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宋代散文家刘辰翁记体文创作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平凡 《求索》2011,(4):179-181
刘辰翁是宋末重要遗民作家,其散文创作具有较高成就,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都是别具一格的。其散文创作中记体文数量很多,且极具特色,因此以记体文为切入点则颇有研究价值。刘辰翁是个儒者,但因其生活于浓厚的道教氛围中,加上其熟稔佛典,深通佛理,因而其记体文思想复杂,儒释道杂糅。他身处末世,幼年失怙,身世坎坷,性格磊落,体现在文章中就是感慨沉深,感情郁勃不平。在艺术上,刘辰翁散文创作思维跳跃,广泛运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加之造语新奇,运典繁密,造成文风奇崛、文义晦涩之特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文体,设论既与对问不同,亦与赋不类,而应该属于论,理由有三:名为"论",以说理为主要特征,以议论辩驳为主要表达方式。设论文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其一,"设疑"即虚构人物进行发问,结构上为客主问答。其二,"自通",即答疑释惑,自我解嘲。二者必备,方为设论。设论体的结构体制具有双重性,从叙事策略的角度看,有宾有主,有问有答,看似与对问没有什么区别,实则不然,其深层逻辑结构则属于起承转合式,与对问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论体文创作日渐丰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章体式,主要有语录式、对话式、寓论式、专论式、解注式等多种。其中对话式可分为普通式、问答式、问对式和设问式;专论式可分为立论与驳论两种,难体文是战国驳论文中特殊的一种;解注式可分为另文作注和同文自注两种,储说式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体式之一。战国论体文中常以记言部分为主体,善于运用形象的事例或事象进行喻证。这些文章体式日渐成熟,为后世论体文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刘亚斌 《求索》2006,(11):167-169
“风骨”论是“龙学”研究的一个迷团,学界对其的阐释说法不一,难有定论,折射出中国文论话语现代转换的历史问题,在西方文论、前苏文论及比较文学视野中“风骨”得到不同模式的阐释,表现了中国文论话语在现代性追求与民族性彰显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文论被大量译介进国内,主导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研究格局和思维,在其译传的初期,或许激发了批评家的热情,但在今天已经开始阻碍批评家创造力的发挥。本文在对近年学界的热门话题"强制阐释论"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认为当代文学理论的出路在于研究中国的文学现实,并充分尊重当前的跨文化语境,积极吸收国外文论的有益因素,创造包容并蓄开放的理论格局。  相似文献   

6.
魏海平 《求索》2013,(3):162-164
模因是个人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它能将一个人的记忆复制到他人的记忆中去。模因靠复制而生存,当一种思想或信息得以仿制和传播时,其本身就具有了模因性。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阐释文化进化规律的语言文化学理论。当今社会,网络语言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状态,由网络语言演变而来的网络流行体就是一种典型的模因现象。"语言模因"概念类似于生物基因的复制和传播,是人脑通过模仿进行传播的文化基本单位或对象。从网络体的特性可以看出,产生"语言模因"现象的动因是人们追求新颖、从众、寻求认可的社会心理因素。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各种"语言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期间,当时尚性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时,"语言模因"所衍生出的模因网络体将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产生和增长。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语篇模"模因现象,网络体是否能在自然语言发展过程中永葆生命力而得以持续传播,并成为一种稳定的语言表达形式,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语言发展经验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刘文晶 《青年论坛》2013,(6):145-149
“对文”是汉语修辞学及训诂学上常用的概念,却容易与其他概念相混,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文”包括“同义对文”、“反义对文”、“类义对文”三种类型,本文着重对“反义对文”做出研究,并结合《史记》中反义对文的用例对其敞出结构、音节、语义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史记》“反义对文”的特点及作用,以求更好地理解“反义对文”及其在反义词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略论宋代湖北词体创作不振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业龙  李勇 《理论月刊》2004,(1):128-129
词是宋代文学的标志,被称为“南方文学”。但作为南方省份的湖北,在宋代的词体创作中却显得沉寂不振。笔者以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边缘化导致的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比较毛泽东与高尔基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之说,前者属于中国文论传统的意象话语,体现为立足“言-象-意”之辨的“言-不言-言不言”与“情(物)-物(情)-情物”文艺言说方式,及其“正-对-合”三元谱系结构,后者属于西方文论传统的形象话语,体现为立足“言-意”之辨的“言-在”与“主-客”文艺言说方式,及其“正-反”二元体系结构。毛泽东移植高尔基“两结合说”,解构其二元体系结构而纳入中国文论传统的三元谱系结构,体现其潜意识的“西方文论中国化”意愿。  相似文献   

10.
论玉台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玉台体” ,历来颇有歧义。“玉台体”诗并非等同于《玉台新咏》诗 ,具有较鲜明的特点和相对统一的风格。“玉台体”是后来诗人在学习《玉台新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诗体概念 ,多乐府民歌体 ,风格宛致 ,仍属六朝体的范畴。与“齐梁体”、“宫体”等关系密切 ,但不尽相同。在接受史上 ,“玉台体”强势于“齐梁体”、“宫体”等 ,“温李诗”、“香奁体”、“西昆体”、“铁崖体”、“六朝派”等颇吸取“玉台体”养分而始能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11.
黄洁 《求索》2008,(11):182-184
王国维自幼饱受传统国学熏陶,而后,王国维接触“新学”,叔本华的社会批判意识、悲观主义人生观以及生命哲学对王国维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因此,王国维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批判。在表现形式上,王国维以传统“词话”的形式点评前人词作.其作品在内容的深层已与传统词论大异其趣。王国维作品很大程度也影响了传统文论近百年的基本走向,然而,王国维这位亲手断送传统文论的革新者后来成为旧传统最坚定的维护者,并在旧传统“朱颜辞镜花辞树”的无奈中,最终选择了离开。这是王国维留给后人深层次的思考和对中国近代文人的深深的忧虑,或许正是这种忧虑让世人真正领悟了中国转型期的文论理路与时代归宿。  相似文献   

12.
江守义 《求索》2023,(1):82-88
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和20世纪20年代后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有诸多契合之处:它们都通往理想,含有对太平盛世的期望,并将文学和现实联系起来,使文学在产生教化功用的同时超越工具论。传统“文以载道”观中载道和言志的关系导致载道主体的复合性,而这种复合性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者那里也有类似的体现。这些契合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能够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做好代表议案 (包括代表建议 ,下同 )的复文 ,以及复文的审核、签发是议案承办部门的重要职责 ,也是一件艰苦细致的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它要求我们“一府两院”及其部门的有关人员和领导 ,不仅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同时也要有相应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文字功底。  一、议案复文的撰写  撰写议案复文 ,拟稿人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应对承办部门的调研情况和处理事案、政策、数字查实 ,从中获得对办理代表所提议案的通盘了解和全面认识。其次还要认真贯彻上级有关部门对撰写议案复文的原则和要求。1.原则和要求(1)…  相似文献   

14.
付以琼 《求索》2011,(11):209-211
“兴”精微深刻的意蕴贯穿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始终,由“兴”派生出来的多重组合界面如感兴、兴会、兴象更是渗透其中,其所发之情在创作中梯次演绎,运行轨迹十分清晰:由感兴一创作情感的触发到兴会一情感的深层体验,再到兴象一情感的构形。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体验过程,是创作主体由所感受的自然情感到审美情感的转化与升华过程,这一活动链,构成了兴的内在结构之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丁功谊 《求索》2011,(9):200-203
作为杨万里第一部诗集,《江湖集》收录了代表“诚斋体”的著名诗歌、诗论,诗歌体裁也是杨万里最常用的七绝和组诗。诚斋体的形成时间,应在杨万里中年之时。在继承前人和再建诗法的交融互通中,杨万里通过艰辛的探索和大量的创作,形成了适合自身性情和创作特点的诗学风格“诚斋体”。  相似文献   

16.
董馨 《思想战线》2003,29(2):95-97
在对古代文论的诠释中,诠释主体应该具有不同层次的境界:知识境界、道德境界、心灵境界。它们分别构成意义还原的基石、合理诠释的规范、审美交往的保障;且三种境界融合协作对古代文论进行和谐贯通、生生不息的诠释。诠释主体的诠释境界对古代文论的诠释及当代文论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曹操公牍文的人本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操在以牍明志、政文会通的“人本”治牍理念下,对汉末公牍文文体进行个性化改造与创新,形成了自由派风格。彰显在公牍文中的“人本”性反传统和改造传统的精神,成为汉魏之际张扬人本思想的一面旗帜,在中国古代文章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代的谥制与诔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诔文是古代丧葬礼仪上用的应用文,起源于西周的赐谥制度,它的存在依附于制谥的目的。西周形成了官谥官诔的传统,春秋时代对这些传统有所突破:士始有诔,有诔无谥;私谥私诔也悄然兴起。这些因素使得诔文逐渐摆脱制谥的目的而独立存在,内容上增加了寓哀的成分,抒情色彩更加浓重。春秋时代是诔文由应用文向文学作品发展的关键时期,后世如谥议、行状、哀辞等文体皆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扶平凡 《求索》2010,(9):203-205
石介是北宋理学之先驱,"宋初三先生"之一。石介复兴儒学不遗余力,他遇事奋然敢为,一生中做了几件颇具影响之事。时人与后人对石介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本文从论道、论政、论人三个方面分析了石介的古文创作思想。石介的古文创作,以宣传儒家思想,恢复儒家道统为主要目的。其古文创作并非"太学体"佶屈聱牙而不忍卒读。从文学创作艺术风格看,石介的古文创作比较讲究写作艺术,行文堪比苏洵,颇具气势而文从字顺。  相似文献   

20.
宋代的城市繁荣与词体流行的相关性问题,一直是词学界关注的一个课题。宋代的都市繁荣对社会发展及词体流行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词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第二、词的演唱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而更有市场;第三、词的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宋代市民对“欲”的追求。宋代湖北词体沉寂,也主要是因为湖北的城市繁荣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