粹的自然情感和日用理性,这种本然之心与人的存在合一就构成了人的道德本质之源。而人性则以人心之善为根据,体现人之道德本质。人心与人性在人之感性存在与理性本质上合而为一,实现了人心之本然到人事之当然的内在联结。  相似文献   

7.
"心学"思想在提升个体道德修养、培养理想道德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党性修养教育中发挥着端正心性、修身养性等重要功能。应将"心学"思想用于党性修养教育中,通过反求诸己、日用常行、践履躬性等"心学"修养方式,消解党员干部中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等问题,以更好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8.
方国根 《湖湘论坛》2000,13(4):61-63
胡宏(1105一1161年),字仁仲,号五峰,人称五峰先生,开创湖湘学派,为南宋著名理学家。他一生潜心于心性之学,其代表作《知言》更是注重阐发心性哲学,形成了一个包容宏富而又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其心性哲学的理论特色之一,就表现为其经世致用思想。本文想就此作一简略地探讨。……  相似文献   

9.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在阳明心学体系中,良知是心之本体,有三个道德蕴含:道德本体、道德准则和道德自觉."致良知"是良知的发用展开,是本体与功夫的统一.其基本途径有"居敬存养"、"克治精察"和"事上磨练"等.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道德实践和重视道德内省,成就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胡宏性学体系的建立,在理论形式上是继张载气学和二程道学之后理学发展的又一成果。它意味着理学发展的中心已经由中原向东南地区转移。如同气学和道学按地域又称为关学和洛学一样,性学也以湖湘学名于世。在胡宏和其他理学家的努力下,理学在东南地区迅速得到传播和发展,程颐以后理学的不景气状态终于被打破。胡宏去世以后,弟子张木式挑起了湖湘学的大梁,并在与同门和其他学派学者的切磋交流中,进一步论证和发明了性学的基本思想。那种认为张木式堕湖湘学统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一 “卒开湖湘学统”宋初的湖湘地区,原本不是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王阳明立足儒家本来,继承孟子心性学说,融合释道诸子,于程朱理学之外,独辟蹊径,创立阳明心学,影响海内外。阳明身处逆境险境,于"龙场悟道",提出"心即理"的主张,主张心理不二,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呼唤良知,谋求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的践履功夫,在人生磨砺中发明本心,培育良知;将理念与规范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内化于心;又将良知外化于行,追求事功,摈弃虚无,有所作为。其上可以修道炼心,其下能够经世致用。古往今来,众多英雄  相似文献   

12.
儒家哲学中"天"有多种意义,其中就有道德义理之天。本体具有道德创生的大用,它是一道德的本体,契悟此本体的主要进路是由充满道德情感的道德实践而达于心性本体的逆觉体证的方法。具体就是通过道德实践,达到人的道德性的本源,而透至宇宙的本源。义理之天的创生是主动的,而不是气依照理的规定而被动形成。  相似文献   

13.
余海 《新东方》2006,(2):31-32
王阳明是继朱熹之后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然而他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与禅宗思想也有着特定的关联:既有对禅的吸收,又有对它的排斥。可以说正是受禅宗的影响才有了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而就在其核心思想上,对禅的吸收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先来看“心即理”。《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空论》中说:“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外无理,理外无心。”《祖钦禅师语录》:“事不自立,因理而显,理亦心也;……事本无名,因理而得,心即理也。”而“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1…  相似文献   

14.
马林刚 《求索》2014,(2):119-124
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扎根于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得益于他对庄子哲学的承继和超越。所谓承继主要表现在他发现了庄子的“心”,创造了有虚静而沉潜的“游心物外”的心性美学追求;所谓超越主要体现在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断传达出道德和艺术的审美契合,从而实现自己关于“心性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道教的心性修炼活动集修道、养德、健心、强身于一体,强调道德培育与身心健康和实现修道、悟道之人生目标的密切联系,有助于激发道德培育的内在动力,提高道德培育的效度。  相似文献   

16.
邢起龙 《理论月刊》2023,(11):156-160
王阳明心学实质是圣学,是以超凡成圣为最高追求目标的学说。从心灵哲学的角度看,它属于典型的中国心灵哲学,如:将心分为照心和妄心两种样式,认为心的属性是静止的;主张心的本体即理,因而人人皆有成圣的可能性。心学入门方法易简,推崇“致良知”的修养方法,注重在生活中下功夫去体悟。针对现实中多数人的本心被欲心遮蔽的事实,王阳明提出了一套成圣的心理机制。这套机制既有心灵哲学的知识性特点,又有价值性特点,对于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自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追溯自孟子,北宋程颍正是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从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中期,由王守仁(号阳明山人,即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首要任务是建立文化自觉。阳明心学所倡导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对理论自觉、道德自觉、精神自觉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为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鲁迅把“立人”思想的基点放在“立心”上,强调“本心”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非物质的道德、思想、观念等对人的塑造的巨大功用性。这些思想的文化资源出自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厘清鲁迅的“心”学观对我们理解鲁迅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儒家以道德学说及其教化功能著称于世。它注重道德躬行,要求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在道德践履中达到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完善。因而它以正心、诚意、修身为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   后儒对尊德行的思想作了进一步拓展。从演变的历史过程看,宋明理学是集大成者。其中王阳明的贡献就在于将道德践履提升到心本论上加以淋漓尽致地演示,自成一系,终成显学。梳理其道德哲学,我们会发现,阳明心学已超越时代而洋溢着生命个体的道德激情,将感性主体的理性自制和理性主体的感性热望有机融合在一起。   一、心本论: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