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宫哲兵  周冶陶 《理论月刊》2000,(6):16-17,,30,
在中国古代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中,民本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直到今天,民本思想对于中国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探讨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家对西周天命论的批判,这是中国无神论与有神论斗争的发端。温故而知新,回顾历史,对当前开展的与法轮功邪教的斗争,是有借鉴意义的。一、西周时期的天命论中国古代宗教始于商代。商代宗教的核心是对“帝”的崇拜。商代奴隶主贵族把帝看作是天上与人间、自然与社会的最高主宰。不仅天体运行、刮风下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现象是帝的意志体现,社会的兴衰、战争的胜败、国君的权利也都…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德政、德教、德法并举为主要内容,它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等伦理精神,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继承和发扬传统德治思想的优秀成果,挖掘传统德治思想的当代价值,对我国实施“以德治国”方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西周时期“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商朝的暴虐,是殷商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西周统治者从殷商灭亡的教训和西周崛起的经验中意识到,殷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无德”,没有得到民心;而西周之所以崛起,是因为他们“敬德”,得到了民心。因此,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思想。这一思想突出地体现在周公旦的思想中。周公旦认为,“天”、“帝”是存在的,而且“天命靡常”,天命是以德为转移的,所以他指出,纣王“诞淫厥沃,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意思是说,纣王淫法失德,上帝不再保佑他,所以降下…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当前,在打造平安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迎来了一些机遇和便利,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德政、仁政、王道、为政以德、以礼、以教等德治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治思想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全民性;既具有特殊意义,又具有一般意义。只有大胆地吸取儒家德政、仁政、王道、为政以德、以礼、以教等德治思想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推进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人德治思想的发展史上,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德治思想是一个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正确认识不同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治党、育人等方面体现出的德治理念,准确把握其德治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升华过程,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孟子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求索》2007,(8):151-152
本文从政治哲学角度考察孟子德治思想的产生渊源、理论基础、主体构架与基本精神,并开掘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德治思想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加强道德建设等内容。它促进了新中国利益、资源和价值的整合,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两汉的长治久安在一定程度上是践行德治精神的结果。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君臣在将天下理解为产业的同时,又确立了与天下人同利的伦理原则,并将顺应天下民心视作解决统治危机的方案。经由文帝的治理实践,汉代的德治精神得以建立。西汉初期的"天下"之义是朴素的社会共识。西汉中后期,儒家学说所缘饰的"天下"之义重释了制度,强调制度设计须体现天下人的意愿。东汉朝野达成有关"天下"之义的共识,转向道义笃行。由此,天下意识从自发的集体意识发展为蕴含着社会动员能力的道德意识。传统中国的德治精神及其实践正是以这种天下意识为观念基础的。  相似文献   

10.
甘安顺 《桂海论丛》2005,21(4):31-33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性善论为伦理基础,以“内圣外王”为治国模式,以民本思想为德治方略的核心,以道德教化为施行手段。作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治国理论,传统德治思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引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和历史局限性。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梅德高 《理论月刊》2003,(11):F002-F002
孟子生当乱世,其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他清醒地认识到,德治并不简单意味着道德教化,而是首先要施行仁政,以德惠民。孟子认为,以德惠民并不是君主的恩赐行为,而是关系到其统治存亡的治国措施。就君民关系而言,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政治成败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施行仁政必然得到民心,“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社会和谐而言,民众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财产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众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本无法接受治理和教化,“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实施以德惠民的具体措施,一是制民之产,使民众有维持生活的能力,“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二是使民以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三是省刑薄税,“省刑罚,薄税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四是善养孤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相进,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重要思想。重新回顾古老的"德治",汲取其精华,借鉴其教训,扬弃其讹误,分析其价值,不仅是汲取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合理养分的重要路径,而且对今天"经世济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墨子是古代神话的保存者之一。《墨子》文本中的神话价值已经得到研究者的认可。从结构主义视角来看,《墨子》文本中的神话具有相似的结构,其结构与墨子的宗教思想存在共同性。对《墨子》文本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神话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四个结构单位。墨子的天命思想同样具有这样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时贤把曾国藩列为中国近代的重要哲学家[1] ,判定他为哲学家虽有轻率之嫌,但曾氏思想中所蕴含的辩证观却是鲜活而丰富的,其“德治”思想亦折射出辩证的光芒!  一、曾国藩“德治”思想中的全面观曾国藩继承了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精华,而且根据时势需要,把“德治”方略拓展到军事、外交等领域,使“德治”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从而具有更广泛、更全面的意义。1.主张把国际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忠信笃敬的基础上。在清廷看来,中国是天朝上国,与其他各国不是平等的主体。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执政当局在皇帝能不能及如何会见外国使…  相似文献   

15.
梁文宏  罗文宁 《传承》2012,(11):58-59,85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保障民众生存的政治诉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道德自由,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善恶之辩”论人性,“以艺养德”铸人格,强调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探寻理想人格形态,坚持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体现了中国“轴心时代”文明的高度,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吸收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对加强和改进人文关怀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西德治思想源远流长。现代国家成长起来之前,中西方执政工具合理性类型是德治。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思想与中西传统德治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孔子的人文思想历来褒贬不一,褒者认为它提供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基础,贬者认为它是王权主义者的治民工具.尽管对于孔子人文思想的学理界定莫衷一是,但孔子人文思想所表现的特质是客观而具体的,它涵盖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对人的社会性的强调、对人的创造性的重视、对人的实践性的突出等多方面内容.挖掘孔子人文思想的特质,不仅有利于从学理意义上对其作以质性探究,而且有利于从现实意义上进一步彰显和弘扬孔子的人文思想,进而实现对孔子人文思想的跨时代借鉴.  相似文献   

18.
自然和人文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两个维度。当前我国学界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学者们仅从自然维度考察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根基、内容、当代价值以及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忽视了马克思的人文生态思想。马克思的人文生态思想与自然生态思想的形成是同一过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统一、资本本性是人文生态恶化的根源、以人为本和人的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人文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入考察马克思的人文生态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任海涛 《前沿》2009,(8):58-64
《吕氏春秋》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但是迄今为止,对吕著法律思想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没有展开,研究吕著所构建的新的“德治”法律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吕著的“德治”思想对儒家“德治”进行了扬弃并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内容,形成新的德治理论,该理论由四个要素组成。在春秋战国末期鼓吹经过改造的“德治”理论符合历史潮流,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新的“德治”体系包括物质基础、实施主体、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实力保障和统一天下的舆论准备七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0.
黎池 《湖湘论坛》2002,15(5):32-33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是在奴隶社会形成的,经过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实践和完善,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鲜明的个性。一、寓权威于神秘之中,“天人合一”是其外包装封建统治阶级推出德治思想,目的是为了用这种思想来统治人心,以巩固政权和地位。要达到这个目的,单纯靠“教化”、“身正”是不够的,还得树立一种绝对权威。这种绝对权威从何而来,在封建统治阶级自身影响力无法达到的情况下,他们便想到用一种神秘的东西,一种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难以说清楚的东西,来蒙蔽人民,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层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