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南文化在菲华社会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随着闽南人的迁移,闽南文化也被移殖到菲律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闽南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播可划分为两个时期:1、西班牙统治期间的自然传播时期(1565—1898年)。闽南文化在菲律宾体现为一种无意识、无系统的传播,更多地体现为生产技能和生活知识的传播;2、美国统治期间的自主传播时期(1898—1945年)。闽南文化在菲律宾明显体现为一种有意识、有系统的传播。海外华侨的国民意识觉醒,开始自觉、系统地传承中华文化,传承的重点以非物质文化为主。由于强调保持华侨的“祖根”和“民族性”,文化的传承基本限于华社内部,与当地社会的交流较少,造成了闽南文化在菲华社会盛极一时的状况。菲华社会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但基本仍然上保持了“以传统价值观为核心、以地域特色为表征”的闽南文化的原貌。  相似文献   

2.
从1910年代到1970年代,在新加坡和西马,闽南人一直是最大的华人方言群。1911年,闽南人(至少有257 101人),约占新加坡和西马华人总数(至少有880 508人)的29.2%。1921年,闽南人380 656人,占新加坡和西马(含文莱)华人总数(1 174 777人)的32.8%。1931年闽南人(540 736人),约占新加坡和西马(含文莱)华人总数(1 709 392人)的31.6%。1947年,闽南人(827 411人),约占新加坡和西马华人总数(2 614 667人)的31.6%。1957年,闽南人(1 183 307人),约占新加坡和西马华人总数(3 424 396人)的34.6%。1970年闽南人人数(1 789 683人),约占新马华人总人口数(5 135 745人)的34.8%。在东马的砂拉越州,从1947年到1970年,福州人是砂拉越的第二大华人方言群,比闽南人多。1910年代到1970年代新马华人社会的最大方言群有其必然的原因。目前闽籍华人占马来西亚华人总数的一半,闽南人仍是新马最大的华人方言群。今天新马闽南籍企业家仍在当地工商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马富有的华商仍是以闽南人为主,在东马的砂拉越州,富有的华商则是以福州人为主。  相似文献   

3.
正47岁的王勇祖籍闽南,出生在江苏,在菲律宾定居35年,目睹了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从初创到成长的整个过程。所得善款全部用于慈善2013年12月,王勇来北京参加第九次全国侨代会,坐在宽敞的酒店大堂里,谈起中、菲两国宋庆龄基金会的渊源,王勇的语调中有一种特有的沉静。菲律宾人口近1亿,华人约200万,这里有100多家华人学校,2000多个华人社团。华人在菲立足主要以商业为起点,"早期移民的教育程度不高,后代多半受的是大学教育。"出于对宋庆龄的崇敬,2004年,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在马尼拉应运而生,其成员包括一批在菲有名望、有实力,又热心慈善的华裔企业家,上好佳集团董事长施恭旗当选为首任理事会会长,现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内涵和历史诠释。自古以来,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广大的华侨华人生生不息地向海外拓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闽南文化对海外华商的财富积累和企业发展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闽南文化圈及其受之影响的华人企业家纷纷脱颖而出,他们成为富甲一方又对家乡贡献良多的豪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改革开放以来菲律宾华人对中国直接投资规模和发展的历史,分析得出菲律宾华人在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并就其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作一概略探讨  相似文献   

6.
《统一论坛》2007,(1):28-29
亚洲◎近日,温家宝总理访问菲律宾期间,接见了菲律宾统促会会长李荣郇。李荣郇会长表示,菲律宾华侨华人殷切希望中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菲律宾华侨华人将坚定不移地为此做贡献。温家宝总理对菲律宾华侨华人多年来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7.
在政治身份认同上,柬埔寨华人既认同所在国社会,同时也高度认可其华人身份。在族群和文化认同上,华族与柬埔寨高棉族的族群关系较为融洽,他们重视华人文化和语言传统,普遍认可华文学习的高度重要性,仍保留着较强的华人特性,认同柬埔寨文化的同时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对华认知上,柬埔寨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有着较为浓烈的兴趣,他们认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正面积极,认可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相比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的华人,比如菲律宾、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柬埔寨华人对中国的态度和认知更为积极和正面。  相似文献   

8.
马科斯总统在菲中关系缓和的前提下,打破菲律宾历届政府奉行排华政策的惯例,采取积极的同化政策,放宽华人入籍限制,使菲律宾华侨得以获得公民权,转变为菲律宾国家公民。文化上的侨校菲化政策推动了外来少数民族族群的华族很快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从1975年至1985年,在马科斯同化政策的影响下,菲律宾华人社会形态发生了剧变,从侨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形,菲律宾成为世界上华侨华人融入所在国最好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情系妈祖     
妈祖文化在宋代以后,就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体系,变成了炎黄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沿海的中国人部分向港澳台、东南亚甚至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妈祖文化已经和中国语言、儒家文化、宗主文化等融在一起,成为了全世界的大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年复一年的迎神、祭神、娱神等宗教庆典活动,都会强化华人的民族意识,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聚合力。情系妈祖  相似文献   

10.
自美国人占领马尼拉后,针对当地流行病泛滥的现象,按照其“现代化菲律宾”的目标,对其医学系统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建立起体系化的西式防治措施与机制。在此背景下,已从西班牙时期开始的华人医学亦深受影响,在郑汉淇等医生的示范作用下,通过菲华善举公所崇仁医院的升级、菲华西医学会的建立,当地华人医学开始由中医主导逐渐发展成为中西医相结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菲华医学文化,崇仁医院等华人医院也成为当地著名医院。  相似文献   

11.
妈祖文化在宋代以后,就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体系,变成了炎黄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沿海的中国人部分向港澳台、东南亚甚至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妈祖文化已经和中国语言.儒家文化、宗主文化等融在一起,成为了全世界的大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年复一年的迎神.祭神、娱神等宗教庆典活动,都会强化华人的民族意识,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聚合力。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03,(4)
为弘扬和发展闽南文化、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的交流,增强海内外乡亲对中华民族同根、同宗、同源的亲情认同,中国音乐家协会、福建省文联、福建东南电视台将联合举办首届中华闽南语歌曲电视大赛。本届大赛将以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上海昆山台商投资区、浙江温州地区、广东潮汕等地区的闽南语歌曲作者和歌手为主,向台湾、香港、澳门、东南亚以及全球的华人文化区域辐射。主办单位希望能通过大赛,将中华闽南语歌曲电视大赛作为一个传统大型活动延续下去。通过邀请赛的方式,将瑰丽的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得以传承发扬,从而更好地推动闽南…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推动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在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研究和宣传,谱写了华侨华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多世纪内,菲律宾华文教育经历了产生—兴起—衰微—发展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初的侨校菲化政策使华文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菲律宾华人社会积极推动华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新世纪以来菲律宾岛内出现了一股学习华文的热潮,华文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菲律宾华文教育存在制度问题及外部主流文化的强势围攻,菲律宾华文学校传承中华文化、复兴华文教育则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明末在菲华侨人数多达三万余人,时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华侨社会。但由于中菲贸易衰落,华船抵菲急遽减少,且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政府严厉限制华侨入境并苛待在菲华侨,闽粤商民多往东南亚其他地区。至19世纪中期,菲律宾华侨不足万人,是东南亚各国规模最小的华侨社会。  相似文献   

16.
社团是海外华人社会的核心和联系纽带。地球上凡有华人社会的地方,就必然会形成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华人社团。起初,华人社团大都是华侨华人赖以生存的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的组织。后来,随着华侨华人在海外生存环境的变迁以及华侨华人自身构成的变化,一些以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为纽带的新型的海外华人社团也应运而生,引起世人的注意,比如说海外华人文学社团。一海外华人文学社团最早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中国本土发生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各类文学社团风起云涌,这股潮流波及到海外,各华埠的华人文学社团因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萌建。1927年中国的政治动荡及1937年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中国许多文化人纷纷出洋避难,更促进了海外华人社团的兴盛。据统计,仅从1937年至1939年间,泰国就出现了40多个由华人组织参与的诗社、读书会、研究社等文学社团,如彷徨学社、椒文学社等。在菲律宾,有1933年由林健民组织的黑影文艺社,1936年由蓝天民领导的新生社。此外,还有由旅美华人组织的美洲华侨青年文艺社等。虽说这些文学社团大都寿命不长,且呈此起彼落之势,但对于团结组织散居各国的华裔文人,继承和发扬中国“五四”运动新思想,促进海外华侨华人的...  相似文献   

17.
华人在菲律宾的同化和融合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史家亦各有撰述,但多囿于某些方面,如有关论述较多地集中于菲化政策对华人同化和融合的影响等方面。据此,本文拟从菲律宾的国家政策、中华文化传播及其保留程度、华菲通婚影响、国际形势等方面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菲律宾华人同化和融合的有利及不利因素。有利于华人同化和融合的因素(一)政府政策(1)菲化运动二战后,菲律宾实现了政治独立,新政府全力推行菲化运动,借以翦除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所谓菲化运动,是由菲律宾的既得利益集团、政界等,通过国会立法或有关当局的行政法令,规定菲律宾境内的企业、事业经营及某些职业,只有菲律宾人才享有经营就业的权力,禁止外侨涉足的一种民族主义运动。因此,菲化运动是在立法上采取排斥、限制措施为其特征。通过的菲化法案包括:菲化公共市场摊位法案,菲化零售业法案,菲化米麦业法案。第一个法案于1948年获得通过,它禁止华人在公共市场经营菜摊;1954年的零售业菲化案则规定:1954年5月15日以后有菲律宾公民可以从事零售业。在这一天以前已从事零售业的外侨,可以继续到他们死亡或退休为止,但他们的后裔须于6个月后开店。在法令获得通过的10年内,外侨的公司与合伙企...  相似文献   

18.
2002年2月16日,菲律宾和平统一促进会与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以中国和平统一为主题的“全菲大中学校华裔学生作文比赛”,来自菲律宾各地的17所大中学校的116位华裔学生参加了比赛。经过认真评选,最终选出佳作17篇。参赛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方查阅有关资料,纷纷以年轻人饱满的热情、朴实的感情和流畅的文字,阐述了他们对中国和平统一的认识和看法。很多同学在作文中揭露了台独分子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表达了海外华侨华人盼望祖国和平统一的共同心愿,并表示要为中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4月23日,获奖的17位同学在菲律宾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蔡国明为名誉团长,沈文、林金城为正副团长的率领下,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参观访问。该团一行得到了菲律宾著名华人企业家菲律宾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指导员陈永栽先生的资助。  相似文献   

19.
彭慧  孙莹 《八桂侨刊》2016,(1):16-25
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受恩庇主义影响深远的典型国家,经历了传统道义恩庇向现代政治恩庇的转变,而菲华社会的发展深受菲律宾主流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影响,经历了被动卷入到主动融入菲律宾恩庇关系网络的过程。本文以菲律宾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整合归纳了学术界对不同时期菲律宾华侨华人参与恩庇关系网络的研究,为深入探讨菲律宾恩庇主义与华侨华人群体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闽南文化起源于中原,发展于闽南、台湾及潮汕、海南部分地区,融合并体现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神韵和精髓。经过一代代闽南人的创造、挖掘、传承和弘扬,逐渐形成了上接中原吴越,下续中国台湾、海外,具有鲜明特色、丰富内涵的闽南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凝聚着闽南以及相关地区人民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闽南以及相关地区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闽南以及相关地区人民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造就了闽南以及相关地区人民独特的品格和气质,形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