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东南亚华文教育随着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坎坷发展而历经曲折。对东南亚华人族群和华文教育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变迁与华文教育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东南亚华人族群区别于一般少数民族族群,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华文教育的发展需要顺应华人族群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张小倩 《八桂侨刊》2021,(3):20-26,34
基于印尼历史、政治与文化沿革的独特性,印尼华裔认同的变化与现状成为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的热点之一.爪哇是印尼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观察当地华裔认同变化特别是现状,对于印尼华裔研究具有典型意义.个体或群体所持有的语言文化习俗作为其认同感的确立与转向的核心基础,其中又以语言为重.因此,对于促进华人自身或族群认同而言,华文教育就显得极为关键.印尼华文教育走过辉煌,遇过挫折,经过断层,当前迎来复苏时期,各种华文教育媒介遍地开花.其中,系统性较强的三语学校,对于印尼华人的文化教育意义较大,对于认同感确立及转向的影响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3.
在族群关系敏感与族群政治盛行的马来西亚,华人一直是受到歧视和打压的对象。华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影响马华族群关系发展和马来西亚族群政治整合的关键因素。与马来西亚独立前华人的认同相对比,致使华人在独立后的身份认同发生转变的最重要因素是马来西亚的族群政治。族群政治的曲折走向使华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呈现出从冲突对抗到缓和调谐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温和的族群政治整合方式建构了华人多重认同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身份认同上,柬埔寨华人既认同所在国社会,同时也高度认可其华人身份。在族群和文化认同上,华族与柬埔寨高棉族的族群关系较为融洽,他们重视华人文化和语言传统,普遍认可华文学习的高度重要性,仍保留着较强的华人特性,认同柬埔寨文化的同时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对华认知上,柬埔寨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有着较为浓烈的兴趣,他们认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正面积极,认可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相比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的华人,比如菲律宾、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柬埔寨华人对中国的态度和认知更为积极和正面。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语言也多样化。实地调查显示,作为最大族群的马来人和第二大族群的华人实际上并没有太频密和有深度的接触,一般只限于社会的基本来往。尽管语言沟通上没有问题,但是两大族群的关系尚有一段距离。在居住社区,华人多与同族为邻;在职场上,华人也多与同族共事。惟年轻一代的华人与马来人的交往比年长一代的华人稍增,接受非华文教育的华人也比华文教育或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华人有比较多的机会和马来人接触。从交际用语来看,多数华人往往配合马来人的习惯和语言能力而使用马来语与马来人交谈,这是华人文化适应和尊重国情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跨国化的进程中,移民认同因之有了复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后苏哈托时期以来的印尼华人,在中国崛起、中印尼友好以及东盟区域一体化的综合因素推动下,跨国活动十分频繁。而作为透视印尼华社重要依据的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则是跨国活动的主要践行者。在跨国主义的趋势下,这些引领华社的跨国行为给印尼华人认同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凸显了当代印尼华社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华文报纸是华侨华人社会三大支柱之一。2001年5月,马来西亚华人政党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南洋商报》和《中国报》,引起华人社会一场大风波。之后南洋报业一直亏欠。2006年,马华公会出售南洋给星洲媒体集团。马来西亚华文报业遭到垄断。本文对这一事件进行阐述,希望华报与华社同舟共济,不宜相互交恶。  相似文献   

8.
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磨难后,越南华人经济的重新崛起带动了其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革新”后,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华文教育,华文报纸,华人社团的剖析,解读胡志明市华人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并以此推及整个越南华人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中国内地对澳移民历史较悠久,并从20世纪90年代起形成了影响至今的对澳移民潮。近十余年,中国内地对澳移民人口数量尤其巨大,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移民人口结构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如移民人口中技术移民比例下滑、商业投资移民比例越来越高、归化入籍人口比例越来越低等,这给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中国内地移民人口大幅增长奠定了澳华社区未来发展的人口基础,令中国内地移民成为其主要群体和华人族群形象代表,亦进一步加强了华人社区与中国内地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另一方面,较短时期内中国内地移民人口大幅增加及移民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也引发了澳主流社会对华人族群的疑忌心理,质疑其对澳大利亚的政治忠诚,令华人社区发展陷入了某种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后,由“安华事件”引发的改革运动在马来西亚掀起了连串政治风潮,为华人社会抗争力量带来难得的政治机遇,社会运动与政党、非政府组织在体制外互相结合互动,成为抗衡国家的重要民间力量。社会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开放程度、执政精英内部权力的变化以及制度外力量的互动结盟等政治机会机构密切相关。在民主转型背景下,华社抗争力量重拾活力,积极发起和参与各类社会运动,在捍卫族群利益的同时与其他族群构建跨族群联盟,抗争目标和议题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社会运动和政治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当前,马来西亚政治秩序处于变动之中,在政党分裂、族群关系紧张的政治生态下,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运动未来的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在政局风云变幻的环境下,通过恰当的策略选择创造和发展政治机遇,重建与国家的关系是政治行动者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多世纪内,菲律宾华文教育经历了产生—兴起—衰微—发展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初的侨校菲化政策使华文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菲律宾华人社会积极推动华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新世纪以来菲律宾岛内出现了一股学习华文的热潮,华文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菲律宾华文教育存在制度问题及外部主流文化的强势围攻,菲律宾华文学校传承中华文化、复兴华文教育则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莫光木 《前沿》2012,(14):169-170
华人社团与华文教育、华文报刊被称为海外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二战以来,由于国际移民环境与美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美国华人社会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动.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华侨华人社团也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本文从原因、性质、功能的转变等角度分析二战后美国华侨华人社团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中药随着早期华工传入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中医中药的发展与华侨华人是分不开的,也正是在他们及华社的不断努力下,中医中药才逐渐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王悦 《八桂侨刊》2017,(4):42-5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进入一个特殊发展的时期。社会层面上,华人社团虽振兴发展却大而无当,社会资本内耗严重。广大华人对政治生活的关注也普遍下降,华人社会内部的横向网络难以发展。政治层面上,马华公会与华人社团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机制,再加上马华公会对华文教育等关键问题解决不力,使广大华人在政治支持上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处理,马华公会的政党领导也不断弱化。这使得社会资本存量本就低下的马来西亚出现明显的分离,华人社会在政治和社会层面的互动关系愈加恶化。  相似文献   

15.
自17世纪开始,以商人为主的中国人移居暹罗者日渐增多。从吞武里王朝到曼谷王朝初期,暹罗华人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潮州人成为暹罗华人社会的主角。20世纪初,随着暹罗社会新因素的出现,华社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此时,真正意义上的暹罗华人社会形成。  相似文献   

16.
20年来,新加坡宗乡总会做了大量对国家社会、特别是对华社有益的工作,然而,宗乡总会面对严峻的挑战。最近,新加坡政府开始调整语文政策,鼓励华人学习华文及华族传统文化,宗乡总会有了难得的机遇,前景显露曙光。  相似文献   

17.
在苏哈托统治时期,印尼各地的华人群体都遭受了不小的冲击,其中包括西加里曼丹的华人社会,特别是坤甸和三口洋等华人较密集的地区。华人群体受到政府压制,华人文化特征也被迫在公众场合消失。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华人的地位也开始发生变化。印尼政府对外改变了对中国政府的政策,对内则开始逐渐转变对华人的态度,特别是在有关华人族群文化方面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坤甸和山口洋的华人社会也开始重新活跃。通过实证表明,历史的传承以及种种有利于促进华人文化认同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和推动,加之坤甸和山口洋华裔自身对华人身份认同感的保持和追求,共同促成了目前坤甸和山口洋华人大部分能够保持华人族群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8.
由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黄昆章教授撰写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已由马来西亚教师联合总会(教总)在吉隆坡出版。该书是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郑良树教授(原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教授)主编的《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史丛书》中之一部。全书共28万字,论述18世纪初至1966年中国籍华侨兴办的华侨教育及1958年至2004年印尼籍华裔兴办的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华校概况、发展背景、性质与影响等等问题。“附录”有华文教育大事记、主要法规条例、部分华校校歌、校景、校徽和校训、主要参考资料与主要地名译名对照表等…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是介于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群体,因族群偏见、宗教边界、社会地位等原因,总体上处于边缘性地位。文化习俗、宗教差异、英殖民政府的分化政策、马来人习俗与伊斯兰文化的混淆等造成了两大族群的隔阂。尽管华人穆斯林目前还不能完全承担华人和马来人、华人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整合力量,但对于其未来在建构马来西亚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融合方面所能发挥的功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后苏哈托时代印尼的慈善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华人精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尼华人精英的慈善活动具有重视教育、投入数额大、社会影响大、超越族群界限和明显的代际变化等特点。影响印尼华人精英慈善事业的因素是多元的,随着印尼华人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印尼的认同感不断加强,华人精英必将在印尼社会慈善事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