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一个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会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正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端,把实现更好的公平和更高的效率作为其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对公平与效率的追求,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总体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也有矛盾的方面。因为公平主要表现在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两个方面,从机会的平等看,公平必然会促进效率的提高,从结果的…  相似文献   

2.
行政学中如何评价公平与效率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实现二者在现代政府管理中的完美结合 ,提升政府竞争力 ,为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蔡钰 《学理论》2013,(3):13-14
公平与效率是西方行政学说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效率导向下的传统公共行政学讲求政治与行政二分,研究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管理效果;而公平导向下的新公共行政学讲求社会公平,研究如何发展公共政策以促进公共利益。但正是在这两种取向间的摆动,促进了西方行政学说的发展。从西方行政学说不同发展时段的理论成果、学说特点及价值取向等方面来论述西方行政学说发展的钟摆规律。  相似文献   

4.
正视收入差距过大的弊端 建立有效的社会公平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 ,二者相辅相成 ,政府对二者的取舍往往决定着政策的走向。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对效率优先原则的空前认同 ,我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份悬殊的新的不公平 ,阻碍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当前必须正视收入差距过大的弊端 ,调整政策取向 ,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公平机制 ,在讲公平的基础上求效率 ,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效率VS公平:我国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民 《学理论》2009,(2):76-77
效率和公平是教育决策和教育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的两个基本目标,但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并没有很好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公平唯一或效率至上的价值取向使两者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都不同程度地受阻。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从影响二者的诸多因素出发,实现二者的统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在正确理解社会公平及我国公平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才能深刻认识地方政府在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地方政府在追求社会公平结果与理想之间存在的差距,并进一步提出地方政府在追求社会公平管理目标中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西方经济学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经济学对公平与效率有不同看法:第一类认为公平规则或机会平等能赋予最大的公平,“均等分配”会损失效率,导致更大的不平等;第二类认为效率本身不意味公平,市场缺陷要求政府按公平原则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第三类则提出,可以在不同的时期有所侧重,以动态地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效率与公平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作为人自身存在的手段去推动与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从人的发展视域中对效率与公平进行审视,能使我们重新去思考效率与公平二者的关系,也可以给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效率与公平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公平     
陈仕伟 《团结》2005,(6):28-28
公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公平观念;在同一社会里,对于不同的阶级也会有不同的公平观。公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笔者看来,公平说到底就是生产力发展之后的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和文化(伦理)利益的分配。因此,公平应该包括经济公平、政治公平和文化(伦理)公平。社会公平的实现与否直接决定了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决定了他们的发展状况。因此也影响到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影响到生产力的提高与否;在现代社会看来,就会关系到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样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0,(7)
习近平新时代分配理论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为问题的逻辑起点,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和基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新定位政府与市场关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现代化收入分配体系为目标追求,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分配需要为价值诉求。习近平新时代分配理论诠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非常"男""女"     
王奇伟  谭宏姣 《学理论》2009,(30):236-237
针对近年来网络中流行的新词族“X男”“X女”,本文运用描写与解释的方法,从“草食男—肉食女”、“肉松男—干物女”、“凤凰男—孔雀女”、“型男—索女”这四组有关男女的新词语的词源,词义特点,流行动因等角度作出初步分析,并揭示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希望能在不同化传统中找到某些维护世界和平的伦理原则,找到“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非常重大的课题。对此本提出四点看法:寻求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很有意义,因为人类在伦理问题上必定有其共同的方面,必定存在可以为不同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寻求“全球伦理”需从各个民族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在尊重各民族化传统的伦理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有利于构建全球伦理的思想和观点:寻求“全球伦理”必须关注当今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和平与发展”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此原则不仅对消除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战争有正面的积极意义,而且亦是推动各国家、各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5.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7.
志与功即动机与效果的考察,是道德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历久常新的难题.在中国古代哲人对志与功及其关系的深刻认识中,也蕴涵了对道德评价的独到见解.他们思考问题的路径及其认识的成果,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18.
詹宇昆  肖毅敏 《学理论》2008,(22):77-79
首先,本文通过比较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其所下的定义来展开阐述并解释"第四势力"与"舆论监督"的概念。其次,探讨二者的相同之处,如:二者都体现媒体的基本职能,二者都不是绝对的自由,二者都体现公益性,二者都来源于公民权利。第三从法理的层面运用阐述二者的不同点:二者的主体性质不同、二者所包含的内容不同,法律对二者的要求不同,对二者的主要制约方式不同。最后,探求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疯子"黄侃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师事国学大师章太炎,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金陵大学等校教授.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关于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宗教的、哲学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间因素"的思想,为后人研究社会心理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普列汉诺夫在恩格斯"中间因素"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心理是居于经济关系、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之间的"中间环节"思想.这不仅是时恩格斯"中间因素"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