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年代中国早期的工人运动中,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李立三、刘少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两人在工人运动中曾进行过三次成功的合作,可谓珠连璧合,交相辉映.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专任工人总代表.他们一隐一现.配合默契.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县人.1899年出生,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1921年12月中旬他回到上海,被党中央派回湖南从事工人运动,继而又被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负责人毛泽东派往江西安源开展工作,从此李立三开始了他一生的职业革命生涯.  相似文献   

2.
1921年秋天,毛泽东来到安源煤矿考察,向工人宣传革命真理、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年冬,毛泽东和李立三应安源工人的请求又到安源考察,开办夜校,建立革命团体“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在安源工人中培养了8名积极分子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了团支部。1922年1月,李立三、蒋先云受派到安源创办工人补习学校。2月,李立三吸收6名工人运动骨干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产业工人队伍中,  相似文献   

3.
1922年夏初,刘少奇同志离开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回到上海,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一段时间后,被派到湖南领导粤汉铁路工人的罢工和长沙泥木工人斗争.9月,他又受中共湘区委员会和毛泽东派遣,奔赴江西安源煤矿,协同李立三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罢工.1 1922年9月,刘少奇来到罢工前夕的江西安源煤矿.善于调查研究的少奇同志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去,他认真听取了李立三的介绍,又来到工人之中,了解安源的斗争形势和工人的发动情况.在较为翔实地掌握情况后,他建议立即召开安源党支部紧急会议,让党内同志共同研究罢工之大举.  相似文献   

4.
正在战争年代,流血牺牲的事时常发生。生者为死者开追悼会,寄托哀思,激励斗志,已然成为惯例。然而,有四位革命者活着的时候,就被开了追悼会。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李立三,1899年出生,湖南醴陵人。工人运动领袖,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1922年到1927年间,他被"牺牲"三次,也被开了三次追悼会。第一次,在法国举行追悼会。1922年春,李立三受党组织委派,去江西萍乡安源煤矿  相似文献   

5.
<正>幸元林,湖南醴陵人,1914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安源煤矿一个贫苦工人家庭,祖父、父亲都是安源煤矿工人。12岁那年,幸元林在安源工会组织帮助下,进入安源煤矿修理厂当了一名徒工。1930年4月,幸元林在安源煤矿参加工农红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他从一名红军战士逐步成长为一名团级干部,先后担任团长、团政治委员,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0,(5):73-74
1921年12月中旬,毛泽东将安源确定为湖南党组织重要的工作地区,先后派李立三、蒋先云、刘少奇等到安源开展革命工作。12月下旬,安源共青团组织成立,1922年1月,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创办,  相似文献   

7.
李立三(1899—1967),湖南醴陵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同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任中共安源支部书记、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长。1924年任中共上海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1925年任上海总工  相似文献   

8.
党史水最     
《湘潮》1989,(12)
Δ我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党支部是安源煤矿党支部(属中共湖南支部和以后的中共湘区委员会领导)。该支部成立于1922年2月,李立三任书记。Δ我国铁路最早成立的统一工会组织是粤汉铁路总工会。1922年11月1日,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召开了株萍、长沙、岳州和徐  相似文献   

9.
中共安源支部是我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1921年12月,刚从法国留学回国后加入共产党的李立三遵照中共湖南党组织的指示,来安源开展工人运动。临行前,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对他说:“首先应当利用一切合法的可能,争取公开活动,以便和工人群众接近,发现他们当中的优秀  相似文献   

10.
晏福生,1904年2月28日出生在湖南醴陵县(今株洲县)鸿仙乡姚家大屋。晏家祖祖辈辈习武,晏福生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拳师。12岁时,晏福生为家境所迫,靠打短工挣一点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15岁那年,晏福生的父亲离开了人世,他一肩扛起家中生活的重担,到人家做长工。掩护蒋先云脱险1922年春,晏福生随姐夫到安源煤矿谋生。就在这时,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先后来到安源领导工人运动。晏福生深  相似文献   

11.
工运领袖李立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李立三,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立三路线”。然而,李立三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干部。他领导了一系列震动中外的革命运动,也踏踏实实地作过许多实际工作,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的工人运动,更是他人生长河中彪炳史册的辉煌篇章。  一、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也是他革命生涯成功的起点  1921年12月,党中央派李立三回湖南从事工人运动。他没有等留法同学将行李寄回来,就满怀革命激情踏上了征途。一到长沙,他就去找中共湘…  相似文献   

12.
张书志 《湘潮》2006,(12):52-52
毛泽东对火宫殿的风味小吃情有独钟。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常与同学到那里去吃风味小吃。1922年春,毛泽东邀李立三就组织安源煤矿工人罢工一事,进行商议,他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来到火宫殿。毛泽东要了一份姊妹团子和一份臭豆腐,招待李立三,并给他介绍臭豆腐的来历。  相似文献   

13.
李立三故居     
李立三故居坐落在醴陵市城区东南2公里的渌江乡福建围村,始建于19世纪80年代,占地面积2355平方米,有房屋32间,为土木结构的单层庭院式民居。原为他人产业,1891年由李立三的祖父所购置。故居又称“竽园”,开一“八”字槽门,门额上题“芋园”二字,两边是门联“春华秋实,日升月恒”。李立三的父亲和伯父均为前清秀才,都在故居内办过私塾。1899年11月18日,李立三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919年,李立三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参加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南昌起义等许多震惊中外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4.
1922年9月14日,由毛泽东策划,李立三、刘少奇组织和指挥的震动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了。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从1921年秋天开始逐渐兴起,在中国工人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必然选择 安源工人运动辉煌的历史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为什么安源路矿会被毛泽东选择作为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从对安源工运的历史考察中,我们得到如下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李立三庐山忆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伟 《党史文苑》2010,(1):14-18
在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8幅浮雕中,就有一幅浮雕——南昌起义,与李立三有密切关系。李立三不仅是安源大罢工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南昌起义就是李立三与瞿秋白、张太雷等人在庐山具体策划布署的。从1927年7月初上庐山到1965年8月四上庐山,李立三和庐山结下了极深的情缘。  相似文献   

16.
正毛泽民是毛泽东的大弟弟,被誉为我党历史上最早的"红色管家"。他从事金融工作的起步就是在安源路矿的工人消费合作社。奉胞兄之命,奔赴安源在我党的工人运动史上,由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有着重要地位。当时,为了更好地组织工人,1922年5月1日,在李立三领导下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7月,又在俱乐部之下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附设在当时的工人补习学校内,李立三任经理。合作社的100元本金由俱乐部和合作社最初的30余名社员集资,主要经营布匹和少量生活用品。其实,那时候的合作社就是个杂货铺。  相似文献   

17.
1922年,李立三正在安源领导罢工,这时有一个消息传到法国,说工运失败,李立三愤而谋刺赵恒惕,未成被捕,被腰斩了。由于这个传说很符合青年李立三坦率直爽、敢想敢干的性格,旅法勤工俭学的同学悲痛地接受了这个说法,于是由周恩来、赵世炎、  相似文献   

18.
唐春元 《学习导报》2013,(11):39-40
中共“一大”后,各地相继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分部,毛泽东任湖南分部主任。他按照中央部署,把工作重点放在了领导工人运动方面,先后几次到湖南与江西交界的小镇安源考察。从当时情况来看,安源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小镇,但那里却有一个大型煤矿,是中国产业工人集聚的地方。毛泽东第一次到安源,是在1921年12月。  相似文献   

19.
安源是工人运动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产业工人支部就诞生在这里。位于湘赣两省边界的安源煤矿, 开办于1898年,是当时中国江南最大的煤矿,它与株萍铁路相联,合称安源路矿。17000多路矿工人,受着中外资本家和封建包工的层层盘剥和压迫, 生话十分困苦。安源工人曾举行过7 次较大的自发斗争,都先后遭到失败。中共湘区工作委员会和劳动组合  相似文献   

20.
安源地处江西省西部,是萍乡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盛产煤,有"江南煤都"之称.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革命圣地之一,曾被誉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大本营"、"中国的莫斯科",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就发生在这里.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陈潭秋、蔡和森等革命家曾在这里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下了一处处弥足珍贵的红色遗迹,留下了一个个极富传奇色彩的革命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