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守昆 《群众》2007,(1):74-7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样,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下,从经济学角度切入,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经济学内涵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和创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经济学精髓运用到我们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去,是理论界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执政党的一个重要理论。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开展了积极的宣传和研究,并且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从经济学界对“…  相似文献   

2.
3.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去马克思化倾向,它具体表现为人们或者不重视马克思本人的学说、观点,或者滥用、误读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此一来,马克思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被边缘化了。这种去马克思化的倾向一方面使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了巨大的思想根源,同时也必然导致其理论自身合法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增长速度第三位和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已经走上了一条赶超型的可持续工业化发展道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重庆因为多年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严重的浪费与枯竭,所以如何在国际大背景下寻找资源环境和能源安全相协调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型就成为了重庆,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刚性约束。该文在对低碳经济基本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其低碳城市构建的经济基础,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框架,以期为重庆低碳经济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张春敏 《前沿》2014,(17):105-108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矛盾的演变要求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经济学创新的根据是现实经济矛盾而不是抽象的演绎理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应从中国国情出发,但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国情有不同的解读。从劳动者角度看,中国的国情首先就是社会主义,是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制度,公有制是其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应该以"劳动人"而不是以"经济人"作为逻辑起点,这是中国劳动者利益的要求,也是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李新家 《岭南学刊》2007,(2):127-128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广东综观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灼明教授几十年坚持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研究范围广泛,理论认识深刻。退休后还继续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坚持理论探索与创新。2006年10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综观经济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敏  王传远 《中国发展》2012,12(1):7-10
该文从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污染状况分析了“蓝、黄”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走低碳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在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蓝、黄”经济区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措施,即加强政策引导和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加碳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增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在清除“左”的思想负面影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不彻底性显而易见.在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条主义的过程中,由于在方法论问题上存在较多的误解和偏见,导致政治经济学“深不见底、宽不到边”,难以形成深刻和系统的理论.理论只有面向社会实践,特别是面向人们的经济实践,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学的概括,才能提炼出一些本质的要求,再由本质拓展,形成系统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是学者近年关注的重点。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学者们的深入广泛的研究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的和谐共进做出了许多理论贡献。以近10年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的文献为分析基础,从研究文献的数量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和比较分析,我们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总结低碳经济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及不足,并进一步展望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要深入调查,进行案例研究。在研究内容上,要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本、可得利益、适应技术研发、市场调节机制、政策协调机制的研究及政府政策法规等相关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任经辉 《前沿》2004,(8):6-8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社会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江泽民在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一重要论断 ,全面阐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并揭示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辨证本性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华彦玲 《群众》2010,(12):81-81,85
<正>随着生态环境与物资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对于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三农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应响应低  相似文献   

12.
由国际女性经济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Feminist Economics)主办、浙江工商大学承办、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女经济学者培训项目协办的第20届国际女性经济学年会于2010年6月24-26日在浙江工商大学召开。这是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女性经济学协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年会。这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  相似文献   

13.
论江泽民"七一"讲话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琳 《理论月刊》2002,(5):8-10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把对社会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第一次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创新了社会主义目标、任务和动力理论;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与经济文化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的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消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两个极端的错误倾向;科学揭示了“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为推进我国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 ,站在时代的高度 ,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了深刻论述 ,实现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讲话将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科学的高度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讲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作了全面论述和深刻揭示。讲话指出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解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应对之策:能力建设与管理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一次新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革新,它将带来新一轮的全球竞争,只有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才能避免在这场竞争中错失良机.增强经济竞争力。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契机,只有行动起来,实施“绿色新政”,进行政府管理的适应性变革,提高政府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高碳特征向低碳特征转变是中国应对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正确选择。但是,基于中国目前的高碳经济体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轻易过渡到低碳体系,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减排的双赢,实现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的兼顾。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的立场是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参加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承担起与自己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相适应的环境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7.
自由主体的排他性问题是自由的根本问题。历史上,自由主义对此问题并没有能给出彻底的解答。马克思继承自卢梭到黑格尔对自由主义批判的传统,试图彻底解决自由的根本问题。他先对自由主义的原子个人主义进行批判,以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进而使自由从“物化”嬗变为“人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这三个步骤,从终极意义上解决自由主体的排他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展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两岸关系全面改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具体落实、两岸关注焦点和矛盾逐渐厘清的情况下,双方的共同任务是牢牢把握和平发展这一两岸关系的主题,正确处理和平发展阶段的各种矛盾,继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低失业、高通胀与高(低)增长并存,近几年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此现象,出现了低失业、低通胀与高增长并存的局面,即"两低一高"现象.目前,西欧各主要国的通胀率在一直下降,这就要求从美国取经在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只要抓住通胀的主、客观方面进行治理,就可能使本国的通胀在失业率降低、经济增长提高的同时降低.本文试图说明为什么菲利普斯曲线在美国新经济中发生了"新变形",以寻求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其主线是经济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经济总量,使中国从经济弱国成为经济强国。十七届五中全会则是第二次经济变革的历史起点,其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是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实现民富国强,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