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妮妮 《求索》2014,(7):163-167
作为道统的传承者,南宋理学家顺应时代发展,不再满足于对“道”的抽象探求,他们将义理阐发和现实政治紧密结合,通过对伦理纲常、君臣大义、王道理想的政治诠释,使理学价值观逐步固定为稳定社会秩序的不易之规。在理学的社会化进程中,各阶层的社会职责和行为准则部被明确定位。理学家以天理为依托,建立起宏大的政教体系,在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董春林 《求索》2012,(1):233-236
秦桧死后,为革除时弊,重构官僚政治体系,宋高宗政权曾开展绍兴更化运动。表面来看,这只是针对秦桧专政时期制造大量冤狱的拨乱反正,实质上却是重整此前官僚体系的标志。绍兴更化代之而起的政制更革,不仅巩固了高宗朝后期的政治基础,更为沈该、汤思退为首的官僚群体奠定了基础,从而实现高宗政权向孝宗政权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3.
刘缙 《求索》2010,(2):210-213
“阅武”是中国古代军礼的重要一种,起源于先秦。唐代以后逐渐礼制化,成为君王亲临检阅军队谢练的皇家礼仪活动。南宋时期,“阅武”是数位皇帝非常崇尚的一项军事礼仪活动,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现状有着密切联系,不断发挥着彰显皇权至高无上的政治功用。同时它也蕴含着深刻军事意义,表明皇帝重视武备的决心与态度。然而随着困扰皇权政治因素的消失,军事方面的安于现状,这项礼仪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最终在南宋的政治生活中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4.
吕有云 《求索》2010,(7):114-116
如果说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出于追求清净无为之政的考虑,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那么,秦汉黄老哲学则出于为政之考虑,提倡尚贤任能,以实现"君无为于上,臣有为于下"的"无为"之治。这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文子》等黄老著述中颇有论述。道学之"君人南面之术"继承了黄老之学的这一思想传统,对于贤能之士的识别与合理任用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弘扬了我国古代贤能政治传统。本文试图对道学"君人南面之术"之贤能政治思想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世之势之治国任贤之策有所鉴戒。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关系的基础上 ,指出社区文化建设是搞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具有导向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和文化创新功能。  相似文献   

6.
郭祥俊  胡峰 《人民论坛》2014,(2):253-255
中国和印度均被称为“崛起国家”,两国新兴经济体身份和特殊文化蕴育的政治文化必然异于西方式的主流政治文化,通过分析中印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发现中印政治文化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都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和国家强盛的政治信念;同时,中印政治文化在文化结构、本质属性以及影响力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陈君慧 《求索》2010,(7):178-180
西方的反对阐释学理论与南宋诗学中的反诠释思潮前后相距约7个世纪,但是由于艺术思维、艺术意识、艺术品质上的相通,他们在诗学特征方面表现出隐性的遥契,具体可概括为:消解作者的意图,通过强调"风格"和"味"回避内容,关注感觉和体悟。从根本上说,前者是对西方传统庸俗释义之风的彻底反叛,是对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后者是对有宋以来"尚意"阐释学的颠覆,是对知识主义、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解构,二者都具有解构性质。  相似文献   

8.
唐斌 《长白学刊》2010,(2):150-153
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中一个多义性的概念,可以从广义、中义和狭义三个层面来理解,中义的政治文化观包括观念性政治文化与制度性政治文化两个部分。在我国,政治文化呈现出二元结构的发展态势:观念性政治文化落后于制度性政治文化。这种不平衡性增加了政治制度的运行成本,销蚀了公民的政治信任感,加大了政府的合法性危机。造成这种不平衡性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传统观念性政治文化的超强延续性和政府自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侧重于实际操作,后者侧重于理论灌输。只有通过有机的整合,使思想政治工作与政治理论教学紧密配合、融为一体,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的价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政治发展研究中,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政治文化是政治人在政治认知和评价中内化了的政治制度,标示着一个民族的政治个性。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或每个政治角色的政治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是政治体系或稳定地有效运行或发生变异甚至动荡的深层原因。政治稳定则是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和政治发展的持续性。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是一致的,只有通过政治发展才能求得政治稳定。没有政治发展的政治稳定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不可取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理论月刊》2002,(4):38-40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呈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主流政治文化和非主流政治文化同时并存,共同作用于政治系统。目前中国政治系统的稳定局面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但也存在着许多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本文认为,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稳定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为了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从“讲政治”的战略高度重视政治文化建设,同时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探索,不断推进政治文化内容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动性。我们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研究、掌握、运用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规律 ,重点是在正确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研究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肖政军 《湖湘论坛》2020,33(1):131-144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党的建设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党内政治文化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涌现出一批成果。但由于这一命题正式提出的时间较短,学界对政治文化、党内文化、政党文化等名似实异的概念辨析不够,是造成创新性不够、研究范式单一、难以形成有效学术对话等不足的根本原因。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研究,不仅要注意概念的界定及辨析,更要在方法论层面有所突破,应从转换研究议题、变革研究范式、转换研究具体路径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刘斌 《求索》2010,(5):242-244
南宋文官政治甚为发达,高中低各级京朝官构成中央文官集团,其中众多的低级京朝官是南宋的政府运转基础。南宋政治制度的相关功能与运作过程深受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等诸时空因素影响。制度与人事之间有着微妙互动。六部监门官虽为低级京朝官,但遴选精严,职位清望,较多地涉足要务。以微观视角观照这一中央低级京朝官,有助于动态考察南宋政治运行。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 ,数字政府的建设方兴未艾。发展中国家数字政府的兴起 ,为网上政治文化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现阶段 ,我国抵御网上政治文化入侵的策略是 :采取积极防御措施 ,以政府网站为阵地大力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加强网上道德教育 ,培养健康的网络伦理 ;依靠技术进步 ,保障数字政府的信息安全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依法监督和管理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16.
高校文化校园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主旨和对象上相通,在理论内容上交叉、在实践操作上又有诸多相似,搞好二者互动,最大限度地实现育人目标,必须在明确互动原则、完善互动机制、选择互动载体、把握互动主体、搞好互动反馈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是控制和消解政治冲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时下,我国政治文化呈现出传统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三驾并驱的态势,特点是:政治认知的主导性与杂糅性、博弈性与互动性并存;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总体协调与局部不协调、总体均衡与局部不均衡并存。为此,从政治冲突治理的视角看,政治文化的创新性建设和转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政治立场,革命观念到执政观念;政治思路,国家观念到社会观念;政治观念,人民观念到公民观念;政治意识,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政治评价,非理性到理性。  相似文献   

18.
传统是现代的基础,传统政治文化是政治现代化的起点。在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政治文化发生过、而且仍然发生着影响。从中西政治现代化的早期情况来看,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现代化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性,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文化主体的“坚守”和“选择”,“解释”和“融合”则构成了产生影响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民主政治的有效运行需要民主的政治文化。选举式参与和决策式参与是政治参与的两种重要类型,一方面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可以训练出民主需要的政治性格,培养民主参与的精神和方法,形成对民主政治起着支撑作用的公民文化;另一方面,可以疏导民众在现代化过程中涌起的参与要求,缓解民众剧增的参政要求对政治体系的冲击,为政治系统的改革创造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民主政治体系能够平稳地运行。  相似文献   

20.
从欧洲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角度出发,赫茨尔将建立犹太人自己的国家理解成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唯一方案,其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和实践是建立以色列国的基础。马丁.布伯的文化犹太复国主义观指出了以赫茨尔为代表的政治犹太复国主义的局限性,认为犹太国家的建立必需植根于犹太传统和犹太文化。以上二者争论的实质,是欧洲性与犹太性、普世思想与民族传统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