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两型社会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立军  周少华 《求索》2010,(4):52-54
构建"两型社会"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如何建设区域"两型社会",需要准确测度和把握"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与效果,以便于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数字化"方式描述和评价"两型社会",能为区域"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执行方向和考核标准,对推进区域"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建发 《求索》2011,(7):84-85
本文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中对政府法律规制臻善的着力点,即:致力于健全"两型社会"建设的法律制度;致力于为"两型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致力于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致力于为"两型社会"建设加大环保绩效保障;致力于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责任保障等。  相似文献   

3.
伍博超  朱方明 《求索》2011,(4):46-47,50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集群,是长株潭城市群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长株潭城市群现阶段"两型"产业集群建设面临问题分析,论琢发展"两型"产业集群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不可或缺性,对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系统性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海斌  周经伦 《求索》2011,(8):53-55
本文提出了建设"两型"河流的概念,探讨了"两型"社会建设对流域管理的基本原则。系统分析了流域发展和流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系统性原因,给出了两型河流的功能分析和建设目标体系构建方法。以湘江流域为例,建立了基于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承载力建设目标体系,提出了湘江流域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全流域综合理念创新、流域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制创新和全方位保障机制创新的路径,找到了"两型"湘江建设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污水资源化、流域管理立法、设立流域管理机构和实行资源保护补偿机制作用五大切入点,对"两型"社会建设和流域管理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海燕 《理论月刊》2010,(4):107-109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新实践,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化。"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其实质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必要条件。武汉城市圈应当审时度势,从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管理、人才等各方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相似文献   

6.
"两型社会"建设将对档案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做好档案工作、推动档案事业发展,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加强调研,及时掌握"两型社会"建设中档案管理需求;明确档案管理主体责任,加强"两型社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工作;增强敏感性、使命感,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的职能作用;树立大资源体系观念,丰富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源;按照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创新档案管理方式;加强联系,推动武汉城市圈的档案协作;开阔视野,探索区域间或城市群间档案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李广义 《前沿》2011,(13):173-176
寻求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双赢"路径,已成为建设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桂西北河池市地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系统非常脆弱,在自然资源开发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伦理—经济—生态"范式遵循了一定的生态伦理原则,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较好方式,有利于该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在湖北经济发展中的主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行》2012,(1):25-25
1、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增强主轴运转动力。湖北长江经济带主轴作用的发挥,需要湖北自己采取应对措施。沿江咸宁以下东段地区属武汉城市圈范围,可以按照武汉城市圈规划和"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快开放开发。  相似文献   

9.
蔡景庆 《前沿》2010,(19):110-114
本文首先从资源环境、人文科技、经济发展模式与调控等方面深入探析了"两型社会"提出的深刻背景,在此基础上,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和马克思"自由国王"对人属性要求的角度,阐述和得出"两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高级阶段必然形态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两型社会"顺利实施的保障。应认真分析、准确把握长株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的现状和特点,通过立法,从制度设计上创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要确立目标、把握重点、夯实基础,积极探索构建长株潭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环境税费制度改革的具体税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江  周训芳 《求索》2010,(5):79-80,33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工作,征收环境税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举措之一。我国现行环境税费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应当在遵循税收法定、税收中性、公平与效益、专款专用、统收统支等征税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合理构建环境税费体系,增加环境独立税种,对原有税种"绿色化"改造,以发挥环境税费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战平 《求索》2010,(12):91-92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目标要求其农业发展方向定位于"两型农业",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的功能进行深化和拓展有利地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本文对其促进机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抓住一条主线,推进两大重点战略,创新三个体系的农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学杰 《湖湘论坛》2011,24(2):14-16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以"四化"促"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思路,全面规划了湖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这是指导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4.
    
2002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由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并启动,几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以"两型两化"为核心,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再次吹响了改革发展的中部号角。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近三年来,以武汉地区为龙头,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一轮"两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认为,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期内,要加快推进武汉综合配套改革,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抓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个中心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中的两个重点;强化武汉科技教育这个最大的优势;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多方面具有武汉特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全力以赴搞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访湖南省衡阳市市委书记颜永盛本刊记者衡阳是湖南"五区一廊"的南大门,是国务院确定的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无疑,人才在这"试验"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记者围绕人才资源开发方面的一些问题,特地采访了该市市委书记...  相似文献   

16.
陈化水 《前沿》2011,(3):37-40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在"两型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中,政治权力和公民权利将通过相互尊重、相互磨合和相互吸收而不断演进,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人类性,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两型社会与节能减排标准化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雯 《求索》2011,(6):89-90,136
标准化建设是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技术支撑和重要手段,因此是当前一项紧迫而及其重要的任务。本文以节能减排标准化和两型社会的内涵为基础,指出了节能减排标准化体系构建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透过我国及湖南省当前节能减排标准化建设的现状,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提出节能减排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苏平 《前沿》2013,(10):110-111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提升到"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高度。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势必要求我们从新的高度来认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三年来,衡阳市郊区区委、区政府紧密围绕经济建设,把开发人才资源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实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区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稳步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他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20.
黄鹏 《桂海论丛》2001,17(6):80-83
人才资源开发是事关广西"十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目前广西人才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如社会对人才吸纳力明显减弱;"人才紧缺"与"人才过剩"矛盾尖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等等.文章就此提出了广西"十五"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渠道和确保开发渠道畅通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