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在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基础上,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网络舆情进行的总体研判,是贯穿于事件发展与应对全过程的工作。综观各类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进程,如果在事件爆发之初对危机有较强的预警意识和较为准确的趋势研判,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冲突、化解危机。“京温事件”是一起在一系列谣言的疯狂传播下,各种猜疑不满的情绪最终从网络走到现实的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对“京温事件”舆情分析研判的案例解剖,有助于领导干部从中梳理发现网络舆情演变的基本规律,了解把握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基本方法,以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2.
网络群体性事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容易酿成舆情风险,进而影响我国社会公共安全。当前,我国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舆情管控团队不完善,加之境外敌对势力的操控等,影响了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为有效预防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酵,亟待构建舆情分级预警保障机制,打造舆情管控行政管理团队,推进网络舆情网格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难控,传播难管,信息真伪难辨,信息交流群体极化性倾向严重的现状,呈现出网络舆情热点往往直接演变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加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循环及网络舆情的广泛传播,增加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网络舆情易被敌对势力利用致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性质改变。公安机关应采取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能力,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驾驭能力,提高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提升网络群体性事件矛盾化解水平等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4.
当前,涉警公共舆论事件呈现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交织、舆情动态与事件处置相互影响等特点,网络负面社会心态和传播效应对涉警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工作具有极大影响。公安机关应对处置涉警公共危机事件,要健全公共危机事件处置机制,建立完善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制,总结完善涉警舆情引导处置策略,不断改进虚拟社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是对临战指挥者在新时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一个新考验。本文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网络舆情临战引导案例,分析了网络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及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网络舆情临战处置的基本原则,以期对警察临战指辉者的正确决策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危机时有发生。从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须从理念、制度、能力和机制等四个方面人手,正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做好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种网络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对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产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当前应在剖析突发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原因的基础上,直面政府及其官员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上的诸多困境,着力探寻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事件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8.
方然 《电子政务》2013,(2):40-48
在界定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空间、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点,即舆情更易快速集结,舆情体现出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与公众舆情相比更易治理,舆情相对比较理性等;对已有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出的治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和困境等成果进行了综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对于信息不透明、制度缺失和政府不作为等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和对话可以增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分析和决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或平息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薛琴 《警察技术》2009,(6):16-1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日趋复杂,甚至有时成为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加强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刻不容缓。为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文章阐述了网络舆情的含义和特点,分析了网络舆情发展规律,提出了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唐钧  蒋宇芝 《中国减灾》2012,(21):38-39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等危机事件频发,网络舆情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充分重视,多措并举,多方应对。食品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与其他社会问题所激起的舆情相比,食品危机事件导致的网络舆情,具有三项特征:第一,舆情受关注程度更高,一日三餐的安全是每个人生活所必需,食品安全问题甚至比住房、医疗、教育问题更  相似文献   

11.
由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演变可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走势预估、应对突发舆情事件、完善舆情应对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健全舆情应对机制,推进互联网立法工作,发挥权威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提升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突发敏感案件被网络舆情热炒的情况层出不穷,各种声音良莠不齐,真伪莫辩,如任其发展,往往会由一起普通案件逐步演化成危机事件。本文针对公安机关突发涉网络舆情案件特征及处置难点和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制定涉网络舆情案件工作标准体系及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刘继  李磊 《电子政务》2015,(2):39-45
从大数据对网络舆情研究的影响出发,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信息集成机制的框架。在网络社区基础上构建网络舆情云统计平台,对基于Blink DB的网络舆情大数据挖掘集成进行了分析,深入讨论了对舆情碎片信息集成以获取舆情事件全貌、提高舆情演化分析效率、基于舆情记忆提升网络舆情趋势预判,最后总结舆情信息集成机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公安情报分析为视角,首先运用贝叶斯分析方法,对吴英案的网络舆情进行定量分析,归纳出社会整体对吴英案定性问题的主流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法,对侦防该类案件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此类案件的防范策略;最后,对公安情报分析方法在经济犯罪侦查中的应用意义进行概括性地阐述。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公众情绪往往重于信息的真实性,网络舆情的"后真相"效应越加凸显,这大大提升了网络舆情治理的难度,使网络舆情暴发后的治理更难实现良好效果[1].由此,许多学者提出政府应改变网络舆情的治理思维,注重网络舆情的可预期性、可预防性[2] ,加强网络舆情预期管理,由事后监管为主变为事前塑造为主,在个体性事件尚未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前就展开补救,使事件的网络信息内容始终体现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核心价值,从根本上降低网络舆情的产生[1-2].  相似文献   

16.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置对当前高校的管理和安定稳定意义重大。本文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预判有四个核心要素:属于容易介入的公开事件、与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相符、与社会常态价值期望相悖、与师生个体相关;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过程研判的四阶段,并据此提出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若干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现实问题本身,现实问题的解决是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的根本。但个别基层政府却割裂了网络舆情和现实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不仅不能平息舆情,反而导致事态扩大化。因此,网络舆情的治理既需要线上舆情的应对,更需要线下问题的解决,只有线上线下联动,舆情和事件同步处置,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2,(10):93-93
曹伟、王华彪在《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网络时代环境下,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网络舆情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并加速其恶性发展,使其处理复杂化。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政府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网络媒介管理;联合大众传媒,加强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民围绕监督事件持有的态度,发表的观点等信息集合,就构成了网络监督舆情。网络舆情中掺杂的信息真假难辨,网络监督中的网络舆情发展往往难以掌控,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引导部门,从网络舆情实际出发,适时干预,恰当引导,实现网络舆情的有效、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20.
以系统的方法划分了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并阐述了酝酿阶段、蔓延阶段、动员阶段和衰变阶段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以思念水饺"致病门"事件为例,具体阐释了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独特性、四个机制之间存在的联动机理,以及各机制之间较强的逻辑推动关系对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