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与红色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离不开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传承又推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现阶段,应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解决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与发展尚存在的问题.同时,红色文化蕴涵了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对促进党支部标...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各少数民族群众,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为实现人民解放与民族独立,进而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变革所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承载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追求的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展现出巨大的时代价值,这表现在它既具有增进各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的政治价值,又具有强化民族地区红色记忆与精神传承的文化价值,还具有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与助推和谐的社会价值,也具有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经济价值。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应大力弘扬和传承本地红色文化,让其传承价值闪耀伟大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张伟 《天津人大》2011,(11):22-2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竞争力,实现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一,其建设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应从挖掘内涵与时代价值、增强感染力与影响力、推动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着手,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资源整合、教育创新等方面发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王资博 《求索》2013,(7):229-231
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强国战略下文化科技化命题的提出和持续研究,或可为解答"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提供新的契机。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有关论述,把握演进历程及研究态势,对深化文化强国战略下文化科技化、推进"中国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世纪行》2012,(5):14-14
湖北红色文化丰富广袤、内涵深刻,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形势对大力弘扬湖北红色文化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大力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繁荣红色文化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7.
文化生态问题中的文化主体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强势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生态逐渐失衡,某些民族文化生成发展的根基正在丧失。作为民族文化东道主的当地居民,特别是原住民,在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过程中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是民族文化的主体。将文化主体的保护纳入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范畴,从根本上对民族文化主体进行帮助和关怀,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闫伊默  吴帆 《人民论坛》2023,(1):107-109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的价值诉求。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作为一种媒介,与红色文化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互为同构、互动互促。“可沟通城市”理念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多元融合、时空平衡、虚实互嵌和内外贯通等路径,可以有效实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地域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的传播介质,是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助推器。在新时代,我们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推进地域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深化红色文化的价值挖掘和创新利用,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是体现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系。从新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来看,红色文化建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因此,红色文化体系建设,一方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诉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对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指引性。  相似文献   

11.
王佳翠 《传承》2013,(6):26-27
在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让遵义红色文化永葆生机。通过从新媒体视角研究如何实现遵义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红色文化传播中运用新媒体,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同时利用新媒体将将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使红色文化网络化、常态化、阵地化、持续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繁荣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中国公安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有机组成部分的公安大学,要充分认识文化传承创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推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推进公安高等院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意义,科学把握文化传承创新的方法要求,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战略的实施,发挥文化育警功能,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当代表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先进文化是执政党的历史责任,具有这种文化自觉,才能引领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切实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人民享有社会主义文化的权利,激发人民积极参与文化发展的创造力,共同建设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要坚持在开放中改革,在发展中建设的导向,处理好党的文化领导、政府依法管理文化和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关系,以开放改革促进文化的繁荣,以文化的大发展提升民族的文化力。  相似文献   

14.
吕青  ;宋亚萍 《求索》2014,(11):175-179
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以及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在文化中的集中表现,其生成发展过程可以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民族文化传统与习俗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当代人弘扬、传承文化传统的优良资源。基于文化生态的研究视角来探析陕北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陕北说书的文化特色与价值,可以揭示其文化上的"习俗意义"和"内在价值",明晰其当代生存价值,有效促进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佳翠 《传承》2013,(4):26-27
在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让遵义红色文化永葆生机。通过从新媒体视角研究如何实现遵义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红色文化传播中运用新媒体,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同时利用新媒体将将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使红色文化网络化、常态化、阵地化、持续化。  相似文献   

16.
李佶欣 《长白学刊》2013,(4):159-159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大文化改革力度,构建科学的文化制度体系,促进和完善文化管理与生产经营机制,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发展环境,增强文化软实力。这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张磊 《群众》2020,(4):46-47
为深化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与传承工作,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环境,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活态性、整体性保护的新路子,2011年原江苏省文化厅下发《关于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打造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生态化保护工程的意见。此后,省厅与各地密切协作,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从凝聚共识、制定规划、出台措施、建章立制等方面入手,先后建成10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极大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传承与发展。2019年3月,《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颁布,为我们系统梳理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验做法、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重意义,除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外,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意义也同样深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文化在发展中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同时中国人对中国自然山水的热爱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爱国主义产生的重要来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有利于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促进文化自信的提升,同时也为爱国主义精神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作为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融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红色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国外优秀法治文化为一体,既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法治特质,又切实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精髓要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清晰阐明了其基本含义、代表性内容和时代价值,也结合时代需要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红色法治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赓续和传承,法治原则、策略、举措、方法等都存在鲜明的红色印迹。对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法治基本方略、法治基本原则、法治基本方针。对于国外优秀法治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予以充分借鉴,从国外优秀法律名言、法律制度以及法治发展模式中汲取养分,将之转化为中国法治元素。对内外多种类型的法文化资源的聚合、融贯与创新,践行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双重旨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胡艳丽  曾梦宇 《前沿》2010,(23):151-153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分布集中的民族之一,其以原生态"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建立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普查机制、展示机制、传承机制、研究机制、发展机制等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转,将为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