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大钊家族史研究》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之一.是党史研究专家宋霖的新作。1996年9月.李大钊之子李葆华赠给宋霖的“钩沉索隐.求实存真”的书宝.正是这部家族史的学术追求。宋霖的这一研究的成果。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研究李大钊一家三代百年史.从研究个人到研究群体.并把一家百年史与中国革命紧紧相连.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展现了李大钊家族的革命精神和业绩。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李大钊就义84周年.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裴赞芬和石家庄学院宋杉岐两位学者撰写的专著《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一书.是关于李大钊研究的一部重要学术成果。作为曾经参与河北李大钊研究开创工作的一员.我为这一学术成就的取得和研究的新进展.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著作由青年学者完成.尤其值得庆幸.说明李大钊研究代有人才出.后继者更强。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思想与著作研究》,是我的学生杨洪章和他领导的滨州学院李大钊研究所几个年轻教师合写的。他们为什么要研究李大钊,这跟我还有点关系。1988年,杨洪章到我这里做访问学者。对李大钊进行过初步研究。后来,他还继续研究.时常参加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组织的学术研讨会。由于他逐渐担负了行政领导工作,不可能有更多时间从事研究。为了培养青年人。他与有兴趣、有志向的教师一起.在滨州学院内建立起李大钊研究所。虽然该研究所2005年底才成立。但由于大家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尊重历史事实和李大钊思想的基础上.对他特有的理性精神作一初步的探讨.以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与李大钊是中共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但在长期极左思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史编纂学的脉络里却被缺席或被贬低。而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离开陈独秀与李大钊,便无法合理地解释五四史及至整个党史。“文化大革命”结束伊始,学界即有限度地对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历史实施拨乱反正。1979年纪念五四60周年的学术活动则为进一步深化陈独秀与李大钊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与契机。  相似文献   

6.
陈桥 《世纪桥》2012,(23):19-20
李大钊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李大钊,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没有李大钊,就没有此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论是认识、接受马克思主义,还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在实践中丰富马克思主义,都可以说,李大钊是先知先觉者、是第一人,无愧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尽管先后出版了两种《李大钊全集》,但是关于李大钊研究的新史料、新成果,正如张静如先生所言一定会时有发掘,不断出现。据我所知,近来新发现的新史料就有书信、书法、照片、启事等多件.有的已经陆续公布。这些消息令人鼓舞和欣喜。最近,又很高兴地看到滨州学院李大钊研究所首席专家李继华先生的新著《新版〈李大钊全集〉注释疏证》(中央文献出版社版2008年版,以下简称《疏证》),可喜可贺。我以为,《疏证》一书的出版可以视为李大钊研究逐步回归考据学的又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8.
1920年7月.李大钊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他便开始在北京大学史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讲授《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同时.他系统引入西方近代历史哲学.开创了我国现代新史学理论发展的先河。此后,李大钊又在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校讲授《史学与哲学》、《史学概论》,并著有《史学要论》一书,进一步丰富了史学理论研究的内容。在史学理论研究、教学的实践中.李大钊形成了独特的新史学观。今天重温这一史观.对中共历史的研究者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亚平 《党史纵览》2010,(12):30-34
1920年.为了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先后会她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讨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问题。维经斯基的中国之行由张太雷担任翻译.张太雷精确的翻译和独到的见解给维经斯基留下了深刻印象。维经斯基叫到苏俄后.即通过李大钊推荐张太雷到共产国际东方局.  相似文献   

10.
李力 《北京党史》2009,(3):8-11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思想理论遗产.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1927年4月6日.清明节。张作霖的奉系军警在北京东交民巷的苏联大使馆.抓捕了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李大钊。当时的北京《晨报》记录了李大钊被捕的情景:“上午10时30分左右.东交民巷东西北各路口突然来了许多洋车夫和穿便服的行路者.过往行人都觉得不大对劲儿。11时,150多名警察、100多名宪兵全副武装.从警察厅出发分路直扑...  相似文献   

12.
叶琼瑶 《党史天地》2007,(12):35-38
同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陈独秀与李大钊走过的革命道路和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却有所不同。李大钊被害后,陈独秀曾自称“南陈徒有虚名,北李确如北斗”,但是,毋庸置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进程中,陈独秀与李大钊充当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两大推手,以至于出现“南陈北李”之说。  相似文献   

13.
汪兵 《北京党史》2020,(1):22-27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界关于李大钊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丰富了对于李大钊及其思想的认知。其中,张静如在李大钊及其思想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成果所凸显出来的学术理念,在整个国内李大钊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方法论价值。他关于李大钊研究的方法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重视李大钊研究内容的全面性,不断拓展李大钊研究的领域;关注李大钊研究的学术史工作,考察李大钊研究的历程及成果;强调李大钊研究问题的学理性,夯实了李大钊研究的基础;着力培养研究人才,实现了李大钊研究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4.
在38年的生命历程.特别是从1911年前后到1927年被捕牺牲的20余年中.李大钊既有对日本时事和文化的关注.也直接在日本留学两年多。既有对日本帝国主义欺侮、侵略中国的愤怒谴责.也有对日本民族的文化发达和优良品质的充分肯定。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文化的发展.为李大钊了解西方文化和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15.
刘晓艳 《党的文献》2016,(4):121-127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在军警严密监视和破坏下,李大钊遗属与北大同仁、同乡好友,为李大钊遗体装殓并暂厝于妙光阁浙寺南院。1933年春,北大同仁蒋梦麟等13人发起为李大钊举行公葬。中共北方党组织参与了公葬活动并组织了大规模的游行。李大钊夫人赵纫兰于公葬活动35天后病逝于北京,与李大钊同葬于万安公墓。1983年10月29日在李大钊诞辰94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了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典礼,李大钊及夫人灵柩移葬于陵园,接受各界人士瞻仰。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的一生虽然只有短促的38年.但他短暂的生命却给中国和世界留下了长久的影响。他的英风伟烈正如北京万安公墓纪念碑上镌刻碑文所阐述的那样: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7.
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是在李大钊同志的直接领导下,由弓仲韬同志一手创建的。弓仲韬于1886年生于安平县台城村的一个书香门第。1916年.他3()岁时考入北京法政大学,1919年毕业。毕业后,他在北京沙滩附近的一所小学任教,因当时的北京大学也在沙滩,他经常去北大图书馆翻阅进步书籍,从而结识了李大钊。在李大钊的悉心教诲和影响下,  相似文献   

18.
张静如与中国的李大钊研究——写在张先生七十华诞之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如先生是中共党史研究大家。在50年代,张先生即出版第一部李大钊研究专著,是中国李大钊研究的开创者。张先生是70年代末恢复李大钊历史地位的首倡者,80年代以来开拓李大钊研究新局面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带动了国内外李大钊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李大钊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大钊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多年来 ,一直是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的重点人物。近几年来 ,在史学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李大钊研究又有了长足的进展。今年 1 0月 2 9日是李大钊诞辰 1 1 5周年 ,本文拟就近 4年来的李大钊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一长期以来 ,以文化的视角来考察李大钊的思想及其活动 ,一直是李大钊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近 4年来 ,学者们对李大钊的学术思想 ,李大钊与先进文化、传统文化之间关系予以了充分的关注 ,纷纷从文化的角度对李大钊的思想活动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弥补…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刨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军警将李大钊逮捕。同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反动当局处以绞刑,在北平英勇就义。 李大钊遇害后,北平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李大钊的挚友子泰棻冒着风险委托书铺公务员那万禄为李大钊购买了寿衣、寿材,装殓后停灵于宣武门外长春寺;不久,李大钊的生前好友章士钊、李凌斗、白眉初等又为李大钊购买了上等寿衣、寿材,重新装殓后,停灵于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