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张霞 《求索》2013,(4):156-158
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是不隶属于任何政治权力机构或商业组织,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主靠稿费为生的作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不仅彰显了现代作家的知识分子立场,促进了文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风格和雅俗并存,甚至直接影响着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建构。首先,从主体精神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批判立场,成为社会责任和良心的担当者;其次,就文学本体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大量出现,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再次,就文学发展层面而言,分属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的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促进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两种文学类型的发展,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雅俗共存的历史格局。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存在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在当今社会文化语境下,研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对于把握当今文学现状与作家生存状况、理解当前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生产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等具有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改革开放的视角看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趋向陈焕新当文学艺术带着世纪的风尘即将走完自己的历史行程,跨入一个新的世纪的时候,进行冷静的审视与思考,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无疑是当代人面临的课题。本世纪初,在"五四"后期出现了一批乡土作家,他们在回顾自己所经历...  相似文献   

3.
陈思和先生认为,"新世纪文学"显现出一种作家主体精神力量丧失、不再被理想和激情所支配的"中年危机".笔者在认同其思考具有重要价值的同时,认为新世纪中国文学陷入的不是"中年危机",而是新世纪青年作家的"成长危机".比照五四作家和新世纪作家,就会发现新世纪青年作家陷入了文化断裂困境、代际冲突和现实维度缺失的多重"成长危机"中.  相似文献   

4.
吴妍妍 《求索》2011,(1):212-214
批判与迎合是新时期以来"城裔城籍"作家城市书写的普遍心态,这在王朔、邱华栋、朱文等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批判与迎合的矛盾体现出作家"身为作家"与"身为市民"两种身份间的矛盾。身为作家,批判城市既定文化;身为市民,又不愿意放弃身处之城,批判与依恋的矛盾使他们与城市的关系含混暧昧。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词学接受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次 《前沿》2009,(12):181-185
新世纪以来,我国古典词学接受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即:对词人接受的研究,对词作、词集接受的研究。对词体、词统与诃学群体接受的研究,对词人词作对前代作家与非词体作品接受的研究,对词作为文学之体接受的研究。新世纪以来古典词学接受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从一个侧面标示出我国古典词学研究的范围正在日益拓展。研究的对象正在日益丰富,研究的论题正在日益细化。  相似文献   

6.
王委艳 《前沿》2013,(7):160-163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意义是以言行事,研究语言的施为性和交流性。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本质特性即表现为这种施为性和由这种施为性带来的具有历史内涵的交流性。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施为性本质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作家的技巧性选择、文本语言、主题意象、接受效果等。从言语行为理论三个结构性层次:"以言表意""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来分析民族作家作品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晏杰雄 《求索》2011,(3):191-193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作家的"距离"意识普遍增强,对小说距离的控制显得更加灵活和合理,尤以距离的两极化现象最为典型和普遍。在宣讲人性和诗意时一般采用零距离,作者、叙述者、主人公三者的价值取向或思想规范等取一致态度;在批驳荒谬和虚妄时则采用大幅度距离,作者和叙述者(主人公)取对立态度。这是文体走向成熟的表现,反映了长篇小说艺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李先灵 《理论月刊》2010,(10):37-39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把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内容融入其"以人为本"的核心,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印记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展的新境界。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我国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全体人民提供"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广阔空间和精彩舞台,是新世纪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具有扩大视野,从祖国接受现代文明成分的意义。赖和兄弟从其厦门经验中认知医治国人精神病症的重要性;谢春木对于“现代化”兼具“接受”和“反思”两端,发现中国大陆作为半殖民地,与台湾一样存在着殖民性与现代性的纠葛与悖论。大陆经验使台湾作家更多从五四新文学中吸取营养,促进了台湾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如周定山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大主题和鲁迅风格有相当的契合;王白渊在“艺术”和“革命”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这是诸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共同“宿命”。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如今,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行将过去,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路上,经历着怎样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11.
2014年的上半年,全球出版界都在为《每日电讯报》所称的一本"你不可错过的中国小说"而着迷。中国作家麦家的《解密》英文版在英、美等35个英语国家上市,一举打破中国作家在海外销售的记录,在美国亚马逊文学书周排行的最好成绩为17名。麦家以手支额、目光直视读者的照片频频出现在英语媒体的书评板块,低调神秘的他也被称为"中国的丹·布朗"。  相似文献   

12.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3.
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中国文学经历了从形式语言到文化语言的实验过程.在形式语言阶段,作家作品强调文学语言的形式意味,突现文学语言在文学叙述中的功能和作用.但从1990年代开始,当代中国文学开始尝试文化语言的写作实践.作家作品的一个基本的努力方向,就是将汉语写作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状态联系起来,创作出更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新世纪"以来,"方言写作"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在本土文化经验方面,又作了更为自觉的理论提炼和创作尝试,其基本特点是注重中国文化生命特色,本土经验不再是落后、愚昧的表现,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展示其困境与开掘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
盛丽 《求索》2011,(4):66-68
在消费社会物的包围中,作为个体的人已完全沦为编码役使下功能性的存在和附属,传统文化原真、膜拜的和自律性遭到前所未有的颠覆。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对当代丰产社会语境下商品符码及其幻象始终持反对态度,并在个人身份认同异化与人文艺术异化两个维度对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规训话语机制进行了深刻反思、揭露和批判。然而,作家并未停留在对消费社会的抨击层面,而是从哲学视阈提出了人文社会的净化理想。本文根据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从整体上探讨索尔.贝娄人文生态价值体系中主体性、个体性诉求对消费社会过度记号生产与仿真的深层救赎意蕴。  相似文献   

15.
赵勇 《同舟共进》2012,(3):77-78
让中国文学走出去,近年来似已成某种共识。中央政府很着急,2011年召开的"作代会"与"文代会"就有相关表述;文学圈内的人也很焦虑,有代表甚至建议:是否可以考虑选拔一些语言功底好的青少年,到世界各大语种地区去学习、生活,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翻译家、作家。  相似文献   

16.
李秋菊 《求索》2010,(12):212-214
尽管拥有"新媒体文学"、"新世纪文学"的新型态,但网络文学彰显着俗文学的基本品格。特殊的生长平台、媒介和主体,造就了网络文学锐利的精神特质,当它行进在"文学的野路子"上与后现代语境中文学非文学的种种因素邂逅时,其锐利品质作为最基本的内在动因促成一些文学观念发生蜕变,为中国文学催生出新型意义生产机制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活跃于新世纪的广西多民族作家,生活在一个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接受的文学教育趋于多元。对于这一点,汉族作家东西在一篇谈及他的壮族作家朋友的文章中就专门指出:“他们读过《诗经》、《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读过鲁迅、卡夫卡、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的小说,看过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吃过麦当劳。”  相似文献   

18.
张霞 《求索》2010,(4):159-161
当代作家主要分为体制内作家和"自由撰稿人"作家两类。体制内作家虽然能够获得预期收益,但相对缺乏创作自由度。"自由撰稿人"有的从事纯粹性商业化写作,倾力于消费文化产品的批量生产;有的在对作家体制内身份挑衅或反叛中,努力摆脱商业化的钳制,追求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然而,当代作家虽然跳出了政治化写作的窠臼,但在文化消费市场面前,他们又面临着金钱与价值的困境选择。于是,坚守文化启蒙立场,并参与到文化产业的链条之中,借助市场获得更多读者,以促进文学多元、健康发展便成了当代作家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9.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以后集中体现为"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集中体现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世纪新阶段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0.
黄大军  伊彩霞 《前沿》2011,(8):162-165
20世纪20~70年代的中国文学是文艺政治化的发展主潮,"激进"的政治功利倾向与无限的民族认同,无情地湮没了中国作家想象西方传教士的审美自由,这导致该时期作家对西方传教士的刻板化与非人化图解,以及文本反殖民主义话语的"过剩"生产。新时期以来的西方传教士书写则在一个自由多元的开放语境中,逐渐清除了独断论、工具论的文化逻辑,使西方传教士书写呈现出一种摧枯拉朽、别立新宗的破茧之美。尽管如此,新时期以来的西方传教士重绘仍留下了诸多有待超越的创作盲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