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无可厚非地称作“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并不断校正完善我们的发展模式也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2.
艾平 《当代世界》2014,(12):22-24
<正>六、"烧冷灶"用"烧冷灶"来形容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可以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它表明执政党的对外交往不像国家关系特别是峰会那样引人注目,更多的是为今后深入交往做铺垫。另一方面,它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交往对象不仅限于对方中央政府的执政党,也包括参政党、合法的反对党、地方执政党,乃至智库、民间团体和媒体。因此,党际交往尽管不那么立竿见影,却可以有更多的交往对象,能更深入地了解对象国,交更多的朋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连续的过程。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我党在执政理念中的与时俱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财经线     
《南风窗》2008,(22):16-16
周小川称中国需采取措施进一步刺激内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期表示,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地区的消费和投资增长依然强劲,中国投资和消费增长形势良好,但中央政府仍可能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以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他说,实际上,中国国内市场的总体需求仍十分强劲。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1997,(10)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途中,到了顺德,到了生产容声冰箱的珠江冰箱厂。在顺德,邓小平如是说:不发展民族工业,外国人会欺负我们; 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穷了几千年,再穷下去就没有地位了;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发展问题围绕着"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什么人发展、如何推动发展"这一线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体现在: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历史经验,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们都知道发展是硬道理。如今,这个指导性口号后面又多了个稳定是硬任务。后面这个提法其实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去年年底,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大会的讲话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是这么讲的。主管政法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今年2月中旬在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披露了胡  相似文献   

9.
企业的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开展节支降耗竞赛活动,是企业走内涵式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在现有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组织干部职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通过对企业内部的设备、材料、能源、用工等生产要  相似文献   

10.
媒体     
《南风窗》2007,(2):9-9
煤炭之惑中国的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现在,中国消费着世界上1/3的煤炭,80%的电力和75%的家庭供暖要靠煤炭。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正在失去对煤炭工业的控制,自2001年到2005年之间出现的煤矿,一半左右都是由地方官员建立的、设施陈旧的小煤窑。这些小煤窑野蛮开采,破坏资源,并造成了千百万矿工的死亡。1999年,中国曾暂停批准建设小煤窑,但禁令一解除,马上出现了更多的小煤窑。  相似文献   

11.
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增长都带来社会稳定。公正也是硬道理。我国城市居民是相当理性的。  相似文献   

12.
肖创东 《工会博览》2005,(19):34-36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就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刘阳 《南风窗》2007,(1):3-3
如果为已经过去的2006年寻找一个一以贯之的关键词,非“和谐”莫属。“和谐”理念如风行水上,那些蹲踞在“和谐”对立面的现象就显得分外突兀,催人改进。“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简单而生硬的官方表述终于遭遇迟来的追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人们抛弃了对发展的单向度理解,还概念以丰满;面对诸多新闻旧事,终于认识到一个值得追求的发展绝不会像竞技体育一样,单单意味着更高更快与更强。  相似文献   

14.
邢少文 《南风窗》2010,(15):30-33
<正>与成熟市场经济体产能过剩通常导致通缩压力不同,中国更多呈现出的场景是,产能过剩的同时,通胀压力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却难以消减。近10年来,中国的产能过剩论常被提起,它往往伴随着对投资过快增长和通胀预期的恐慌而起,但又往往在新一轮的需求扩大中被消解,如此周而复始。而纵观中央政府历年来的治理产能过剩举措,其被消解的下场又总是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15.
赵灵敏 《南风窗》2007,(8):14-16
自1997年前后至今,我们已经看到了港人同胞对中央政府的理解与妥协;但是,在中央政府与民主派之间,在中央政府与香港的精英阶层(如律师、传媒工作者)之间,仍需要双方多加交流、增进谅解、相互包容。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中国政府将翻开建立法治政府“十年宣言”的第一章。舆论认为,中国政府正在以务实的姿态,以倒计时的心态,努力兑现“10年左右”锻造法治政府的承诺。2004年3月22日公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颇具宣言意味“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与5年前中央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那个甚为抽象的“决定”相比,内容具体而微的“纲要”,不但是一则“宣言书”,而且是一份承诺书。自它公布于世的那天起,公民们就开始以“倒计时”的心态,以“纲要”为尺子,衡量中央政府是不是一个法治政府,有没有兑现它对民众的承诺。2005年,中国政府将通过新的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有力的监管,同时也为自己套上了“紧箍咒”。综观15部涉及市场监管领域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制定和准备,法律界人士认为,政府正在向自己开刀。2005年,作为这个10年建设规划的起步年,将带给我们更多的立法突破。  相似文献   

17.
邵慧翔 《当代世界》2008,(11):62-64
2008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曾有人提出30年前如果不搞改革开放,中国会是什么样?这个问题引发国人深思。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体现在发展这个硬道理上。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相似文献   

18.
<正>"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打造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和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作为中央政府特别行政区,澳门有独特历史,以多元文化共存为特色。旅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澳门主动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化人文交流,助力民心相通,全力打造旅游休闲中心,使澳门成为民心相通的纽带和沿线各国人民真诚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央政府支持澳门特别行政区加快打造旅游休闲中心,把"一带一路"建设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旅游教育培  相似文献   

19.
中部怎么办?     
“……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赵义 《南风窗》2010,(6):18-2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改革成为全国"两会"的双重奏,也构成了不同阶层代表、委员之间议政交锋的隐含的分界线。从"两会"前社会改革措施密集出台来看,还有3年任期的本届中央政府的紧迫感十分强烈。可以说,本次"两会"将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一个发展是第一要务下的社会改革为重心的改革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