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展示一系列中美青少年“流行语”,初步分析青少年社会心理及文化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本文还描述了作者对一些在中国留学的美国青少年有关“流行语”的问卷调查情况,并分析了“流行语”所折射的青少年嘻哈文化、校园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试析网络语言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琴  刘芳 《工会论坛》2009,15(3):26-2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发展并进入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网络交往的发展。网络交往的发展又使网络语言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网络语言具有更新速度快、种类齐全、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是由人们的效率意识、追求创新、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尊重等因素造成的。要正确认识网络语言发展的必然性及有其有利因素,又要分析网络语言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合理疏导并加以规范,消除其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网络语言对青少年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语言是规范语言的网络变体,具有"新奇时尚、生动幽默,经济简洁、更迭迅速,杂糅修辞、隐秘晦涩,直白浅显、随意粗俗"等特点。随着青少年学生上网机会的增多,网络语言已经走出网络,成为他们生活、学习的另一种"语言交际工具",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分析甄别网络语言的利弊,自觉抵制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学好、用好规范语言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在使用网络媒介时,亲身参与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其中某些部分具有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青少年是网络语言主要的创作者和使用者,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反映青少年思维方式和话语面貌的一面镜子,也成为一种青年的亚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网络语言以网络为平台,以键盘符号为媒介,通过文字符号表达含义,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和文化影响。应正确认识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宽容的态度,通过规范语言价值,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语言观,认清网络语言的起源和特征,发挥网络语言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消费信息的获取和选择是青少年消费社会化研究的重要内吝之一。青少年产品消费信息来源的现状及其社会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表明.人际信息来源(家庭、同龄人)地位尤为突出,互联网作为新兴消费信息来源,值得关注。另外.各种消费信息来源在人口统计特征上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尤其以调查、统计、排序等方法为主多从语言学、审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评析,社会学和政治学分析较少;对其产生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中应运而生,并广泛传播,对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的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泛化现象。全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泛化成因及其折射的大学生心理特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张,网络沟通日益加速,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与现实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并驾齐驱的交际形式,并日渐成为青少年主流的交流工具,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情况研究亟待深化。  相似文献   

10.
流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语言现象,反映一定社会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的特征。本文以近些年的大学校园流行语为范本,首先界定了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大学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原因;接着介绍了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特点;最后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校园流行语使用规范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具有隐匿性、多样性和封闭性等特征的00后网络流行语,反映和折射出了这一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状态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解读该群体代表性网络流行语,深入剖析并概括出其背后所蕴含的00后八大社会心理特征:即焦虑心理、从众心理、网络消费心理、泛娱乐化心理,显摆心理、孤独心理、戏谑心理和成人化心理.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培育广大青年群体健康社会心理状态的对策措施:政府应为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应为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应为青年群体良好心理品格的塑造营造和谐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2.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非正式群体,是实现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本文在阐述了同辈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正向发展(PYD)把青少年看作有待开发的资产,认为所有青少年都能够顺利过渡到成年,最终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个体。PYD以恢复力和发展系统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在研究过程中遵循普遍性、力量为基础、有意义的青少年参与以及社会生态四个原则。PYD的目标在于赋予青少年各方面素质,以利于其顺利进入成年期。PYD理论既充实了我国传统青少年发展理论,也为国内青少年发展实践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对893名青少年被试施测Bem性别角色量表和社会适应性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青少年女性化气质包括温柔、同情心、轻信和害羞四个因子,男性化气质包括支配性和侵犯性两个因子,并可区分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等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且双性化和未分化类型的青少年所占比例均超过三分之一;方差分析表明性别和性别角色类型对社会适应性存在显著的主效应,但交互作用不显著;双性化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显著优于其他类型;回归分析表明,支配性、侵犯性、轻信和温柔等性别气质因子对社会适应性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政策发展研究的国际背景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少年政策发展的国际背景,包括两个方面: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倡导与推动青少年政策的共同努力,及各国或地区政府制定实施自己的青少年政策的实践。中国青少年政策在当代的新发展,与此国际背景有着一定的联系,并能从中得出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当下网络热点层出不穷、各种网络现象异彩纷呈的媒介大环境下,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现象中活跃的一个分支,成为网络传播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了此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和传播驱动力,以此对基于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因为传统思维的局限、制度不健全、资金投放少及相关机构的缺位等因素,面,临发展的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需转变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加大政府投入;重视文化层面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规范大众传媒途径;构建相关专门法律、统筹机构和专职人员培养体系;发挥社会组织、团体的社会教育功能,创新工作方式;完善青少年社会教育载体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流行语与校园流行语的理解阈限,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它的创造和使用反映着大学生的幸福感、信仰、人生理想、社会参与意识等方面的思想价值取向,必须科学看待校园流行语,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开始走入千家万户,与之相伴的网络语言也开始频繁出现。如网络热词佛系青年以及一些由此产生的佛系语言系列,点击率、使用率都很高,这个热词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符合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特征。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大量的规范与不规范的网络词汇的出现并被广泛认同和使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它。  相似文献   

20.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对第二性征的态度是其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对城市青少年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对性别的自我接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孩对自身性别的接纳程度高于女孩,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受父母(主要为同性父母)的影响更大;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自身性别的接纳程度提高,同时家庭因素的影响力减弱,同辈群体和媒体的影响力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