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施从美 《唯实》2013,(6):45-47
2005年以来,江苏在"双带工程"的指导下,积极发挥农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均出现了先富能人担任村书记、村主任等主要职务的"富人治村"现象。本文选择苏南A镇和苏北B镇的"富人治村"现象进行分析,探索"富人治村"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2.
税改以来,富人治村成为乡村治理中的新现象,并具有普遍发展之势,它的兴起是农村阶层分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乡镇治权弱化共同形塑的结果。富人治村实现了经济精英向政治精英的转变及其权威的合法性建构。在此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建出现了村民入党动机不纯、党员群体向富人化转变、党员意识的普遍弱化和民主集中制形式化等问题。因此,客观看待富人治村给农村党建产生的不良后果,反思当前的“双强”“双带”话语,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党组织的功能进行恰切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农业税费取消后,全国各地不同程度都出现了富人治村的现象,这事关农村基层组织如何建设的问题。本文以浙江省D镇为个案,总结和提炼因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催生的内生利益密集型地区富人治村的治理逻辑。D镇富人治村的生成机制在于村庄社会弱关联与阶层分化、民主选举的合法渠道和政府与资本的结盟;富人治村的治理机制在于精英俘获与体制吸纳社会、村庄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和强政府-强社会-弱社会三层治理结构,富人治村改变了基层组织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张奇志 《党建文汇》2002,(17):36-36
在浙江一些发达农村,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主参与竞选村委会主任。浙江义乌市民政局官员称,“老板村官”现象在该市已十分普遍。来自浙南瑞安市上望办事处今年6月的一项统计表明,几十个村刚刚选出的村委会成员中约30%是办厂、经商的老板,“富人治村”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资源型地区山西农村,出现了一些因煤而富的富裕群体通过村委会选举执掌村权进而主导农村政权的现象,这种富人当政现象成为村民自治实践中的一项新生事物,对“富人当政”下的村民自治状况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从民主选举的角度分析,资源型地区村委会选举中富人参选并大量当选符合村民自治的本意,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当前最紧要的是结合农村实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严密、科学、便于操作的制度,规范参选者的行为。从村务村财公开与民主决策状况的角度分析,“富人当政”下的资源型地区农村村务村财公开有待落到实处,真正实行村庄民主管理尚待时日。  相似文献   

6.
以浙东农村和关中农村为例,文章认为通过资源的互补,乡镇政权和富人阶层之间形成了互惠同盟的关系,共享了同一套发展理念,使乡镇政权在财政资源匮乏的状况下获得了政绩,富人则实现了从单一化、个体性的经济精英到综合型和具有公共性的乡村权威的身份转换。乡镇政权和富人阶层双赢的关系,使"富人治村"现象呈现出明显的发展态势,由此引发的实践后果理应引起我们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税改以来,"富人治村"成为乡村治理一种新现象,它的兴起是农村阶层分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乡镇治权弱化共同型塑的结果。富人村干部通过"以私济公"来建构权威,以"利益联盟"进行权力运作,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这给乡村政治社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一方面造成了国家权力在基层退缩,另一方面使得村庄治理向"封建化"方向发展。在富人治村已经成为普遍趋势的情况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加强村干部培养,使富人村干部在基层民主发展中成为积极且富有建设性的力量,同时,也使普通村民参与村庄政治生活,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体,以实现基层治理的制度化和民主化。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大背景下,脱离农业生产的乡村富人为什么会回村参与基层治理?基于洪村的个案表明,富人治村的出现,是经济资本扩大后的乡村富人为谋求社会地位的提升使然。富人治村实现后,洪村"面子"文化推动了对乡村富人社会地位的认可,乡村富人的社会行动也继续强化公共领域的公益倾向。洪村富人治村的实践说明,在分化日益加剧的洪村,乡村的"面子"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对乡村富人道德期待的非正式规范,是引发富人治村的另一种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发展主义的政策话语对基层政权与村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基层组织为推动村庄较快发展,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实践中发现了土地之于发展的重要性。"富人治村"则顺势而为,成为当前形势下村庄干部选用的主要标准,各地农村也因此呈现出了一种"富人主导型借地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下的乡村治理出现了"富人治村"的不可逆趋势,中低收入阶层被永久排除在村庄权力结构之外;同时这也导致了村庄发展资源的私化与乡村治理"去公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平阳县宋桥镇为改变以往乡镇党委“拉郎配”,按“一人一村”要求指派给各村农村工作指导员,竞争机制和考核绩效不明显,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普遍不强的现象,率先在全县推行农村工作指导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把原来31个村根据人口数、工作难易程度、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度等原则整合成23个村,通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竞选演讲、镇村干部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11.
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和村级组织建设,关键一环是选配好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因为“一把手”在农村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尤其是乡(镇)党委书记又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角。选好“一把手”才能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开创农村特别是贫困县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选好乡、村党组织的书记是贫困县农村脱贫致富的需要。贫困县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是脱贫、实现共同富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到本世纪末稳步解决8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的目标,把贫困地区脱贫工作摆到了突出位置。一般说来,贫困县农村普遍存在着“愚”、“愁”、“懒”、“穷”的现象。“愚”指贫困县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浙江省金村为个案,考察了当下农村的"老板治村"现象.对"老板治村"在现阶段中国农村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效应、"老板治村"的内在机制、"老板治村"的现实社会基础等做了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老板治村"是乡村治理的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13.
转型时期,农村先富群体参政已成为乡村治理中一个普遍现象,富人村官一方面对促进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作为"经济权威型"的富人村官较之"道德权威型"的村官更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权力越位、缺位等权力非规范化运行的现象。本文从政治、经济和作风三个方面论述了先富治村背景下农村基层权力异化的表现。拟从法制思想、个人素质、村级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方面探讨权力异化的原因并探讨论述制约基层权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村民组中设立“组管委”,从根本上改变了凯里市农村的村治方式,实现了从“村官虚治”到“组民自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龙凯 《当代贵州》2013,(35):56-56
为建设“美丽乡村”和“同步小康”示范村,镇远县金堡镇党委立足镇情,按照“抓两头、带中间”、“强村带弱村”发展思路,实行“干部能人治村”管理方式,发挥“名人、名村、名支书”和中心村作用,走“抱团式”发展之路,创造性地探索出“四联共建”模式。  相似文献   

16.
潘丽娅 《求贤》2023,(4):12-13
<正>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特色农业、优势农业是发展农业农村的良好渠道,而“一村一品”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天津市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根据不同村落特点,因地制宜地综合考虑气候、文化、资源禀赋等因素,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与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区域布局相吻合,带农增收效果显著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推出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名单,天津4个村镇榜上有名。自2011年开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以来,天津市共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4个,产品涉及水果、蔬菜、休闲农业、花卉、畜牧业。  相似文献   

17.
在分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基础上,富人作为新型治理主体治村一直成为基层治理的普遍现象,随着国家意识通过基层政权向村庄不断渗透的过程中,通过治理任务、治理方式、治理空间的不断转变,基层治理进行着相应的调试,逐渐出现富人治村回归的现象。在基层治理过程中,不同的政府意识、不同的政策以及不同的中心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可以看到政府、村集体与个人的互动机制,反映出不同的治理任务体现不同的基层政权渗透状况,影响着治理主体的参政动机。同时,治理任务和监督体系的不断转变也影响着治理空间,治理方式也相应得到调整,形塑出基层治理所遵循的不同的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大家庭。村党组织书记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当家人”。“当家人”当得怎样,直接关系到全村的经济发展和民风民俗。沈阳市东陵区英达镇赵家村的村民们庆幸自己有个好“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秀兰。  相似文献   

19.
由临洮县城南行十余公里 ,便到了被誉为全县“第一村”的临洮县玉井乡店子村。近几年来 ,该村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荣誉和成绩 ,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 ,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 ,被地委、行署评为全区“十强”村 ,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农村先进党支部”和“全区农村先进党支部”。店子村的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带着这个问题 ,6月下旬记者到该村进行了实地采访。在驱车前往该村的路上 ,记者一边在听县上的同志介…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十五大精神 ,结合我省的实际 ,我们认为 ,今后几年 ,宜重点采取以下对策。1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与依法治省、治市、治县、治镇、治村相结合 ,切实做到“两手都要硬”近些年 ,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已创造出了许多好经验 ,同时 ,在依法治省、治市、治县、治镇、治村、治企业方面 ,也创造出了许多好经验 ,如章丘经验等。但是 ,在工作的指导上 ,似乎还存在着两者不配套、不说话、各搞各的问题。实际上 ,这两项重大工作落实到基层 ,应是相互促进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