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寻根之旅"夏令营是国务院侨办推动华裔青少年华文教育的品牌项目之一。本文以2008年瑞安市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为个案,重在探讨夏令营与国内华文教育的关系,分析影响华文教育的相关因素。笔者认为,夏令营是华文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是国内华文教育和海外华文教学新的连接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始于1999年,是国侨办开展海外华裔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品牌项目。随着“寻根之旅”活动持续、深入的开展,国内各级侨办及有关参与协办单位对于夏令营活动的认识亦不断深化。本文即对寻根之旅活动开展十年来的状况加以概括与评述,并分析其特点、问题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郑婷 《八桂侨刊》2012,(4):72-75
海外华侨华人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情怀。不管是“落叶归根”,抑或是“落地生根”,中华文化传统之根越来越深植于海外华侨华人之心;温州籍的海外华裔青年大多是侨二代,主要分布在欧洲,于他们而言,中华文化的“纽带”一直连接着他们和祖籍国,通过2012年暑期温州大学承办的“中国寻根之旅——优秀华裔青年文化营”活动,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华裔青年对于故乡文化态度的调查,了解了该群体的故乡文化态度、认知情况,并就出现的特点结合我们的寻根之旅夏令营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寻根之旅——青年营”活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今天坐车时,看到‘鸟巢’了,”大卫兴奋地告诉记者,“听导游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在那里举行。”对于2008年的奥运会,大卫十分憧憬,希望那时妈妈能带他到中国来看奥运会。大卫是华裔法国人,7月16日,他来到北京,参加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以“学习汉语、领略中华文化、寻根问祖”为主题“二OO六年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的活动。和其他参加寻根之旅的华裔孩子不同,12岁的大卫金发,棕眼,长着一副欧洲人的面孔,但是他自己知道身体里流淌着的,有一半是中国人的血液。大卫的母亲是北京…  相似文献   

5.
许朝阳 《台声》2008,(8):41-42
7月11日至16日,全国台联2008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陕西分营的28名营员,在陕度过了为期6天的文化寻根之旅。此次夏令营是全国台联连续第5年举办的以“龙脉相传,青春中华”为主题的两岸青年大型交流活动的一部分。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陕西一直深受岛内青年学生的关注和青睐。  相似文献   

6.
刘隽 《两岸关系》2013,(8):32-33
7月11日,由河南省台办和省台联主办的2013年台胞青年夏令营河南分营活动拉下了帷幕。夏令营活动历时6天,来自台湾嘉义大学的32名师生在豫访古迹、进农村、搞联谊,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品味了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感受了新农村的发展变化,是一次寻根之旅、快乐之旅。  相似文献   

7.
统战视窗     
·由国务院侨办主办,致公党福建省委、省侨办联合承办的2012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福建营)开营仪式8月1日在福州举行。致公党福建省委主委薛卫民、省侨办副主任邓伦成,以及来自海外华裔及台湾地区的30名青少年参加了本次的福建营开营仪式。(致公党福建省委会)  相似文献   

8.
1998年7月2日至16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台湾夏潮联合会主办的第15届台胞青年夏令营。进行了极具特色的华夏寻根探源之旅。未名湖畔喜开营7月3日上午,本届夏令营在北大未名湖畔举行开营式。全国台联会长杨国庆、北京大学副校长林钧敬、本届夏令营王律平团长、营员代表王立等,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石四皓副会长向本届夏令营投营旗。而后,北大师生热情地邀请营员们参观了美丽的北大校园和北大百年校史展。下午,游览了被西方人称之为“夏宫”的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该园金代曾为行宫。清乾隆年间改建为清两…  相似文献   

9.
王彦 《台声》2007,(8):18-19
7月13日至18日,全国台联2007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陕西分营的34名营员,在北京结束一周的活动后来到古城西安,开始了在陕为期6天的文化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10.
李永军 《台声》2001,(10):35-36
巍巍岳麓,滔滔湘水。盛夏的湖南,迎来了参加“湘台学子2001年友好夏令营”的两岸三校的40位青年大学生。2001年7月20日至7月29日,应中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的邀请,台湾淡江大学、南华大学的20位青年学子又一次来到湘楚大地的湖南,来到岳麓山下、湘江之滨,和中南大学的大学生一起开展以“湖湘文化之旅”为主题的“湘台学子2001年友好夏令营”活动。 故里寻根祭祖 7月21日上午,隆重而热烈的开营仪式在中南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下午,全体营员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位于湖南省株洲市境内的中华第一陵──炎帝陵,这里供奉着中华祖先炎…  相似文献   

11.
华侨博物馆作为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的专门机构,其兴建主体、捐赠主体、展陈内容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华侨博物馆在促进华侨华人乡土文化认同及中华文化认同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方法,它通过具有地域特点的藏品和展览为海外华侨华人的乡土文化认同构建提供了基础和途径。基于这些优势,华侨博物馆将在促进华侨华人乡土认同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侨务工作以三个大有作为为战略契机,致力于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随着新生代华侨华人群体的不断壮大,在凝聚侨心的工作中,除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外,还应重视海内外侨胞信任机制的建设。在凝聚侨心目标下,本文通过两利益主体参与和第三方利益主体参与的博弈理论分析以及MATLAB 7.0模拟第三方参与下的多利益主体分析得出结论:第三方参与模式是海内外侨胞信任机制构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西南地区的广西和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滇桂两省的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与欧美地区,他们对家乡、对祖籍国、对住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开展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和归侨研究对于推进华侨华人研究、拓展中国侨务工作、加强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华侨归国后在身份认同、文化适应、经济生活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相似文献   

14.
华侨联合会在民国前期活动二十余年,先后创办《华侨杂志》《华侨》《华侨旬刊》《华联旬刊》《侨友》等多种会刊。文章由华侨联合会沿革入手,分析会刊办刊宗旨、栏目设置、作者群体、刊物内容等,发现会刊创办多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发生之时,办刊取向则有一个历史的变动过程,即从华侨研究为主转向以舆论宣传为主。早期会刊以华侨研究为主,舆论宣传为辅,后期会刊以抗战宣传为主,华侨研究为抗战舆论服务。其中既有联会自身变动的内在原因,又有党政控制加强和日本侵略加剧的外在因素,主因在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国际移民书信多指海外华人通过民间渠道给家人汇款时附寄的书信,在广东潮汕、梅州地区、福建闽南地区称其为"侨批",在广东江门五邑地区称其为"银信"。它们作为闽粤侨批"富矿"的有机组成,已成为侨乡文化的重要载体。这里,以原生态的国际移民批信为依据,着重阐述在极端困难的生存环境下,仍积极捐资助学,兴办学校教育,培育人才,推动侨乡教育事业发展,从而高度赞扬了他们热爱家乡、重视侨乡教育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泰国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10年,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泰国中华总商会从无到有,从一个小规模的社团发展到当地最有影响力的社团之一。它的影响力辐射到整个泰华社会,甚至于在泰中两国的友好合作、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1975年泰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在取消泰国华人双重国籍问题上达成一致,加快了泰国华人加入泰籍获得公民权利的进程。在这个背景下,泰国中华总商会作为当地重要的侨团组织,随着20世纪70年代泰华社会的转变,其性质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华侨社团"转变为"华人社团"。  相似文献   

17.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的足迹,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中国餐馆",此种说法或许有点言过其实,但自从中国人踏上美国的土地起,就与餐馆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一度将其发扬光大.尽管如此,华人餐馆业在美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起伏颠簸中,可谓喜忧参半.本文重点分析了近20年来美国华人餐馆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的优劣势,并针对其劣势及发展前景提出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赵越 《八桂侨刊》2021,(1):29-35,44
古巴华侨华人是中国在古巴形象的代言人,也是中国在古巴形象的塑造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古巴华人群体经历了华工、华商及自由移民者等不同历史阶段。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华人在古巴社会中作为“他者”的形象构建与塑造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而古巴社会对华人形象的认知,既有对其正面形象的肯定,也有一定程度上对其负面形象的误读。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早期华商开始向大洋洲岛国移民,其移民方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由探险者转化成的华商、由淘金工转化成的华商、通过“链式移民”发展成的华商等三种类型。华商在岛国主要经营零售业、种植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先后涌现出了李谭德、梅屏耀、阿松和陈氏三兄弟等代表性的商业人物。华商的到来,推动了大洋洲岛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他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提高了岛国的文明化程度,为今后岛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八桂侨刊》2020,(1):15-29
东南亚的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早期中外文献有不少关于南洋群岛中医的记载。在印尼,中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并逐渐被当地民众吸收,融入当地的医疗体制。中医在印尼的发展得益于印尼华侨华人的积极推动,尤其是全国性与地方性的中医机构的建立与合法化是其在印尼发展的重要因素,东盟中医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促进了印尼中医的发展。中印尼关系正常化以来,中医成为两国经贸交流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