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烨鑫 《理论月刊》2020,(10):142-14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林德夫妇在印第安纳州曼西市进行田野调查并撰写系列学术著作,开启了"中镇"研究热潮,也使得中镇成为了解美国社会的窗口。"中镇"当代民间艺术家的艺术生活,其日常生活化特征及其表现维度是:社交的艺术化、休闲的艺术化以及艺术的市场化。民间艺术家将艺术融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艺术生产,并形成彰显阶层特性的生活方式。因为曼西处于美国经济发展的"铁锈带",经济衰退导致艺术日常生活化的主体逐渐局限在社会中上阶层,而底层民众鲜有享受艺术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艺术终结论:一种叙事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实践中,现代艺术同传统、现代性与自身之间,具有一种爱恨交加的关系,这种矛盾的动力性根源使现代艺术形式发生了激进的革新和断裂.它不仅影响了艺术的法则,而且迫使美学理论进行批判与反思,"艺术的终结"和"艺术终结论"必须放在这个语境下加以理解.前者是一种断裂与危机意识,而后者则是以叙事方式建构理论并使之合法化的尝试,是一种"危机一理解"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张慧敏 《求索》2012,(1):186-188
日常生活及其批判作为一个问题源于西方现代性的展开,对一个多世纪以来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然而,从五四作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开始,中经左翼文人的激进批判和建国后政治对日常生活书写的压抑,到新时期以降对日常生活热烈拥抱,由于日常生活自身的复杂性与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殊性使得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对其作出判然有别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需要建构适合自身伦理文化特征的现代性话语,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能够凸显出现代性话语的内生之路。然而,探索我国的现代性发展,往往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话语所遮蔽,似乎被外缘现代性发展模式所主导,难以凸显出伦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推动力。通过考察传统伦理秩序的演变与现代性的生成机理,对我国早期启蒙思想所蕴含的现代性萌芽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充分表明中国具有内生现代性的伦理文化潜质。尽管这种潜质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所压制,但经过曲折的发展道路,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我国建构出以内生现代性为主导的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源头,现代性理念是本体论自身发展演变的产物,现代性的发展及现实化过程包含在本体论自我否定的辩证逻辑内,现代性的悖反性后果即与此相关联.囿于本体论思维定式,现代西方智识解除精神危机的思想方案一再陷入无尽的论争与困惑之中.以实践为逻辑起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传统本体论哲学,堪为现代性重建的启示性理论路向.  相似文献   

6.
女性以日常生活为内容和题材的创作积累下的丰厚资源和传统,这是有别于男性的叙事传统和资源。立足于日常生活视角进行女性文学史的建构,有助于我们突破男性中心观念和题材等级观念的局囿,挖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女作家及其作品,重新认识许多被主流男性批评遮蔽或歪曲了的女作家、作品,有时甚至从根本上扭转主流男性批评的定见,还女作家、作品应有的面貌和地位。因此日常生活,应该是寻觅女性文学传统、建构女性文学史和重构文学史的一个有效参照视角,它对于发掘女性生命价值及其人文内涵以及梳理、总结、建构女性日常生活叙事诗学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理想追求和变革社会的实践精神,但其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过于关注宏大的社会政治革命,而较少涉及有关日常生活改造的论述。基于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革命的第二天"的问题,继承并发挥了异化理论,使其进入到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之中。曾经以统治、束缚为特征的异化机制从传统的政治和经济压迫中逐渐转焕为更为隐蔽的方式,使得技术理性、意识形态、性格心理、大众文化乃至整个生存方式都对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操纵。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现代化运动的产物。在当今世界,现代性是先发展国家发展的新起点,是后发展国家追求的价值目标。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建构既要义无反顾,又要善于发挥后发优势和制度优势,还要善于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性反思的成果中汲取智慧,把现代性建构融入以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为指归的谋划与实践之中,走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9.
现代艺术以其独特的自律性与传统艺术区分,这种自律性作为审美现代性的核心概念,有其强烈的颠覆性和反叛性,这种自律的艺术是作为资产阶级文明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是反对启蒙现代性的。而在后现代阶段,艺术自律面临着被整合的危险,艺术与生活,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界限消失,这种消失是否意味着艺术自身同一性的消失?  相似文献   

10.
管郁静 《人民论坛》2013,(7):172-174
布依族崇尚自然,倡导简朴,日常生活中透露出一种平淡自然的“素朴之美”。布依族生活中的素朴之美,常常是以古朴的常态文化存在于日常生活层面,具体表现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的民族服饰、“宇宙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民居建筑以及“承载文化深层的心理内涵”民俗仪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何明 《思想战线》2011,37(4):7-12
人类学对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参与者增多;同时,"多文化之文化"视角和"多点民族志"方法,与艺术理论和美学特别是从中派生出的"文化研究"形成了更明显的整体性把握人类建构艺术经验的"合流"态势。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必须参与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活世界如何建构艺术与艺术如何表述生活世界,整体性分析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用与非实用、审美因素与非审美因素等之间的关联。从实践出发的关系分析是艺术建构经验研究的关键工具。迈向艺术经验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维度:社会文化的艺术建构经验和艺术的社会文化建构经验。从这两个维度切入,会呈现包括艺术边界、艺术圈子、艺术生产、艺术变迁、艺术交流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文学研究场域中,"日常生活"成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之一。世俗生活的常态化书写透过身体、空间与性别为关键词的文化表征不断被阐释。身体的生产与消费、空间的扩张与消弭、性别的展示与压抑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部分也是透析现代性在中国当代文学、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内具体嬗变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廓清现代性与"后"学之间的关联,辨明现代性的发展特征是建构现代性的中国形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王东  马凌燕  李颖 《前沿》2011,(7):197-200
抽象能成为独立的现代审美范畴,除了现代性社会进程深化的物质性原因之外,还有一种追求进步的先锋理念的支持。后者从革命、精英、自由、创新等意识形态观念上给抽象艺术提供了前进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艺术终结论"在艺术的"现场化"语境以及艺术的"哲学化"存在中深入反思当代艺术与美学现实,它并非强化某种终结的事实,也并非意味着走向研究的终结,它所提供的思想启发与艺术反省对当代美学研究而言正是一种警醒式的开端.在美学视野中,"艺术终结论"意味着"艺术本质"的问题所面临的新的危机,"艺术终结"研究对深化当代美学与艺术文化的现实发展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小娟  高九江 《传承》2010,(3):96-97
过渡性日常生活是我们现在所处阶段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它有着过渡性、二重性、复杂性以及现代性的特点。同时也是社会变革、转型期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研究分析过渡性日常生活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发展和谐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过渡性日常生活是我们现在所处阶段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它有着过渡性、二重性、复杂性以及现代性的特点.同时也是社会变革、转型期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研究分析过渡性日常生活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发展和谐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侯冬梅 《人民论坛》2012,(17):178-179
近年来理论界对齐美尔现代性思想的研究较广泛,涉及文化、宗教、审美等多种领域。但从哲学层面对其思想的审理还未受到关注。文章试图对齐美尔生命哲学思想进行理论概括,揭示其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反观其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而指出生命维度是齐美尔进行现代性批判的哲学维度,现代性批判是齐美尔生命哲学的时代论说。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仅与女性主义批评有着共同的理论旨趣,还能为女性主义批评提供具体的阐释思路,如日常生活的自在价值、日常生活的思维和活动模式、日常生活的抵抗战术和日常生活的提升方式等等,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洞见一些过去可能忽视或者完全没意识到的问题,如文本中的日常生活特点、日常生活的价值等,还开阔和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视界,具有强大的理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借鉴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于女性主义批评实践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早期乡土文学是在启蒙理性的追求、时代的批判与俗世的阐述大背景中展开的。批判性主题的展现、理性价值的求取、乡土文化隐喻是早期乡土文学现代性特征的主要表证。早期乡土文学是乡土作家们带着理性的审视、反省态度进行文学创作的结果,是在民族性视野中"人的发现"启迪基础上的"故乡的发现"。比照30年代以后文学发展的历程,可以说,中国文学"走出中世纪"的标志是早期乡土作家站在民族性认同的话语背景中,在创作乡土文学时对文学现代性的求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这一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对全球化、个体化和过度化而做出的必然反映.理论上的建构路径要把道德评价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要把发展生产力与追求社会的和谐结合起来,要把公共空间的拓展与个人自由的追求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新的理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