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于古巴,父亲是位成功的庄园主,童年生活过得快乐无忧。上世纪60年代的一场革命,使他家失去了一切,流亡美国,当时他6岁。从15岁起他跟随父亲打工,后被引荐到家乐氏公司做推销员兼货车司机,临走时父亲对他说:“我们祖上有一遗训。叫‘日行一善’。在家乡时,父辈们之所以成就了那么大的家业,都得益于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2.
在一份小报上看过,说人三十岁之前必须要做的几件事,有失恋、辞职、离家出走,等等,有点搞笑。不过,在某个年纪回顾一下自己生活的过往,想想自己在此之前的得与失是应该做的事。  相似文献   

3.
《上海支部生活》2011,(12):28-29
文化艺术的魅力在于互动和参与。除了坐在台下“看”,老百姓也喜欢走到台上“演”。但如何把热情释放出来,从“想”到“会”?艺术指导员下社区,让百姓的参与梦想照进现实——  相似文献   

4.
沐泽 《台声》2009,(5):95-96
杨丽花三个宇,对许多台湾人来说,几乎就是歌仔戏的代名词。上世纪60年代前出生的人,或许都还记得,电视上歌仔戏开演前,都会用夸张的歌仔戏腔念出这个名字。曾有人感叹,杨丽花,就是一种乡愁!可见,她早已是台湾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2013年8月初,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传出消息。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目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  相似文献   

6.
我不敢肯定,若非遭遇病瘫于床的厄运,是否会喜欢阅读,我敢肯定的是,在卧榻的11年来,一直到现在,我都那样喜欢阅读,沉浸其中。我还敢肯定的是,将来,不管情况如何变化,我必将一如既往地喜欢阅读。我读的东西非常杂。刚开始,是条件造成的。那时,刚瘫倒于床,生活在偏僻的小乡村里,和外界没有任何联系,无处获得书刊读。所以,能够拿到什么便读什么,废旧的报刊,  相似文献   

7.
相世杰 《春秋》2009,(3):42-43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大地涌起一股知青潮,知识青年满怀豪情,带着雄伟的抱负,从各大城市走向边疆、海岛、农村,成为各农场、生产队、兵团连队中的一员,从事以农业为主的劳动。我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在山东建设兵团二师六团一营当了三年兵团战士。回忆一生经历,应是在本人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8.
学习的渠道很多,“阅读”无疑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阅读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能纵横古今邀游四海,可打开人们的心灵,透过文字的洗礼,让人变得丰富开阔,进而拥有多彩多姿的生活。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发现,通往美好未来的必经之路在于阅读,而且越早启蒙越好。  相似文献   

9.
查建英的新书《八十年代》由三联书店出版,她选择了11位在80年代的“文化热”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访谈。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查建英说:“我一直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历史’作为消遣、娱乐是一回事,如果真正直面反省,可能马上就显得沉重起来,甚至成为烦人的包袱。经历了太多动荡、挫折,中国人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想告别过去、瞄准未来、轻装前进。”沉思过去,却是对今天最好的诠释和解答。  相似文献   

10.
一位拥有世界第一长发的“长发女”,“祸”、“福”皆由长发起,经历了一场别样的人生…… “百无一用”是长发 上世纪60年代末,谢秋萍出生在山清水秀的荔浦县县城,与别的女孩不同的是,小学毕业时,她的长发编成的辫子已拖到脚后跟了,  相似文献   

11.
崇尚"自由工作"的"飞特族"打破了很多中国人早已习惯的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模式。"飞特族"是Freeter的音译,是英文"自由"(free)与德文"劳工"(arbeiter)的组合字。Freeter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工作方式,"飞特族"在西方一直非常流行,后来传到日本。  相似文献   

12.
阅读的高度     
中国古人认为,许多进入我们视线的信息,大都会成为一粒种子种在我们的心田,只要是种子就迟早会发芽,迟早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孔子讲要“思无邪”,所以古人讲要“善护念”。如果我们每天阅读的是温暖的崇高的引人向上的读本,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田种下去的也是这样的东西;如果我们长期处在一种对抗的矛盾的仇恨的分裂的信息当中,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田也是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13.
“流利领先”英语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EFL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流利领先教学法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的论述,结合在我校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中运用“流利领先”原则,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学实践,对我国大学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实践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陆茂清 《同舟共进》2010,(10):45-47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诗词热兴起,《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同剿》中有一阙: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去理解世界和人,确保了生活世界对人的现实性和人对世界的现实性,并实现了生活世界的多功能统一。而哈贝马斯给社会进步开出的药方、公式是交往理性、以语言为媒介的商谈理论,相对于马克思全面现实的生活世界,他的生活世界只能概括为“语言乌托邦”。  相似文献   

16.
在不久前举行的《支部生活》创刊60周年“我心目中的支部生活”读者座谈会上,我们感受到了读者“盆友们”对编辑部小伙伴的热情,以及意见建议背后透明的心、坦诚的意。透明、坦诚,带来的是更深厚的情。前两天,进《支部生活》不到一年的“新人”常征,从她的视角写了一篇“编辑部的故事”,想“八卦”给大家听听,算是向更多的读者亮亮编辑部的“家底儿”。  相似文献   

17.
没有灯红酒绿的商业街.没有铺天盖地的海报和广告.更没有“家乐福”和“麦当劳”——朝鲜人的生活宁静而安详.却也蕴藏着一种朴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马哲"①面向现实、回归现实生活的问题,其实是哲学家如何自觉地感悟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主流,有效阐释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问题;进而是以实践为中介和契机,推动"马哲"与生活的辩证运动、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的问题。哲学家要做到这点,需做好立足现实实践,反观历史逻辑,达到对历史与未来的哲学贯通;以实践为纽结,汇聚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在这种矛盾运动和双向深化中,感悟哲学;按照实践的本性和规律去理解哲学与生活的辩证运动,创造性地诠释生活,建设性地展开生活;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深入现实与历史,汇通科学与人文,在时代的整体语境中综合创新。"马哲"需要以自己的方式"远离"生活,即对生活采取一种超然的和冷观的态度。"马哲"还需要"归元",需要向"第一原理"层面下功夫,需要追求客观普遍性。哲学家应独立地思考生活,自由地和创造性地诠释生活。  相似文献   

19.
好生活应该既包括好的个人生活,也包括好的公共生活。发起关于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的讨论,并不是想要为个人生活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模式,而是为了呼吁人们关注当前社会公共生活的危机。当前公共生活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公共事务不透明、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它最深刻的影响在于培养出一种政治冷漠、过度迷恋个人生活的自恋人格。  相似文献   

20.
前一阵,梁晓声的电视剧《知青》在网上大招非议,我不看电视,不了解详情.但我料想,至少有一部分非议是出自把生活缩减为政治的逻辑.我在1997年写《小说的智慧》一文,内容是读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的感想,其中第七节《生活永远大于政治》就是批评这种逻辑的.直到今天,这种逻辑仍甚嚣尘上.在许多人看来,毛时代只有政治,没有生活,因此,当你回忆或描写那个时代的某一段生活(例如延安时期、文革时期、知青生活)时,你只能或者控诉,或者忏悔.倘若你对当时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体验有任何正面的叙述,你就是在美化当时的政治,就是站到了人民公敌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