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桂芳 《青年论坛》2014,(4):139-14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审美文化研究一直存在两种突出的倾向:一种是关注当下生活,对文化现实进行批判,却疏于理论建构与历史传承;另一种是严格从审美视角出发,探讨具有审美性质的文化层面,却超然于人们的现实境遇。有鉴于此,周来祥的审美文化研究显出特别的意义:他的审美文化研究既讲求理论的自洽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在对传统审美文化的梳理与当代文化的描述中亦能显示出内在的关联。这种寻求传统与当下、理论与现实对接的努力,为充满断裂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相似文献   

2.
古风 《思想战线》2001,27(6):63-66
意境与当代审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近代学者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努力,完成了意境由近代向现代的转换,进而成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当代美学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意境在当代审美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对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传统美学资源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作为形而中的审美文化史,我们的研究方法既不是单纯的逻辑演绎,也不是单纯的经验归纳,而是一种经验描述的方法。我们的审美文化史是要借助审美思想史和审美器物史的已有成果,在其预留的箱体空间之间进行运作。反过来,正是通过我们这种形而中的努力,才能把以往的思想史和器物史联系起来,以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美学史。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审美不仅限于文学艺术和哲学之中,同时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多学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的向往、追求,是人类的本能与天性。审美是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认定美与不美的主观意识的鉴赏。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美感是人人具有的。但是,审美能力的高低,审美趣味的雅俗却是因人而异的。审美会带来心理上的平衡、愉悦,而变异的审美却会产生犯罪心理的胚胎。 犯罪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社会各阶层的人,犯罪心理是指犯罪人准备和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犯罪心理产生的诱因是复杂…  相似文献   

6.
于艳玲 《理论月刊》2004,(9):128-129
审美心理是一个民族综合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整个民族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对审美心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拟就影响我国新时期文学最早、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的意识流文学对我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加以阐述,旨在对意识流这一文学流派的社会功能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孔建平  岳峰 《求索》2010,(12):202-205
上世纪末出现的"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一词源于"Aesthetics"的日文意译"美学",但后者本身就歧义丛生。鲍姆嘉通用希腊文"Aesthetics"来命名一门学科,本意是论证对感性的研究有价值,但他用"美"来为感性价值正名,引起诸多混淆;维科在《新科学》中没有使用类似的词汇,却为文学所表达的先于反思的感性价值做了有力辩护,对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深远,也与中国诗学相契合。当下流行的"审美文化"实际上多指"时尚文化"或"艳文化",其内涵与"美学"的核心价值缺乏学理关联。  相似文献   

8.
世纪206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愈演愈烈,在西方国家掀起了日益高涨的环境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人们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环境的审美价值凸显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环境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对传统美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的扩展,它使美学研究的视野远远超出了艺术,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做出回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屈云东  曾钊新 《求索》2008,(5):189-190
环境艺术作为一门创造人类生存环境的综合性的艺术和科学,对它的审美,应建立在传统的形式美法则之上,并结合人类自身的各种需求,追求环境与人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和发展。所以本文试图从人的生存观、关感心理、适度原则、内在旋律性等四个方面探讨环境艺术的形式美感表现,以及这种表现是如何同人类审美的自我实现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当前大学审美文化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问题,从文化学、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大学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作为精英文化的大学审美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异,并就借鉴大众文化、提升大学审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丁玲辉 《人权》2011,(2):54-60
作为藏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传统体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特质特征、内在发展规律、独具魅力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是多元文化的重要体现。史前到吐蕃至清朝时期,体育传承着西藏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化就是对外来文化思想体系的整体改造和创新,使之在文化思维方式上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实现对接,在思想内容上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现象的当代呈现形式,其基本理路是在切实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质逻辑的前提下,结合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一定时代条件下的国情和世情来改造之,使之适应中国大地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西美学范畴与当代审美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创造美的活动是与人们审美消费的需要息息相关的。从以美学基本范畴为表征的审美消费的走向看 ,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度的不断增强 ,“和谐”将逐步成为人们审美的主流 ,“自由”也将作为新的美学范畴而登上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4.
刘彦武 《岭南学刊》2007,(3):118-120
从发展学角度研究文化,对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建构文化发展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选择,是对发展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剖析《肉蒲团》性描写的正面价值及负面价值:一方面破坏了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人格定势,另一方面却以极端的形式——纵欲表现出来,同时揭露出作者复杂的文化心态:既渴望性快乐,又竭力掩藏性饥渴,既自娱又媚俗。  相似文献   

16.
2005年5月,管彦波同志的《《文化与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研究》(以下简称《文化与艺术》)终于公开出版了,作为交流也作为祝贺,现把这本新著介绍给读者。坦率地说,以中国少数民族头饰为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在选题上并不能给人们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冲击,更不可能填补什么“空白”,开拓什么“处女地”,亦即这是非常大众化的选题。面对这样的选题,在强调选好题、破好题是作文成功关键的一步的当下,这无疑是吃力不讨好的一个举措。然而,众所周知的事实告诉我们,学术研究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如果每一项研究都要寻求去填补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都是很复杂的问题,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这两个概念的明确提出始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前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可以相互补充,并行不悖。我们不仅要研究西方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还要深入研究中国自古以来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  相似文献   

18.
罗筠筠 《人民论坛》2022,(22):126-128
中国古代史上关于人的外貌审美的历史变化,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全民的审美共识,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人的外貌之美相当重视,形成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特点,基本是先秦时期的结实健康,两汉时的细腻柔弱,魏晋六朝时的自然飘逸,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以后纤瘦妩媚,但都很看重内外兼修。对于外貌审美,我们的探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上,而应该明白,在外貌审美上存在天然与修饰、外在与内在、瞬间与永恒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向丽 《思想战线》2021,47(6):151
“审美资本”和“审美资本主义”是当代美学研究的前沿议题,该问题阈源于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空间隐喻的再讨论,亦即,审美和艺术不只属于上层建筑,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在当代社会发挥出基础性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审美/艺术与经济如何基于人的情感结构而建构新型关系的纵深探讨。藉此,审美资本主义批判既是对于审美资本在当代社会转型和变迁中所发挥作用和意义的显现,同时也是基于审美资本的特殊性,对审美的资本化及其可能的旧病复发提出的批评与重构。  相似文献   

20.
林清华 《求索》2012,(5):105-107
中国传统戏剧诞生于中国深厚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中国叙事形式的更新与叙事美学的变迁,都必然受到民族审美的强烈规训。这种规训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对新进的叙事模式产生巨大的制衡与指导。本文着力探讨民族审美规训与传统叙事美学的变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与博弈,试图由此窥见中国艺术样式的成形过程中所隐藏的深层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